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四章:原子论者——伊壁鸠鲁:伦理学在于追求快乐

12 第四章:原子论者——伊壁鸠鲁:伦理学在于追求快乐

00:00
04:35

第四章:原子论者——伊壁鸠鲁:伦理学在于追求快乐


伊壁鸠鲁(Epicurus)生于萨摩斯岛一户贫穷的雅典移民家庭,因而既不是富人也不是贵族,而且很明显绝大多数时候身体都不太健康。他的哲学创造性地结合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形而上学理念以及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考。与德谟克利特一样,伊壁鸠鲁拥护原子论形而上学,只不过又在其中融入了让人放松愉快的享乐主义,声称当代生活的忧虑可以通过追求快乐而得以减轻,同时也无需担心会受到神的惩罚。


本质上,伊壁鸠鲁追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只不过做了一点重要的修改。他认为,虚空中的原子最初是按照平行线运动互不干扰的。但是,有些原子会因为自由意志而自发地偏离路线,导致原子之间的碰撞,从而产生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万物以及现象世界。通过这一重要修改,伊壁鸠鲁宣称,机制而非决定论才是人类行为的解释依据,这是其与德谟克利特哲学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伊壁鸠鲁赞同灵魂本身不过是原子在人体内的运动,但他还认为有些原子可以自由地“在虚空中偏离轨道”。通过这一神秘且未加任何解释的性质,伊壁鸠鲁主张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而这一点是之前的原子论中所没有的。


然而,伊壁鸠鲁的真正意图显然并不在于发展思辨的形而上学,而是想要探索一种实践的生活哲学,原子论仅用作其理论支撑。他的伦理道德学在于对快乐的追求,并将其视为消除身体和精神痛苦的良方。在这两种痛苦当中,伊壁鸠鲁认为,精神痛苦更糟糕,因为严重的身体痛苦要么在不久后减轻并通过精神得以控制,要么导致死亡。死亡也并不可怕,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死后世界或复仇之神,按照原子论理念,仅由原子连结而成的灵魂随着肉体的死亡便破散了。而另一方面,以焦虑和恐惧呈现的精神痛苦却会一直存在并导致心神不宁、压抑及其他精神疾病。


尽管伊壁鸠鲁因其强调追求快乐而被视为是一名享乐主义者,但若因此认为其是在纵容一种混乱或堕落的生活方式,那就大错特错了,而这一不公平的指控正是来自后来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与此相反,伊壁鸠鲁也意识到了许多身体欢愉同时会带来痛苦或悲痛的后果。鉴于他自己本身就很贫穷,身体也不好,那么审慎与节制是其哲学的核心内容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伊壁鸠鲁还教导世人,智慧是最高的美德,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智慧了解什么样的的快乐需要避免。此外,他宣称,任何人只有过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才能获得完全的快乐,不是因完全的快乐,不是因为美德本身是好的,而是因为它能产生愉快的结果,并能避免痛苦和恐惧。


与德谟克利特及其之前的其他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一样,伊壁鸠鲁反对将神拟人化并认为神掌管人类事务的观点。事实上,是他首次提出论点反对世上存在一位博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该论点后来被称为“恶之难题”(the problem of evil)。看到世间人们遭受的许多苦痛,伊壁鸠鲁发出不满,“神是否有心阻止罪恶却无力做到?如此它就不是万能的。神是否有力阻止但却无心去做?如此它便是恶毒的。神是否既有心又有力?如此则世间怎会有恶?”即便如此,伊壁鸠鲁也并非是一位无神论者,因为他认可神的存在,只不过神无意插手人类的事务,否则只会妨碍他们追求自己的快乐。


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许多对立的观点奇怪地组合到了一起。比如,他是一位享乐主义者,但却倡导审慎和节制;他是一位有神论者,但却反对神的干预以及灵魂的不朽;他是一位原子论者,但却同时支持机制和自由意志。他的追随者后来被称为伊壁鸠鲁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克莱修(Lucretius)。伊壁鸠鲁哲学流行了将近600年,在这期间始终都遵循伊壁鸠鲁本人的哲学思想,后来因罗马人对斯多葛学派的推崇而黯然失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