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五阴一心02

352五阴一心02

00:00
12:00

同时,我们要了解佛说的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对身上的眼耳鼻舌身。尤其这个身,是触法最大。所以,我们大部分的用功,都在触阴,触法上面受色阴、受阴的支配,以为自己在做工夫。譬如大家喜欢谈修气脉,可见统统被受阴困住了。修气脉的目的,最后是解脱受阴的困扰,才能够跳出这个樊笼,这一点,所以是特别需要注意。 这个受阴跟触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这个受阴在唯识的归纳,大概只有三种:苦受,不舒服,痛苦;乐受,快感,舒服;真得定了,得了道空了,是不苦不乐受,那是佛境界了。所以,得道的人在受阴是无苦也无乐;在心理上是既无烦恼也无欢喜,没有贪嗔痴慢,也没有慈悲喜舍。所以佛说:平等平等。就是道的境界了。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些,先从五种别境,心理特别的境界提出问题,“何受相应”?这五种特别境界,同三受里头哪一种受阴的成分关联大? “有义。欲三。除忧苦受。以彼二境非所乐故。余四通四。唯除苦受。以审决等五识无故。”它这个古文,呵,其实啊,他这个古文写得也不错,真好!不是也不错,是实在好!这么简单的方块字!古文不同哦,因为要认得中国字才能读古文。你们诸位从白话教育入手的,对不起啦,以我看来是不会认中国字。认得中国字,这个书一看就很明白。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国字啊,一个方块字只晓得一个意义;中国字的一个方块字是代表多种意义。所谓中国方块字,经常应用的只有三千多字。几千年的文化,时代,一代一代的语言不同,地区的语言不同,时间的距离不同,只要认得字,(读到的)这个思想同古人一样,它是一个特殊的组织。 所以,古代的文章,一个字有时候代表好几个观念,认得字就懂了,因此它可以简化保留下来。照现在写白话文的写法,不得了啦,几千年的文化要保留起来,大概整个台北市都盖成这样的房子,恐怕还装不下来!现在我们看看四个字一句的文章,被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写成六七十个字。因为现在啊,要好几个字兜拢来才代表了一个观念,古文是一个字代表了好几个观念。这个基本教育上所受的差别,错误在这里。所以我说:现在我们中国人不一定认得中国字,就是这个问题。所以,你看它,看得很痛苦,你若懂了古文,看起来不痛苦。1414 “有义”,另一派。“义”,义者理也,这是古文的解释,另一派的理论,它所包含的逻辑思想。“欲三。除忧苦受”,这个欲,五别境的欲,(胜解、念,)除掉忧跟苦这两种感受以外,“以彼二境非所乐故”,忧、苦以外啊,这个欲同它们都有关联。 谁希望自己:“哎呀,我好久没有烦恼了,找一个烦恼来好不好?”“好久没有痛苦了,哎呀,不够刺激,找一个痛苦来好不好?”恐怕没有人(这样)想。虽然说我想刺激一下,还是想找够刺激,舒服的刺激,不愿意:“你要刺激?我砍你一刀,舒服不舒服?”“不干。”那个苦受不要的。所以,欲除了“忧苦”之外,“以彼二境非所乐故”,其他都要。“余四”,其余四个:胜解、念、定、慧,“通四”。“唯除苦受”,就是不要苦。所以我说:一切众生,不但是人,有个共同的目的,什么目的?都是想求离苦得乐,这是一切众生共同的目的,想求离苦得乐。 “以审决等”,像胜解这方面,“审决等”。“审决”就是思考再思考,推理再推理来决定一个东西。拿现在讲就是审查决定等作用。还有一个“等”字,等等的作用,五识里头没有这个道理。这是一派的理论。 “有义。一切五受相应。”有一派的理论不同。在任何一切的境界上,与五受都有关联。“论说忧根。于无上法思慕愁戚求欲证故。”譬如说,《瑜伽师地论》讲,这个忧,我们人心里有根的,人喜欢忧的,所以佛经上讲这个忧有根的,心里有根的,就是心理有这个功能。 所以,我常常发现有许多家长来谈:“哎呀,我那个孩子啊,莫名其妙!”我说:“几岁了?”“十四五岁。”我说:“哎,你注意哦,有时候会想自杀。”少年的烦恼,所以的,年轻人往往很灰心。再不然想去闯祸,闯了祸坐牢都可以,再不然想自杀,活着没有意思!这是什么道理呢?众生心里有“忧根”。也就是我常提到的,在古典的文学、古典的小说上所讲的“无故寻愁觅恨。”尤其女孩子们,“无故寻愁觅恨,”喜欢找些烦恼来生。“有时如醉如痴,”神经病一样呆呆的,坐在那里想,看到花落了也悲哀起来了;看到这个月亮给云遮了:“哎呦,这个人生好没有趣味呀!”去你的!月亮被云遮了跟你有没有趣味有什么相干啊?哎,但是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如醉如痴”啊,有时候酸不楞登的。 所以,古人的词句文学上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年轻人啊,愁是什么味道不知道。“更上层楼,更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里故意要写到,我在愁啊、忧啊,多用这些字才觉得美,那个文章很美。这个写词的是哪一位,我一下子记不得了,你们说哪一位?李清照?对对对!“而今谙尽愁滋味,”年纪大了,愁怕了。“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讲到愁时都不敢讲。“只道天凉好个秋。”愁字下面那个心字都不敢写,因为愁怕了。愁字是秋字下面有个心嘛,所以讲到愁都不讲愁,只讲秋了。“而今谙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这个味道。所以,人的心里有“忧根”。 他跟另一派论辩,你说:得道的人修到没有?罗汉、佛菩萨,像他们出家的同学们,你问他忧不忧啊?很忧!忧什么?“于无上法思慕愁戚”,“唉!我虽然出了家,我虽然打坐吃素十几年……”这边有个同学:“我就是没有得道啊!?念佛都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啊!我不晓得哪一天成功啊!不晓得死后能不能往生西方啊!”他忧得不1415得了呢!怎么没有“忧根”啊?有的。所以,“论说忧根”啊,菩萨也有忧根啊,“于无上法思慕愁戚求欲证故”。一边想求自己赶快证道,一边是念佛念不成,不要说一心不乱,做不到啊!很忧啊。 “纯受苦处。希求解脱。意有苦根。前已说故。”“纯受苦处”,譬如下了地狱的人,不要说下地狱,坐了牢或者在医院生病,他心里头有苦根啊,他的欲是什么呢?他的欲望:我的病早点好。妈呀,不要那么痛好不好?你看有许多人生病,脚上生病:哎呀,我宁可头痛。你给他头痛看:哎呀,我还是脚痛好一点。反正哪里痛都难过。“牙痛不是病,痛起就要命。”他的欲、希求是解脱这个苦。所以,这个意识的成分有“苦根”,这个前面已经提到,不说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05461759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