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安妮·艾尔诺及其创作

93.安妮·艾尔诺及其创作

00:00
17:34

安妮·艾尔诺(Annie Ernaux,1940-),法国著名女作家,出生于诺曼底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早年通过教师资格会考,在中学教授法语多年,业余时间写作。她的主要作品有《地位》(La Place,1983)《一个女人》(Une Femme,1988)《悠悠岁月》(Les Années, 2008)等。安妮·艾尔诺的作品运用“无人称叙事”、“中性”写作法和碎片的拼贴等后现代叙事手法,将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当代法国人集体记忆融为一体展现了法国社会中一代人对于自由、平等和社会正义理念的向往预示了一种文学创新机制的渐见天日

安妮·艾尔诺曾说:“我的所有作品都以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其中皆有我对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的深切体验,因此可以说是真实的。”不过,艾尔诺从开始文学生涯的时候,就没有囿于传统,而是刻意求新。她的作品不是一部传记,自然也不是一部小说,而是文学、社会学和历史的混合。

《悠悠岁月》在文学样式上的革新较先前的作品大大进了一步。这种称之为“无人称叙事”的样式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新上的不断追求,更重要的是时代和社会变迁催生的需要。

“无人称叙事”自然包含作者自身亲历事件的叙述,与作者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艾尔诺在文本中精心选择了一些旧照片,以此作为线索勾勒出作者本人从小到老的生活轨迹:她出生于一个普通人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学学习,后来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作家,进入所谓“上流社会”,继之结婚、生子、离婚、患病、衰老......自传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身份认同。虽然文本中并未使用第一人称,也没有出现安妮·艾尔诺其人的姓名,但贯穿书中的旧照片却是一条主线,将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时代、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明显构成了作者与叙述者的认同。再者,与作者和作品相关的“副文本”(paratexte)如作者访谈、图书广告、作者序言等等信息也同样指向这一认同。

安妮·艾尔诺创造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并非仅仅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人生,而是要凭借自己和同时代人所见证的种种社会现象和历史事实,用一代人共同的记忆,生动直观反映二战迄今的时代变迁,在个人记忆里发现“集体记忆”的部分的同时,恢复历史的真正意义。文本选择了一些对现当代法国社会影响极大的时代大事,重现了整整一代法国人的“集体记忆”。譬如,书本有一个片段描写了某个家庭在聚餐时的闲谈:

如此遥远、如此充满异国情调......的印度支那已经不再成为问题,而是适度地消失在对奠边府的怀念之中......那是一场现在的人们从未有过的冲突。他们也不想用没有人确切知道怎样开始的阿尔及利亚骚乱来破坏气氛。但他们全都同意......阿尔及利亚极其三个省就是法兰西,作为非洲的一大部分,我们的占领地图上覆盖了一半大陆。叛乱必须镇压......下一场战争将来自东方,像布达佩斯那样用俄国的坦克来摧毁世界,而像1940年那样上路是没有用处的,原子弹不会留下任何机会。

这段引文在闲谈中影射法国人“集体记忆的几个重要事件奠边府战役、阿尔及利亚战争和匈牙利事件。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战争给法国乃至世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巨大创伤尚未平复,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的法兰西民族尚处于国亡财尽的边缘,却又切身感受到新的战争恐惧,于冥冥之中窥见原子弹的阴影。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的失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和前苏联对匈牙利的出兵干预,都是二战以来西方现代社会内在文化危机的延续,也为西方人尤其是知识精英提供了反思历史的绝佳时机。他们在残酷的战争期间切身体验了人生自由的被剥夺,亦经历了自由民主理念与专制独裁之间的殊死搏斗,因而厌倦战争反对暴力、渴望和平追求幸福的情绪日渐高涨

文本藉由法国人的“集体记忆”,描绘出人们在一个难以捉摸的后现代世界里渴望自由的普遍心态。其表现形式不再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化的激烈战斗色彩,而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灰色幽默和玩世不恭的面目。而且,文本的“集体记忆”一如西蒙··波伏娃的创作,有很强的“介入性”和政治性。艾尔诺意欲“将社会结构层层剥开”,对“文化的和社会的等级提出质疑”,将隶属于人类关系的种种权力结构进行揭示,对不平等现象做出批判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作品中多体现的女性主义观念。

“无人称叙事”的文学样式,不仅仅见证了安妮·艾尔诺本人60多年的个人生活,也深刻反映了20世纪法国社会的现状和世界发展的进程。因此,一文本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自传,也是一部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的新型“社会叙事”艾尔诺用这个文本重建法国人的“集体记忆”旨在引起同时代读者心中强烈反响给后人留下一些可资参考、弥足珍贵的时代文献

艾尔诺在她的创作中使用了一种平淡无奇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叙事手法。作者本人置身事外,不露声色、纯客观地反映现实。这种中性写作法(écriture neutre)。拒绝主观意识,仅向读者提供一些客观信息,留给读者无限的空间去评判和思考

拼贴是后现代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安妮·艾尔诺文本惯用的一种手法。在她的作品中,作者时常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一个个碎片加以拼贴,描绘人间百态而这些碎片的攫取则少不了一番仔细的斟酌。

比如《悠悠岁月》文本伊始,作者就凭借一些旧照片引发的印象和感觉,唤起了人们无数的往昔回忆这些记忆都是碎片式的作者个人的回忆与当代多数人的“集体记忆”相互交织,生动直观地反映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

战后在伊沃托的废墟边上,大白天蹲在一间当做咖啡馆的木棚后面撒尿,然后站在撩起裙子、系上短裤,再回到咖啡馆里去的女人

在影片《长别离》中,与乔治·威尔森跳舞的阿丽达·瓦莉热泪盈眶的面孔

……

西蒙娜·西涅莱在《泰蕾丝·拉甘》的广告上的面

……

头几年里所有黄昏的印象,有夏季一个星期天的发亮的水坑,父母死而复生,我们走在难以确定的道路上的梦境


上述引文除第一句外,其他文字均未以句号结束,恰似一幅幅旧照片的拼贴,透露出旁观者的视角,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经过对文字的细读,读者可以察觉这一个个碎片除却表面的迹象,还暗含不少题外之意。诸如战后的伊沃托,交代了叙事开始的大致年代,也辐射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生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引文中提到的杜拉斯的电影《长别离》,不仅讲述了二战后一个感人又略带绝望情绪的故事,更有反对异化张扬人性的趣旨。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小说《泰蕾丝·拉甘》意在展现禁锢的灵魂和彰显自由的愿望。罗马终点站摆弄生殖器的男人似乎预示着对性欲的充分释放,以性解放的形式追求更加彻底的个性自由父母的死而复生和女人躺在丈夫身边回想拥抱过她的男孩,则暗含了作者本人对父母和情人的回忆,依稀可见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自由展示碎片的拼贴也形象地勾勒出从左拉到杜拉斯再到安妮·艾尔诺的近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画面和回忆虽然真实虚构交织,但碎片的拼贴中都流露出打破传统束缚,反对非正义战争和阶级压迫,强调人生自由和人的主观情感自由,注重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思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