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惭愧的不同01

356惭愧的不同01

00:00
11:51

惭刚才讲“信”的结果,他的答案,“岂不适言心净为性”,那现在讲,这不是刚才讲过了,“信”的真正净信那个心态、心理状态,心净了,自心净土了,这是“信”的那个心态。 “此犹未了彼心净言。若净即心。应非心所。”他说我反对你这个答案,“未了彼心净言”,所以正信,心就净了,不彻底,心清净了,那就是心的本体的话,“应非心所”,那不能叫心里所起的现状了,那就是明心见性见到了本性?这是第一问。 “若令心净。惭等何别。”一有净心,真的净心一来,真的信,干净清净了,那一个人真要惭愧,哎呀,我非常惭愧,惭愧有忏悔之意,“惭”与“愧”等一下就会讲到。他说那这个净心同那个惭愧心的心态就没有两样了?这是第二个问题。 “心俱净法。为难亦然。”这个“心”它就同时,一有净心来,就净了,这个为难,他说我要提出反问你,同上面两个问题,他说我不懂啊,这是不可能嘛,心一净就净了,“为难亦然”,就很难做到,也很难相信。“亦然”是上面同样的道理。我有疑问。 那么答案:“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他说我们这个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光明的,为什么不能清净光明呢?因为我们对自心的信心不够!这个话是很严重的,很有道理的。我们真的一信,立刻成就了,明心见性了。 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人的智慧,信不过自性自心。本来就已经清净了,不要另外加一个方法求得清净光明。因为人不深信这个道理,不信自心本来澄清的,能够净心的,所以呀,我们始终不能明心见性。假使信得过呢,“此性澄清”,当下就能够“能净心等”。为什么如此呢?“以心胜故”,我们人的心的力量非常大,自心信自心,你信得过了,当下就恢复清净光明了。所以,成佛也靠自心来修持的。 “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所以,现在我们讲,“心一境性”了,就会证到清净自性的这个境界、这个现量,就等于什么呢?如水、这个浑浊的水,放一颗清净的洗尘珠,古代没有化学了,相信天地有宝,天地宝古人所谓洗尘珠,这种宝珠如果得到了,摆在这个地方,这个房间永远不要扫的,也不要吸尘器来弄的。这个房间永远会清净的,那是洗尘珠无价之宝。洗尘珠如果放在水里头,这个水自然就清了,所以“能清浊水”。就是我们要自心信得过自心,心念一净,马上就成功了。 “惭等虽善。非净为相。”他这是前面已经强调了,心本身就是清净的,不要另求清净之心。下面针对你刚才提出的惭愧这个“惭”,这是十一种善心中的一种,虽然它是善心之一,但是惭愧呀,不能使心净,清净的。“非净为相”,它这个心态、心理状态两样。 “此净为相。无滥彼失。”所以,讲心净了,自性就清净了,这个作用,“无滥彼失”,“滥”就是混合,就是乱扯、乱搞,你不要扯进来说,惭愧那个“惭”的心理,同这个“信”心一样的。这个是也错的。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他说,再说一切染法,我们不干净的心理,是妄想,是我们现在乱想这1428个心理,这个都是染污的。使自己的清净的心田有了染污。所以,一切法都叫做染法,思想啊、感情啊都是染法,把自己清净本身染污了的。 但是,染法呢,“各别有相”,在心理状态上又不同,譬如发脾气、发怒、悲哀同欢喜、高兴绝对两样的,不管是欢喜、高兴、发怒、悲哀它都是染污心性,他的相心态有差别,它染污的功能是一样。 所以,相反的,不信的人,譬如有许多人士,你讲什么我反正不信邪,就这种人很厉害,他什么都不信。那一点没有办法。不信啊“自相浑浊”,他是一种心态,自己会扰乱的,不但扰乱自己的心态,同时扰乱其他的心理作用,因为不信,他就是什么都不信,因果也不信,报应不信,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有些人个性非常犟,你看到他很善,但是他都是相反的,他就是不信,这个东西,所以这个净信是非常难。不信的心理等于最脏的东西,“自秽秽他”,自己把自己搞染污了,而且会影响别人,也使他染污了。 “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所谓净信刚好,“翻彼”相对的,相反的,同那个不信的心理是相反的。所以,他是清净的,本身是清净的作用,这是一个理由。 “有说”,另外有一派大师们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这个“信”,很难讲了,这个信念这个“信”。信有了信心,他包含是喜欢,我爱好,譬如我爱画画,我爱下棋,爱、乐、高兴做这一件事,他当然有信心,所以这个“信”的心理呀,“应通三性”:善、恶、非善非恶这三性,应该都有“信”的作用。譬如信邪见的,他觉得这个是真理,他并没有认为这个是坏的,他这个“应通三性”,所以“信”的本身这个体(它的体性),“体应即欲”,所以信心,它本身具备有欲望的作用。 “又应苦集非信所缘。”再说苦、集、灭、道,就是“四圣谛”,佛学里有,“苦”、“集”是两个范围,还有“灭”、“道”,这是小乘法的四圣谛。一切众生目的是离苦求乐,但是众生都走错了,以苦为乐,求不得的一定要求,人生一定是苦,归纳起来所谓八苦、十二苦:生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所求的不如意;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为什么人生那么多痛苦呢?因为人生自己找的,人自己喜欢把烦恼集中拢来,人喜欢把痛苦的拿来当快乐,都是自己去集,所以说“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集”就是集中拢来。 要灭掉痛苦,怎么才能灭掉痛苦呢?除非得道,证到空,所以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灭什么?灭一切痛苦烦恼,灭除了一切痛苦烦恼。所以,苦、集、灭、道四圣谛是这样一个东西。 现在讲到“苦集非信所缘”,所以说人都在集中烦恼,自己都在把烦恼集中拢来当快乐,结果是最大的痛苦。说人为什么去集中烦恼?这个不是“信”的作用,这个当然不是信的作用。这是什么作用呢?诸位年轻同学可以想一想,这是“痴”,“贪嗔痴”的痴的作用、贪的作用。 “有执信者随顺为相。应通三性。即胜解欲。”“有”,另外有一派理论,他执着所谓“信”,信念是“随顺为相”,有了信念就走到了正路上去了。有了信念,所谓走到正路,走到我这个信念的正路。这个信念,哪个叫正路?不一定!善法也有,1429恶法也有,不善不恶也有,“应通三性”。所谓“信”,有了信念,我才想“随顺”,向这个正路,向这条路一直走,他这个“信”的作用,等于上面讲过的八种特别的心理,就是“胜解”,特别的见解,特别的“欲”,不是爱欲,它不一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