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从期待出发,我们如何面对孩子

【樊登推荐】从期待出发,我们如何面对孩子

00:00
14:48

樊登读书的书友,你好,我是李小萌,欢迎来到《给新时代中国父母的养育方案》。在这里我想和你聊聊孩子的养育,也想聊聊养育孩子的你。


在前两节课里,我和你聊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以及基于期待,我们要赋予孩子什么。 

方法虽然都有讲,但我相信,一定会有父母还存在一个疑问:我的孩子就是不听话,方法执行不到位,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我理解,关于怎么办这个问题,大家都想听明确的一步一步的步骤,期望着照做,问题就能解决。


但是,说句大实话,育儿这件事,真的没有照搬就能用的执行步骤。


英国精神分析学大师温尼科特说:只要一个妈妈被自己的妈妈好好爱过,又有一个开放的心灵,就不需要什么育儿法。


照抄方法,就好像你凭直觉选基金、买股票,不复习上考场,能不能成,都得看运气。

有很多妈妈和我倾诉时,都说过类似的话:我照着步骤做了,但是我家孩子不按套路出牌,我好好说就是讲不听,我实在是忍无可忍,还是吼了他。吼完了之后,我又害怕给他留下什么心理阴影,看他依旧那么爱我,我的心里反而更难受,觉得自己怎么能吼他呢,可是下次又是这样一个死循环……

为什么专家的方法,总是用在你和孩子身上就水土不服了呢?

比如我身边有一个妈妈啊,对育儿没怎么研究过,有问题就上短视频平台。她和我说,通过看短视频学会了一招,孩子不愿意沟通,可以提问孩子开心的事。

于是她就问孩子,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吗?第一天,孩子开开心心的说了,第二天,孩子也说了,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孩子懒得理她了。


最后的结果是,这位妈妈非常困惑为什么短视频平台上的方法不灵了,但自己也想不出原因来。其实原因很简单,不考虑你和孩子的关系以及孩子的性格,不建立自己的育儿原则、只是照搬方法,真的行不通。

那怎么建立自己的育儿原则呢?


很多妈妈会觉得这件事很难,因为没办法以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的看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养育的不足,认识到孩子的性格,等等


但在我十年来的养育中,我找到了一条简单、好操作的育儿原则。那就是善意养育。

这类似于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做妈妈要相信自己的本能。


因为我们的本能是爱孩子、不希望伤害孩子的。善意养育,就是对我们本能的一种追溯。


有人可能会觉得善意养育听起来好像是很大的概念,不用担心,其实理解和执行起来很简单,不论是你还是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可以做好。

善意养育指的是,在养育中,我们成年人对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是善意的、友好的,如果是非善意不友好的,那我们都不应该做。

基于这样的原则,你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当你拿不准你这样做对不对时,你只要把同样的事放在别人身上,如果他这样对你,你感受到被侵犯了、不舒服了,那这件事你就不该做。

比如有的家长在管教小孩的时候,习惯性地嗓门一高,或者眼睛一瞪。很多时候,这样的行为放在孩子身上,我们会觉得习以为常,但这样的行为如果放在别的成年人身上,我相信没有人会说这是友善的。

善意友好,是任何一段关系的基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分辨,它没有条条框框,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本能的体会到对方的善意,你可以,孩子也可以。

试想,我们成年人,面对同事、朋友,甚至一个陌生人,我们都能报以友善;对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呢?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是单独的个体,也能感受得到对方的善意,也会因为对方的不友好而受伤啊。

换位思考,你可以回忆回忆自己小时候,你有没有被父母冤枉、贬低、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过?些不友好的行为,或许此时此刻依旧有意无意的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我们的养育方式。

说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樊登老师为我的书《你好,小孩》做序时,写的一段话:

爱和控制是完全不同的:爱一个人,是希望他好,希望他开心,希望他快乐;控制一个人,是要求对方只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快乐,带有很强的占有欲。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才可以降低甚至消除这种不良的影响。

那为什么,作为最爱孩子的人,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往往做不到对孩子报以善意呢?

您可能听过一句话:我们总是把最坏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

正是亲子关系这样亲近的关系,让我们忘记了,原来人和人之前想要保持亲近,是需要给予善意的,想要关系持续健康的发展,是需要尊重和合作的。

很多父母,往往希望孩子单方面和自己合作,却不去想自己该怎么和孩子合作。比如,想让孩子学钢琴了,就希望孩子配合自己,乖乖的上课练琴,却没考虑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孩子是不是还有别的打算?即便强迫孩子去做了,又能维持多久?冲突就这样产生了。

把这样的场景放到我们大人中间,这就好像甲方乙方的冲突。甲方凌晨提了一个需求,要求早上 7 点就要,完全不考虑你的想法,你自然也要爆炸。

面对工作上的不平等要求,你还有「有事找领导,大不了就裸辞」的退路,可是孩子呢,面对这样不平等的合作,闹脾气大概率只能换来一句「我还不是为你好」或者「你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伪善意或非善意的话语。

在我过去采访的经历里,有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他说,让他下定决心要离家出走的,就是当他生气反抗,闹着要离家出走时,爸妈只回了他一句:你走啊,走了就不要回来。

你看,这就是孩子的处境。

说到了这儿,相信你已经知道了善意养育的重要性了。但你可能心里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能做得到吗?

作为过来人,我把父母的个人修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视你的情绪,然后控制情绪。

在和孩子产生冲突的时候,有情绪太正常了。

但是,作为比孩子更强大的成年人,我希望你会在情绪上来的时候缓一缓。

说真的,我甚至赞同你打孩子,但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你在气头上,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打孩子。

我在做《你好,爸爸》的节目时,采访过因为「一天三顿打,孩子上北大」这句育儿金句爆红的狼爸萧百佑。他的四个孩子,三个上了北大,一个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确实是非常地优秀。

不过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打孩子,是有章法地打。网友们总是看到他打孩子的那一面,却很少记得,这位狼爸在打孩子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原则。

1. 孩子第一次犯错不打,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跟孩子约定,下次再犯会挨打,也约定怎么打,比如:打三下手板。

2. 打的时候,不带对孩子的人身攻击,更不能说脏话。

3. 打,不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为目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4. 打完就完,不啰嗦、不扩散,父母负责缓解家庭气氛。

所以,如果你的情绪会主导你的行为,就先尝试和孩子隔离,等冷静下来再解决问题。尽量避免让孩子成为你情绪宣泄的对象。反复提醒自己,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情绪。

第二阶段,相信你的孩子

在相信这件事上,我想先告诉你两句话。

第一句,是我看心理学的著作时学到的: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第二句是在和 PET 父母效能的讲师沟通时,她告诉我的:每个生命都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其实这两句话,都在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我们的孩子。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一个孩子并不是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就突然学会走路的,其实在那之前他已经做了上千次甚至是上万次的尝试,也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倒了、摔了、磕到了、吓着了、一屁股坐地上了……然后,最终有一天,他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不再手脚并用,从此开始了独立行走。

孩子的每一次学习,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请相信,孩子是天然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热情,有求知的欲望,有内在的成长。

而且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信任,相信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她其实是特别有力量感的。

比如,有一天我女儿没有带水壶,我妈抓起水壶就要送到学校去,我说:妈,没有这个水壶她这一天就得渴着吗?一次没带水壶,恰恰是她求助别人想办法解决的机会,不用送。

于是我妈就被我拦下了,在家里等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等我女儿回来了,我妈就问她:宝贝今天喝水了吗?怎么喝的呀?

我女儿说:我们那有饮水机,一摁就像喷泉一样喷在嘴里。

我妈又说:那喝那个凉不凉?

我女儿就说:也有热水,老师有纸杯,可以接热水喝。

我在旁边说,我就知道我女儿有办法解决忘带水壶这件事,我女儿她听了就很开心。

你看,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如果父母永远在怀疑他,各种的担心,比如担心你上学吃不好。担心同学关系处不好,担心老师不喜欢你…帮他解决所有事情。越这样的话他越有无力感,越不知道怎么自己处理问题。

所有的意外都是小孩长本事的时候,你越放手它越长本事越有能力,他越觉得我妈认为我是行的,我就是行的。

第三阶段,学会沟通,共创解决方案

PET 父母效能的中国区督导,微微辣老师和她家的孩子,很喜欢说一句话来解决冲突,那就是「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别的办法」,通过这个方式,和孩子一起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冲突自然就没有了。

但很多时候,家长往往没有意识要和孩子商量,直接替孩子做了决定,于是引起了很多的不快。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认为女孩儿一定要学点保护自己的东西,保证自己不被欺负,于是就给自己 7 岁的女儿报了一个跆拳道班。

然后从第一次去,这小孩就不进去,俩人就为这事推搡,困难的不行,就算进去了,也是进去但不练,特别的对抗。每次如此。

他就问我怎么会这样,这孩子以前不是这么叛逆的,怎么在这件事上这么执拗呢?

我就和他说或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你从来没了解过,要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他这才弄明白为啥孩子生气了。不是不喜欢跆拳道,孩子只是生气:为什么你都不问我就给我报了一个课,直接把我拉过来让我练。

说清楚了,矛盾也就解决了。

后来,这个爸爸悄悄的和我说,自己打破了一个「可以为孩子的一切做主」的思维定式。

最开始他特别愤怒,他觉得报了班不好好上,浪费钱又没有效果,于是面对女儿的抗拒自然没有好脸色。沟通后知道了孩子的想法,才意识到孩子有那么多细腻的需要,其实冷静下来想想,孩子不喜欢、不愿意去,作为一个爱孩子的爸爸,其实也是能接受的,下次再有任何事情都要先跟女儿讨论,达成共识了才往前走。


以孩子为中心、顺应孩子的养育就是善意养育。以父母为中心、顺应父母的养育就不是善意养育。

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结束了。

在你和孩子相处时,你有哪些习惯性的动作是不够友善,但自己又没有意识到的呢?

欢迎你到留言里来和我交流。欢迎在我的课程评论区下方留言,当你意识到,相信就可以踏上改变的第一步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