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五阴一心01

352五阴一心01

00:00
13:46

未自在位。此五或无“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要详细解释,这怎么解释?你也有心,我也有心,怎么解释啊。这是禅宗祖师的两句名言,因为修禅的人,有许多人看了六祖的《坛经》,认为禅宗是以无念为宗。所谓,怎么叫无念?一般人只修到无心就(认为)得了道了。譬如说,举一个例子啊,我们常提到道家的吕纯阳,紫南宫那位老兄,吕纯阳,紫南宫所崇拜的就是他。在他修道的境界里头,有一首诗是他的名言,我们再提一下啊,本来你们都抄过很多次了:“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那么,他也等于是修道到了无心境界了,成功了。 所谓无心,在理论上、字面上,你们所了解的是修到无念。那么,拿佛学来讲就是空。譬如你们打坐修道,真达到空很难,在道家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以后还虚,虚就是到达空的境界,那才叫无心。那么,一般人认为到达这个无心境界,就得道了,就到了。那么,有几个人修到了,我不知道。但是,现在进一步告诉大家,即使达到无心境界,在佛学上是小乘阿罗汉的极果,是阿罗汉的极果。阿罗汉是断了一切念,杀掉一切烦恼之賊,因此称为阿罗汉。阿罗汉是梵文,梵音叫阿罗汉。那么,它的意义就是断了烦恼,杀死烦恼之賊,一切念头空了。 所以,到达无心境界就是空了,空了在禅宗祖师来讲,叫做担板汉,背一块板在走路,看到这一面,那一面看不到,遮住了。什么道理呢?“有”的一面看不见。所以,他到了真空,没有证到妙有。等于你们念的《心经》,观世音菩萨告诉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也就是色!那么,大阿罗汉达到无心境界,是只了解空,没有办法了解色。 所以,真空还不一定证得,得了空啊不知道妙有;要证到真空,空中还能够生起有的作用,所以,证得真空能生妙有。也就是讲教理的人,所谓讲“缘起”这一方面他起不来作用,缘起就是妙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到达无心境界人,只修到了性空,没有办法再证缘起,证到了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我们由凡夫修,由“有”修到了“空”,性空缘起,到了罗汉境界,由空再能生出一层妙有。那么,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就是《心经》所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这个境界才是圆满。因此,禅宗祖师说,你不要认为到达无心空的境界已经得道了,只走了一半路,“无心更隔一重关”,还要进一步,就是这个意思啊。 好了,现在我们不管它无心不无心。现在,你在听经,我在说法,彼此有心,大家拉倒啊!这个问题到此为止。 刚才讲到,“由此圣教说眼耳通。是眼耳识相应智性”。“余三准此。有慧无失。”其他三个也是这个道理。其他三个就是第六识、第七、第八识。“有慧无失”,有智慧,这个道理存在,没有错。 “未自在位。此五或无。得自在时。此五定有。乐观诸境。欲无减故。”什么叫“未自在位”?就是刚才讲的“莫道无心便是道”,只证到空的人,所以只叫罗汉,小乘境界,没有得菩萨境界,可以出世,不敢入世,小乘罗汉。到菩萨境界,既可出世也可入世,但是这还是地前菩萨。菩萨分十个程序,分十个学位。地前是没有登学1412位以前的菩萨,或者是登了学位,但是没有到不动地以前,第八位菩萨才是不动地,都还不算。要得到大自在位,就是刚才讲的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在真空妙有之间任运自在,是观自在菩萨,那才叫“自在”成就了。 “未自在位”,没有证到大自在的境界。“此五或无”,这五种可以说,有时候是没有。“得自在时”,真正得道了,证到了大自在的境界。“此五定有”,这五种一定有。“乐观诸境。欲无灭故”,所以,菩萨能够肉眼看三千大千世界。大悲的愿力,也是欲的转化,所以他是有。 “印境胜解。常无减故。”所以,在菩萨的境界,得道的人,他的智慧是天天永远不断地进步、前进、扩大,永远没有减少。 “忆习曾受。念无减故。”菩萨的境界同我们一样,能知过去,也能知未来。能知过去、未来是念力的增强,所以“忆”,忆念,“曾”,经过的,“受”这些境界,他的念力增强了,所以,五种别境都有。 “又佛五识缘三世故。”到了成佛境界的大自在位以后,他的前“五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作用。 “如来无有不定心故。”成了佛境界,永远在定中,所以能够起那么大的作用。 “五识皆有作事智故。”所以,前五识转成了成所作智的道理。 “此别境五。何受相应。”现在我们注意啊。经过修行人的心态特别训练,这五种叫别境:欲、胜解、念、定、慧。这是唯识学所讲的五种别境。 “何受相应?”,我们这个“受”很重要哦,受之重要,修行,你注意啊。我们晓得,这个受,受包括了什么呢?三受:苦受,受苦,苦的感觉;乐受,快感;不苦不乐受。所以叫三受。我们这里要特别注意啊,学唯识、学佛的人更要注意。 你看,这个“受”在五遍行里,它站在中间的位置,由触开始,我们身心两个的交感,乃至我们这个生命同物理世界、同这个自然关系交感就是触。有了触就有受,感觉到舒服、不舒服,这个就是受阴的境界。所以,受的境界是偏重于生理到心理,也可以说,物理的作用而到精神。拿我们现在来讲,“感觉作用”,很重要,这个受很重要!五遍行后面的想跟思呢?是心理状态、精神状态,思想两个东西。思、想两个东西同“受”有一点关联,等于两个范围。思想想到苦的、乐的,思想上苦。譬如,我们想到苦的时候掉眼泪,那也算是受的境界,那是想影响到受来。我们想到高兴的时候,笑得肚子都笑痛了,那是想出来的,是受起这个作用。那么,受的作用几乎占了我们大半,还不只大半,很重要! 譬如诸位修道、学佛、修密宗,大家打坐:“哎呦,我清净了,悟道了。”老实讲,没有跳出受阴境界,都在受阴境界里,你都在感觉状态里玩。“哎,我这一堂念佛念得很好……哎呀,昨天好,今天不对了。”因为你感受不对了,其实你那个心里的思想没有对不对,还是一样。所以,大家都偏向于在受阴境界里修行,以为自己在修行,统统走了错路,因此不能了生死,毫无成果的。 所以,研究佛学,先要叫你们先了解《五蕴论》,这个五蕴专门有一部论哦,有部论专讲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你们在《心经》上经常念到1413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谁能够得到啊?哪一个学佛的也办不到。你说“我空了。”是你感觉上空了,正是受阴境界。 那么,这个五阴的第一个是色阴,色,先把它拿开,尤其观自在菩萨在“色”字上面讲得很多。色法就包括了物理世界同生理地水火风,有表色、无表色等等。可以表示的长短、上下、方圆、各种颜色,看得见的各种形象,叫有表色。有些抽象的境界叫做无表色,没有办法表示的,也属于色法。譬如电能,虚空中有电能,有能,物理的能。能,你看我们现在手那么一动,不会碰到电,两手一搓,自己会发电了。那么,这个都是存在的。那么,这个电能的能源是无表色,发光的这些是有表色,这都是色法。色法同我们的关系很严重。所以,色,跟着的就是受,受阴。我们的修行差不多都在受阴境界里打转。想阴是在五蕴的中间。 行阴是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永远的动能。行阴不能得止就不能得定,这个生命的动力轮回就跳不出来,都在行阴里头转。那么,行阴同前面四个阴的作用:色、受、想、行四个阴,都是心意识所变的,所以,五阴一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79652770

    这章才只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