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乐欲为欲,即是信果

355乐欲为欲,即是信果

00:00
16:06

由斯对治不信彼心下面他说“信”分这三点,现在申述理由。“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所以,信是属于心所里头的善法的第一条,换一句话说,拿我们现在话来讲,心理属于道德行为的心理学。以净信为道德行为,心理的道德行为,首先最重要的第一条,这个是站在宗教哲学,乃至站在佛法的修证哲学来讲,有如此讲,信为第一。不过普通的人,也是信在第一,譬如我出门做生意,一定会发财,因此我才去做生意,这就是“信”,任何事没有“信”不能建立,所以,“信”是善心的第一条。 “由斯对治不信彼心”,这个由于信心对峙,相反的是不信,医治那个不信,歪的不信的心理,这个人“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就是说信心建立了,就是说平常不信心没有了,因为信心建立,自己喜欢乐意走修行的路子,证到世间法或者出世法。 譬如说世间法,我要读书求学问,我要学画,我必须要变成画家,要立志,自信做得到。我要学这个技术,我一定要做到第一流高明的科学家,有这个信心,世法也是如此。出世法也是如此,你为什么学佛?“我要成佛”,你说“不过啊,我学是学了,这一生没有希望了,来生再来。”你好迷信,你有来生?这一生你都靠不住,还有个来生?你有把握啊?所以,要决定心得信心,这个信是如此,第一个讲信。 “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为什么上面刚才讲、第一条讲“深信忍故”?什么叫“忍”呢?“忍”的意思就是“胜解”,心里面发出来一种特别的心理(心所),有特别的见解。那么一个人信宗教,正信宗教,正信什么,他是有特别的见解,“忍谓胜解”。因此我决定相信这个,这个是正信之因。 “乐”,刚才讲乐欲,“乐欲谓欲。即是信果”,“乐”就是说有了这个信心,我高兴去做。所以,孔子也讲过,“好事者不如乐事者”,譬如打麻将、喝酒的人、打牌的人,有人喜欢赌的,你叫他戒掉那绝对不可能,我晓得有一个人把指头都剁掉一个,绝对不赌了,剁了三年以后,指头也好了,赌还是照赌,那没得办法。他不是好,不是嗜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就觉得这个里头才是快乐。是这个道理。“乐欲”就是讲他的希望,我要成就,我要信佛。 所以我们当年学这个东西,大家都反对,像我们当年不是你们这样研究佛学,虽然有人笑一笑啊,觉得你不正常了,但是佛学很流行,我们当年不是哦。这个年轻人怎么搞那个和尚的玩意,完了,很严重了,这不属于西方文化来的,中国文化素来反对这个,素来反对。倒是现在比较昌明了,过去几十年,很严重。打坐、修道、学禅,现在认为是神经(病),当年觉得不是问题,一个人就是完了,也不是认为你疯了,就是认为你没有出息到极点才搞这个事情。但是,我们当年不被一切的(人理解),当然我的情况又不同,虽然大家那么,还没有那么看我不值一毛钱,觉得很奇怪,他这个人怎么会去搞这个呢?绝对跟我个性好像相反的。都把希望寄望我很大,但他怎么会走这个?奇怪!当面不敢说,其实我已经知道,我也不申辩这个东西,我不辩! 可是,我总比你们高明。不是故意啊,我昨天告诉一个同学,我说你们吃素,还到处摆出吃素的样子,我当年年轻的时候,还在做事,还正是声望最好的时候,我吃素七年还过午不吃,没有人知道我吃素。今天来请吃饭,好我来,来了好好,我还做1425事,敬你一杯敬你一杯,我也不会喝酒,我说对不起啊,不会喝,有时候叫人家准备好,茶已经准备好,好好,干杯,下去,我是茶嘛,没有关系,然后菜我照夹,一边夹菜一边听人家讲话,等他已经放到嘴里,忘记了,我已经筷子拿回来了。他好像觉得我吃了,我还是没有吃。当然很麻烦,所以我晓得吃素很麻烦。不过我比你们要好,什么荤锅不烧素菜啊,那没有这一套,反正吃素就是吃素嘛。荤锅里炒素菜都差不多嘛。那没有管他这个味道不味道。那都太过分了,那是迷信。 我是绝不像你们,所以我吃了几年素,没有人知道我吃素的。哪里像你们?背一个招牌我吃素的,好像要人奖励,“哎呦,你功德无量啊!”去你的!什么功德无量?那是神经病!让人家恭维你,我吃素啊,我信佛,我是个好人啊,可见就是个坏蛋!“好人不标榜,标榜不好人。”是不是这样?有没有理啊?你大概也有一点理。 所以这个“乐欲”就是这样,那讲乐欲“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讲到“乐之者”,像我们当年,所以,我跟年轻一个同学们讲,学问求学都是为自己求的,不是为社会求的,不听人家的。像我当年学禅、学道、学什么,我要走啊,我要学我才不管你们。我父母对我,我父亲是一个开通的人,他学问很好。我念书,他坐在后面看着我念书,实际上他要睡觉了,陪着我念,睡在摇椅在那里摇,他也在读书,我也在读书,害得我不得不读,教育得很严厉!可严厉没有用,我是个坏孩子,小说放在抽屉里,嘴里还念:“……”,这里在看小说。父亲椅子一响,就笑,其实他老人家知道不知道呢?后来我才晓得,全知道,这就是父母的教育。他全知道,他绝不给我揭穿。我的小说放抽屉里他也没有给我拿走。 所以,我看你们现在有些当父母的教育,并不对。他知道我在偷偷看小说,他没有把我小说收掉,也没有碰过。可是他看到没有?已经早看过是什么小说了。所以,我把他那一套教育方法教我的儿女,看小说明看,我说拿回来,我看看,是什么小说,我告诉你,我看过的,这个拿去,有一段,小心看,我是指导看小说的。不看小说的孩子不懂人情世故的,没有用的、书呆子!读出来没有用的,看了小说才懂得人情世故,不过小心你得近视眼。 这个讲“乐”之者,所以,我说你们啊,现在求学问、联考,可怜啊,为家庭为社会的好看,我可不管这一套,我当年哪里晓得,学了禅、学了佛,现在人家叫,“南老师,禅宗大师”,去你的!我小师都不师,谁要你恭维啊?我学东西为自己学的,我对了没有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恭维我了不起,我不听,你说我起不了我也不会理你。只有自己知道。学佛修道,这就是“乐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佛学的一乐,“乐欲谓欲。即是信果”,所以信心不二,这样就信心。 “确陈此信自相是何。岂不适言心净为性。”那么,现在提出问题了,他说好了,现在请你讲一讲,明确地讲出来,“确陈”,“陈”是陈述,摆出来讲明白,“此信”是所谓正信,正信的心理。“自相是何”?它这个现状是怎么样的? “岂不适言心净为性”,这就是答复,他说你刚才没有看到,我们这个第一条,所谓讲信,他的性能,他这个心理状况,这个心态,有信心,这个信心的,他的最后的功能,他的性质,“心净为性”,因为正信,心就清净。1426 譬如说,我们一个信宗教的人,我上次也讲了,一到了佛堂,一进来一合掌,看到大家一合掌,尤其法师们唱念念得好,“南——”声音一拉,我们这个两个眼泪就双流,掉下来。不是悲伤,也不是伤感,自然在那个音声的交感之下,所谓瑜伽相应,这个眼泪没有喜欢也没有悲哀。就是一种严肃清净,这个是“心净为性”。 你们不晓得有没有这样,譬如我最喜欢哭的,我最喜欢掉眼泪的,乃至真的法会庄严道场,我一站眼泪就出来了,但是说老师哭了,我一点都没有哭,这是一种交感,“心净”,你不是看人家讲,乐极生悲嘛,高兴到极点笑到喜欢的眼泪出来了,那不是哭,那是乐。所以,净心,心净到极点,有时候你打坐修行,心净了,真到了那个清净现量的时候,你非泪下来(不可),眼泪直流。两种,有一种功夫到了,近视眼快要进步了,眼睛好了,也是掉眼泪。那个眼泪流出来,不能舔,一舔那苦得不得了。你如果打坐到这一步功夫你让它流,流完了要流好久啊,不是一天、两天,这个苦的眼泪你流完了,你眼睛好了,老花也不老花了,近视也不近视了,那是做功夫的掉眼泪了;一种是感应瑜伽交感。 到了一个极庄严肃穆里头,你看信宗教,有些人信基督教,“老师啊,你不知道,我不相信你那个佛……”,我说“佛不是我的啊,讲清楚……”我说“你讲嘛,我懂。”他说“我们一到教堂啊,哦,那个上帝的灵感……” 我说“我懂,你讲嘛。”“那一跪,那个眼泪不晓得哪里掉出来,心里什么都没有,一身都清凉的。” “对呀!” “老师你怎么知道?” “因为上帝给我也洗礼过的。而且我也给他洗礼过。”他们给我搞的莫明其妙。这个是自然的,“自他不二”,你真到了诚恳到极点,所以一合掌,这一合掌,就把心收拢来,合掌把乱心收拢了,这一站。那个眼泪掉出来,这个眼泪不是功夫,“心净为性”,自性心田,儒家《中庸》上所讲至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就是这个道理。心净为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