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内篇的第三篇《养生主》。
养生主的意思就养生的要领。主,精要、要领、宗旨。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关于《养生主》整个篇幅并不长,它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也就是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顺应自然变化与发展。这一篇一开头的语句,“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说我们生命有限但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上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有人认为庄子这个人在钻法律的空子,其实倒也不是,重要的是上边这句,做善事不去贪图名声,做恶事呢也就是做一些不好的事不要到了犯法的底线,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所以庄子的养生首先是你顺应自然之道,这才是大的养生的要领,并不是小的整天纠结于一些养生之术,老是为这些东西所困扰,不是真正的养生之大道。道理讲完了,就说你顺应中正之道,缘督以为经,那你怎么来把这事情给人进一步地说明呢?
我们常说故事、比方并不能够证明问题,但是它可以说明问题,所以这第二个层次庄子就用著名的庖丁解牛这个事来讲人之养生,也在讲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就按照它本来的样子,依乎天理,顺应自然规律,而且你要能找出来它们中间的间隙、空间,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因为事物之间都有一些中间的部分,有效地利用这个空间我们才能够很好地行走,不至于让自己堵在那个地方,夹在那个地方,这就像庖丁解牛讲的游刃有余一样。目的是避开那些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是说啊一个叫做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就是魏惠王宰杀牛,分解牛体的时候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唰唰的声音就像那美妙的音乐的旋律,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就说这个人杀牛杀的跟行为艺术一样,像舞蹈、像音乐,以形容其美妙。
这文惠君一看就觉得有点感觉到非常的奇妙,就说妙啊,你的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丁就放下刀就说,说我喜欢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比这个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时分解牛的时候所看见的都是一头整牛,几年之后我就不曾看见过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功能就好像没用了,我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我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大概是艺术里边最高的一种表达了,是用一种精神的世界里边来体会来领悟这件事。
所以我在解牛的时候就按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我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骨节间的那些大的空处。这不就是有间吗。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所以我从来不会碰撞那些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连那些筋的地方,密的地方我都不会碰到。
丁就讲了这世界上优秀的厨师一年得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在割肉,虽然不砍骨头他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在用刀砍骨头,他找不到那个里边的肌理,他费了很大的劲来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上千头了,可是你看我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这道理讲得太妙了,他怎么解牛的根本看的不是全牛,看见都是牛的那些空间的地方,顺着它肌理一划,刀不碰见骨头甚至不碰见那些经络结聚的密集的部位,当然游刃有余了。
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的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多么游刃有余。每当我遇到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以下刀的地方,我当然也非常格外谨慎不敢大意。我目光专注、我动作迟缓、我动刀轻微。你看到了这个程度,遇到这些难的这地方、难下刀地方依然是谨慎,依然是轻微。把道理都给讲得非常的清楚了。最后霍霍地把整个牛体全部分解开来,那牛就像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这个厨师提着刀站在那。为此环顾四周,为此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我把刀好好地擦拭完了收藏起来。
文惠君就说妙,我听了你这一番话我就知道养生的道理。养生道理也得顺应自然规律,你不能强为。当然这段话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成语就叫技近乎道。我们做的很多事都属于技术层面,可是真的再进一层就达到了一个道的层面。我们做一件事有这种工匠精神,把这件事情反复做,做得非常的完美,形成了一种完美的经验,这是什么?这便是艺术。
厨师解完牛之后踌躇满志非常的愉悦,就像我们做完了一件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番欣赏,这是我们一种美感的重要的来源。艺术也罢管理也罢,都在讲技近乎道的道理,可见庄子庖丁解牛这个事的影响之大。那么这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最后一个层次讲什么呢?讲了一个人叫右师,讲了一种动物叫泽雉。沼泽地边的野鸡泽雉,还讲了一个在庄子中他非常崇拜的这个人叫老子老聃。老子死的时候他借助这个事情讲的道理进一步地说明,我们要顺应自然,要知道天命难为,要安时而处顺,安于时节。把这事情做得很能顺应自然的这种规律,这样一种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无待、自由飞翔,飞翔的自由。另外一个就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所以这个文章字里虽然在谈论养生,实际上在体现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志趣。我们先来说庄子在这部分提到的右师这个人,公文轩,人名。见到了右师就大吃一惊说这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啊,是天生的一只脚还是人为的失去一只脚呢?右师就讲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副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予的。所以我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也没有必要为这个事情感觉到惆怅、感觉到自卑,顺应自然。既然是天赋予我的形体那就叫天全,没有必要为这事感觉到悲伤。
那么在这部分说到了第二个例子就是泽雉,就是沼泽地边的野鸡。庄子就讲你看这野鸡多苦,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虽然这很艰难,自己找食,但是它也不渴望被人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虽然精力也很旺盛,但是那也是不快乐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泽雉经常被人引用说人的工作的快乐。人应该自己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自己找食,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喂。
那么这个部分说到的第三个例子就是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就离开了。老聃的弟子就问说你是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啊?秦失说是啊。弟子就问那你这个吊唁像你这样,这像个朋友的样子吗。秦失说对啊就这个样子,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应该学到老师的这个智慧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真正有道的人对待生死这件事情是旷达的,怎么会这样的想不开呢。所以本来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比如像我这样。我觉得老子离开了,该走的时候走了,很好的事么,为什么要哭。不想哭却情不自禁地哭,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
人来到世界上终有一死,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想通了那么你违反常理你就是背弃真情,忘掉了人是秉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以前人叫这种做法就叫背离自然的一种过失,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们的老师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也是顺依而死。到这该走了么,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的变化,哀伤和欢乐都不能进入心怀,哀乐不能入。你想通了这个事情,大丈夫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既然是顺应自然的那就应该坦然地对待。古时候把这叫什么?叫悬解。也就是自然的解脱。我们经常讲解民于倒悬之苦,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好好地活,走了那也是解除倒悬之苦,感觉到快乐。
这个《养生主》里最后有一段话虽然和这个文章本身关联不大可是却成了最有名的一句成语以薪传薪。大家看看这个成语的原貌,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所以我们为什么讲这些经典,以往的这些轰轰烈烈的很多事和我们其实关联并没有那么密切,可是那些思想家的光芒就像夜幕中的星辰,在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就像燃尽的烛和薪,火种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