20 第九章:基督教派——希波的奥古斯丁:理性思考是信仰的仆人

20 第九章:基督教派——希波的奥古斯丁:理性思考是信仰的仆人

00:00
03:34

第九章:基督教派——希波的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gustine)是一位宗教学者和哲学家,其著作以《忏悔录》(Confessions)和《上帝之城》(City of God)为代表,无论是在宗教哲学还是基督教义中都是经典之作。奥古斯丁生于阿尔及利亚,后前往迦太基、罗马和米兰求学,最后回到北非建立了一座修道院。其于公元395年被任命为希波(Hippo Regius)主教。

奥氏哲学的核心是,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智慧。他将哲学和宗教两者均视为追寻同一件事物(即真理)的通道,只不过前者次于后者。缺乏信仰的哲学家永远也无法获得终极真理,而这真理在奥古斯丁看来便是至福,或“享受真理”。尽管单有理性便可获得某些真理,但奥古斯丁认为,理性思考不过是信仰的仆人。

奥氏最爱的一句话来自《以赛亚书》,即“除非你相信自己不应当理解”。为获得理解,人必须先相信。奥古斯丁这一理念并非是对基督教义的盲从。事实上,他年轻时曾放弃宗教,觉得经文教义在理智方面不如人意。到了30出头皈依基督以后,他便将向人们展示理智如何证明信仰的教义作为了自己的使命。而这一理念也影响了他的哲学。

奥古斯丁用理智证明信仰教义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反对所谓的“伯拉纠异端”(Pelagian heresy),至于到底是备受赞誉还是臭名昭著则取决于个人观点。伯拉纠质疑了原罪的观点,并进一步主张自由意志,认为人之行善,凭借的是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他们便能在天堂获得回报。奥古斯丁则认为这种观点颠倒黑白、令人反感,他依据《圣经》中的保罗书信反驳道,所有人生而有罪。不管我们在世间做了什么,只有通过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亚当因吃下智慧果而被定罪,于是所有的人类都遭到非难。我们唯一的救赎之道便是忏悔,但这并不能确保我们死后就能被选入天堂而非打入地狱。

奥氏理论后来由加尔文教得以复兴,但最终被天主教会抛弃。该理论是对保罗《罗马书》(Epistle to the Romans)巧妙的合理化解释。不过他从未质疑书信中的假设,而是专注于得出《圣经》的逻辑性结论。

再往后一段时期,奥氏的《忏悔录》受到了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关注,不是因其宗教或甚至哲学的宣言,而是奥古斯丁描述自己学习语言的方式:

“当他们(我的长辈)说出某个物体的名字,并由此朝着某个物体移动时,我看到了,并且明白了,这个物体的名称便是他们想要指出来时嘴里发出的声音。他们的肢体动作显示出其意图,因为这是所有人的自然语言:比如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因此当我听到词语被反复正确地使用在不同的句子里时,我就慢慢地学会了理解它们指代的物体;然后……我就开始使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忏悔录》第一章第8页)

维特根斯坦在其逝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开端将这一普遍的构想称为著名的“奥古斯丁语言图像”(the Augustinian picture of language)。接下来《哲学研究》花了很多篇幅成功地批判了这一构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