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彭玉平。上一节我和大家讲到:令狐楚倾心地教李商隐写章奏,意在指引他走上政治上发展的康庄大道。今天我们继续讲:被令狐楚悉心栽培的李商隐,如何渐渐在圈内声名鹊起?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的命运又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1
幕府中总有一些文人之间的宴游唱和,令狐楚也总是把李商隐带在身边,让他见识不同人,为他积聚人脉。据说在李商隐还没有入幕前,令狐楚曾把李商隐引荐给当时的诗坛泰斗白居易。这白居易可不得了,在当时可是神一般的存在,李商隐也为此激动了好久。白居易当时对李商隐的印象如何?现在已经难以考察清楚了,但晚年的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诗文推崇备至却是事实。传说白居易曾对李商隐说:“我死了希望能转生为你的儿子,我就心满意足了。”后来李商隐生了一个儿子,果然就以“白老”为字。(参见《蔡宽夫诗话》)白居易去世后,墓志铭就是白居易的从弟白敏中请他撰写的,这很可能也是白居易临终前的托付了。但白居易后来的赏识以及临终时沉甸甸的托付,如果没有早年令狐楚的牵线搭桥,也就没有了可能。
入幕后,这种宴游唱和就更多了。他曾写过一篇《上令狐相公状一》,里面说,在幕府中,无论是春秋佳日,还是花朝雪夜;无论是水池旁边,还是菊花亭下,文人雅集是经常性。常例是令狐楚发唱,幕僚们接着和,李商隐就经常被邀请唱和。再加上美景美酒和令狐楚对他的格外照顾,让他觉得当下的人生是如此美好,他真的很想把人生就停留在这样的时刻。
令狐楚当然不能把李商隐就停留在这种诗酒风流当中。如果要在政治上有大的发展,还需要参加进士考试,取得进士的资格,才能有发展的资本。令狐楚除了解决了李商隐的生活问题之外,也两次资助他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只是这两次都没有成功。
令狐楚如此用心地栽培李商隐,其实就是为国家培养一个有用的人才。我把前面的事情总结一下,令狐楚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传授他创作骈文的技巧。李商隐的古文虽然写得好,但那基本上是文学上的事情,而骈文是当时行政公文普遍采用的文体,让李商隐改写骈文,并将自己多年写作骈文的技巧精心传授给他,不是为了写骈文而写骈文,其实是为李商隐在政治前途在铺路。
第二,经济上资助李商隐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写一篇好骈文当然是基础,但在唐代,没有进士的资格,要想在政治舞台上有大的作为也基本上没可能。虽然李商隐也有积极参与进士考试之心,但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
第三,带着李商隐参与使府的雅集,让李商隐结识更多的权贵、有才之士,为他打造一个走向成功的朋友圈。
经过令狐楚几年的倾力培养,李商隐在圈内开始声名鹊起了。
2
据说他去长安应试的时候,虽然见其身的人还不多,但闻其名的已经不少。李商隐去长安,晚上住在一个酒店,正好当晚酒店主人招集了一帮朋友,见到新来的李商隐很孤单,就邀请了一起喝酒,有个人趁着酒兴写了一首《木兰花》诗,旁边的人纷纷称赞诗歌写得好。这诗人见到站在一边的李商隐,好像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他也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只是喊他过来一起坐。并说,看你年纪轻轻,应该也会写诗吧?不如也写一首,助助雅兴?李商隐说:见笑见笑,虽然平时也写一点诗,但实在是上不了台面的。
那人倒也很随意,说:我们在一起乐乐,也不在乎写多好的诗,只是以诗歌来助酒兴而已。
这样说,李商隐也不好推辞了,说:那我就献丑了。说完,挥笔写下来一首诗: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
前两句写景,说深秋洞庭湖上的寒气升腾,好像一直弥漫到云层,每天都有人在这清秋送别亲人。我站在这用木兰树做成的船上四处张望,其实我自己就像这东飘西荡的船一样,似乎在行走,当一直行走在迷茫之中。这诗在自然中带着深情和趣味,一下子就惊到了一桌子的人。连声叹息说:好诗好诗。敢问阁下尊姓大名?
李商隐欠了欠身子,笑着说:不敢不敢,在下小姓李,名商隐,初来乍到,请各位多多关照。
李商隐不说自己的名字还好,一说名字,居然吓到了大家:原来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商隐啊,久仰久仰啊(参见《唐才子传》)
你看江湖上对李商隐的名声已经有如雷贯耳的感觉了。这一切,令狐楚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但这“大名”并没有马上带来李商隐进士试的成功。一直到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考中进士。而这次考试也与令狐楚、令狐绹父子的竭力推荐有关。
当时主考官叫高锴,与令狐绹关系不错,曾问他:“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令狐绹说:“是李商隐。”连着说了三遍“李商隐”的名字,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意思了。这令狐绹也不说其它推荐的话。
但令狐绹当时也不过是一个候补之官,能起的作用应该有限,主要还是令狐楚的推荐起了作用。所以李商隐考中以后专门致书令狐楚表达深深的谢意。《上令狐相公状》说自己“幸忝科名,皆由奖饰”。也就是我能考中进士,都是您令狐大人大力推荐的结果。但非常遗憾的是,就在李商隐考中进士的这一年冬天,令狐楚因病去世了。
3
令狐楚去世,李商隐的命运又开始了新的变化。
他大概在开成三年(838)初,又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幕,这王茂元原很欣赏李商隐,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这下麻烦来了,怎么说呢?
当时宰相是李德裕,李德裕对将门之后的王茂元素厚,但与令狐楚等人结怨很深,大概因为李商隐与令狐楚的关系,李德裕一派就很排挤李商隐。其实,令狐楚虽然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之中,但主要是唐敬宗之前。而令狐楚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令狐绹担任员外郎,也认为李商隐既曾得到其父亲的提携,现在又与李德裕一派走得这么近,认为李商隐是背恩忘义。李商隐陷入左右为难的人生境地。
王茂元会昌三年(843)九月去世。王茂元去世后,李商隐后来又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支使兼掌书记,郑亚属于李德裕一派,这一派当时执政的白敏中、令狐绹等被排挤出京。
据说后来令狐绹当了宰相,李商隐因为与王茂元、郑亚的关系,而被令狐绹认为是背恩忘义,断绝了与李商隐的联系,有一年重阳节,李商隐求见令狐绹,被拒绝了。李商隐还是来到了令狐绹府上,在他家的屏风上留下一篇记,记后是如下的一首诗,前四句是:
曾共山翁把酒巵,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山翁”就是指令狐楚,“阶墀”就是台阶的意思。就是说我曾经与令狐楚一起把酒言欢,满眼看去,台阶周围,秋天的白菊耀眼而美丽。这里提到的“白菊”正是令狐楚的最爱,刘禹锡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这个“玩”字就是赏玩的意思了,里面就有“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之句,别人家的都是黄菊,只有令狐楚家里的是白菊。所以令狐楚最爱白菊是他的朋友们都知道的。李商隐当然就更清楚了。所以才在诗中专门写到白菊。但如今面对白菊,当年一起在白菊前品酒品花写诗的情形也就仿佛就在眼前了。据说这首诗还是让令狐绹感动了,帮他补了个太学博士。但这个说法虽然故事性挺强,但其实是有问题的。何况李商隐从桂林回京,令狐绹还不是宰相呢。再说了,李商隐被补太学博士是在大中五年(851),已经是此后数年的事情了。
据说最初的本子是有个副题的,叫“怀令狐楚府主”,这才是李商隐此诗的主题。
思念是一条河,李商隐用诗歌记载他对令狐楚绵绵不尽的思念。
4
令狐楚是中唐重要的政治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著名的骈文家和诗人。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旋涡。
从829年(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年(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没有什么比这种信任更珍贵的了。
“十年泉下无消息”,在经过种种政治与生活的磨难之后,令狐楚更时时出现在李商隐的记忆中,难以忘怀。当初李商隐考中进士后写的《上令狐相公状五》中,李商隐曾经深情地说:“自卵而翼,皆出于生成;碎首糜躯,莫知其报效。”也就是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令狐楚的扶持,而自己粉身碎骨,也难以报效这种如海的恩情。
作为相差48岁的两个人,他们属于典型的忘年之交。虽然具体交往的时间不到九年,但这九年正是李商隐人生最为关键的时期,令狐楚为李商隐量身定做的培养方案,为李商隐的一生指引了一条在当时来说绝对的一条康庄大道。李商隐从“微意何曾有一毫”的单薄,到“不羡王祥得佩刀”的自信。令狐楚给李商隐的就是在培养才华基础上的自信,李商隐也就靠着这份才华和自信,行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
从令狐楚与李商隐的故事,我们知道,在这世界上,有一种友情叫不求回报的提携,也有一种友情叫无法回报的悲凉。毕竟相差了48岁,当李商隐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回报的时候,发现令狐楚已经长眠在另外一个世界。“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李商隐《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他知道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来报答令狐楚的提携之恩了,感伤不已的李商隐,也因此把这份感伤深深地存留在诗歌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是李商隐一个人的感伤,也是一个时代的感伤。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