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三章:学院派——苏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08 第三章:学院派——苏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00:00
03:14

第三章:学院派——苏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Socrates)生活在母邦雅典政治急剧动荡的年代,最终也成了雅典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并为此付出了生命。关于其生平的许多信息都来源于他曾经的学生柏拉图(Plato)留下的著作,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位四处游历的哲学家,仅通过公共讨论和讲演进行教学,从未亲自写过任何哲学著作。


与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不一样,苏格拉底不太关心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考,反而更注重诸如我们应该如何生存以及人类的美好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之类的实际性问题。因此,他通常被誉为“伦理学”哲学的开创者。而恰恰是其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经常使其陷入与城邦长者的冲突之中,后者指控苏格拉底以反动性不正统思想腐蚀贵族年轻人的心灵。


苏格拉底确实是位特立独行者,经常称其唯一确定的事便是自己的无知,令与之交谈者大为惊愕。事实上他大部分的教学都是在让听众自己去定义各种常见的思想或概念,比如“美”“善”或“虔诚”,最后通过推理论证反而证明了所提出的一切定义和常见概念都将导致悖论或荒谬的结论。同时代的一些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太厚道,且认为苏格拉底深藏不露。然而,苏格拉底的方式意在给处于不加批判就接受正统观点之危险中的雅典公民提供有益的教训。他经常怒斥那些自称明确了解某一具体事物的人,并通过辩证法将其驳倒。也正是主要因为苏格拉底的影响,哲学才发展成了持续批判反思的现代学科。我们从苏格拉底身上了解到,对于社会和个人而言,最大的危险就是停止批判性思考。


虽深受雅典贵族青年的热爱,苏格拉底一生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树立了不少敌人。在他17岁左右,雅典已经历数次领导层变动以及一段衰退期,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和“不信仰雅典神”的指控罪名而受审。这些罪名的提出似乎主要是为了让苏格拉底放弃其煽动性的公共言论,并让雅典公民相信新领导人对律法和秩序的严格控制。如果认罪的话,他也许就能自由地走出公堂,像一名普通公民一样度过余生。然而,苏格拉底却以其特有的方式强烈地捍卫了自己的观点,他大声训斥控告者,并称探究与教授哲学是神赋予自己的使命。当法院判其有罪并问其自认为该得到怎样的惩罚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仅30迈纳(古希腊货币和重量单位)的小额罚款,以此嘲笑法庭。众怒之下,大部分人投票判苏格拉底饮毒芹酒死刑,这比最初投其有罪的人数还多。


苏格拉底坦然自若,欣然同意遵守母邦的法律,且不允许家人和朋友要求留下来陪伴其执行死刑。


有关苏格拉底之审判、死亡和最终言论的内容在柏拉图的对话录《申辩篇》(Apology)、《克力同篇》(Crito)和《斐多篇》(Phaedo)中都有精彩描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