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孩子的成长,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

【樊登推荐】孩子的成长,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

00:00
16:25

07. 孩子的成长,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

樊登读书的书友,你好,我是李小萌,欢迎来到《孩子幸福人生的密码》。在这里我想和你聊聊孩子的养育,也想聊聊养育孩子的你。

节课,我们聊了爱的第三个关键词,不控制。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我们控制、伤害我们的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我们,但会停止爱自己,所以,想要养育高自尊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要避免自己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去俯视孩子。

爱的三个关键词,我就全部说完了。这一节课,我想和你聊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我会先和你说说你和孩子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并带你追溯过去,从而思考我们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孩子的。

那我们和孩子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又会走向何方呢?

其实我在题目中已经说了,这是一场分离。也许有的朋友知道,有的朋友是第一次听说,甚至有朋友会觉得困惑、难以接受。我的孩子,我生我养,越养越亲,怎么是一个分离的过程呢?

说分离之前,我们必须先要讲链接,深刻的链接,反而是健康分离的前提。

孩子刚出生到6个月,需要和妈妈建立怎样的深刻链接呢?英国精神分析学大师温尼科特说:根本就不存在单独一个婴儿这回事。

婴儿在这个阶段身心都无法和母亲分开,如果分开,婴儿是活不下来的。这一时期的妈妈,就像婴儿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样,供应他生存的要素,温尼科特把这一阶段的母亲职责成为“母性抱持 (holding)”。

这个抱持,既是具体的动作,也是心理上的支持和响应。妈妈的抱持,可以照顾到孩子触感、体温、视觉、听觉方方面面的敏感反应,避免让婴儿产生一种无尽的坠落感。这一阶段的充分抱持,可以促进婴儿自我功能的发展,以及是对日后患精神疾病的一级防御。

所以在孩子刚刚出生的这段时间,母亲们真的需要全心全意地去响应孩子,像子宫功能的延续一样去持孩子。有了这样的抱持,孩子就可以顺顺当当地发展自我功能了。也是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萌芽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亲在养育过程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时候第一次分离就出现了。

爸爸给孩子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不仅有孩子自己,有妈妈,还有其他人的存在,孩子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其他人似乎也不错,只和妈妈呆在一块儿不能满足他的需求。

这时,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就开始适当地分离,随着更多家庭成员的加入,他的世界里面多了爸爸、兄弟姐妹和其他的人物关系,孩子成功地融入到多人的家庭关系和生活中去了。

随着孩子进一步长大,又会和家庭分离,开始融入同伴。这起始于幼儿园时期,我们常说的入园焦虑,其实就是孩子在这一步分离时的一种表现。

等孩子再大一点,有的妈妈会发现孩子现在和朋友同学说的悄悄话,比和爸爸妈妈说的还多,这个时候,孩子就已经完成家庭的分离,成功的走向同伴了。

我要提醒你的是,有的妈妈在这个阶段会不适应、会失落、甚至会嫉妒孩子的视线转移到了别人的身上。但我要告诉你,不要有这种想法,这个时候你应该赞美他、支持他,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将来就不要抱怨孩子不会谈恋爱、不会找对象。

因为从原生家庭分离出来,再和同伴建立相对紧密的关系,其实是我们的孩子在为下一次分离做准备,下一次,他会从同伴的关系中分离出来,走向更亲密的两性关系。

你支持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支持他去尝试友谊的酸、甜、苦、辣,他才能有机会更好地去爱,组建自己的家庭,在孕育一个小生命后,接力式的迎接他的孩子,和孩子建立关系后一步步分离。

你看,分离,其实贯穿着孩子的整个成长,正是在一次次分离中,我们的孩子一点点长大,成为了有想法、有承担的成年人。

所以,请你记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从来不是为了不分离,而是为了更好地分离。

那作为妈妈,应该怎样判断是否做好分离了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定向适应性,简单说就是当你给孩子留出了空间,即使母亲的养育可以有不到位、失误,但比例不超过做对的部分就可以。其发展趋势是母亲越来越认同孩子,而不是要孩子越来越认同母亲。

基于这个观点,你可以这样去自我判断,自己有没有做好分离这件事:

如果你包办孩子一切、婴儿原本的自发姿态、哭泣、抗议都消失了,变得与母亲要么完全融合,要么完全抗拒、情绪不易安抚,那么可以判断,孩子缺少了一些空间,你需要为分离做更多的努力。

反之,如果母亲既可以根据自己共情能力理解孩子的需求,也能根据孩子发出的信号理解孩子的需求,通俗说,就是可以出于爱的本能为孩子做事,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做法,并可以在这两种状态下自由切换,那就是给孩子留够了空间。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提出一个根本性的疑问,就是,究竟为什么,我们要有意识完成分离,为什么我们努力认同孩子?

这就涉及到下面一个重要的认识——我们眼里的孩子究竟是什么。

在人类的历史上,不同时期,其实人们都是以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有这样4 种:

第一种,源于17 世纪,从基督教中的原罪观出发,人们认为孩子是有原罪的,孩子天生就是会犯错、会堕落,需要接受宗教的洗礼。

这听上去好像挺耸人听闻的,但其实不止在西方,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遗留痕迹,比如老话说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就认为孩子只要不管他一定是往坏里发展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孩子天生就应该和大人是一样,比方说:我这件事都跟你说了三遍,你怎么还不懂?我跟你说了这么多次了,你怎么就能不明白,我真是气的不行。

这一类说法就是源于这种观点,有些事明明是孩子在他的年龄不可能懂得的事儿,但是父母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忽视儿童的发展需求,而是把孩子在一开始就当成一个和成年人一样的人。

到了17 世纪后期,第三类观点出现,就是白板说,也有人叫它白纸说,这时人们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谁在上面画,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往往可以在这张白板上作画人,就是父母。父母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孩子。

第四种观点,源于18 世纪,人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承认和接受孩子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是需要逐渐完善自身的。孩子最终会找到自己自立于这个世界的一个位置,并且用他自己的方式去看待或者改变自然或者社会。

虽然从学术角度来分析,这4 种观点是有时间上的区隔的,但实际上,你仔细观察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这些观点是同时存在在当今这个时代的,甚至一个家庭里的不同成员、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儿童观。

有些妈妈说,平时我一直秉持科学育儿,但我最后还是忍不住吼了孩子。其实就是第四种到第二种的一个切换。

我和你讲历史,就是为了让你更好地看到人们意识的发展,我们自身也是需要岁月的打磨,让我们的意识逐渐向先进的、科学的观点靠拢。这四类儿童观,哪个更符合孩子的利益,更和我们所提倡的善意养育相符合,我想是,不言自明。

我们应该要慢慢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的其实是一个背景板一样的角色。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带着敬畏之心去保护、关怀我们孕育出来的生命。

孩子,天然就有他的个性,也冥冥之中就有他的使命,孩子是一粒有着自己生命密码的种子,而我们做父母的能提供的,是给他土壤、空气、阳光、水分,让孩子这颗种子能够有一个合适的环境,自然的、蓬勃的、按照他的心愿长大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优秀、成才;但我们也必须做好准备,这颗种子孕育出来的是一棵蒲公英,普通、轻盈。这个事情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也不是我们可以下单定制的。我们只能多提供适宜的环境,让他长得更茁长,但不能左右他的个性、他的想法。

听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明白了,我们只能帮助孩子成长,但没办法决定孩子最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可以更客观地去理解温尼科特的观点: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次次分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有意识实现和女儿的分离、培养她的独立自主这件事上,从不胆怯和犹豫。

比如,从我女儿6 岁起,我每个暑假都安排她出去住 2 周,参加那种独立住宿的夏令营。最开始肯定会哭、会不适应。到现在 10 岁了,上一个寒假她已经可以主动安排自己的假期——和好朋友一起参加一个单飞冬令营。 而我原本是打算带她去上海迪士尼,被她拒绝了。

看她有能力取舍,为自己做出最适合的安排,我特别开心。

我不会说:你看你跟我不亲,我带你去你不去,你要和跟同学去,跟我不亲......

也许有的妈妈会在分离时有这样的小女孩心态,觉得孩子不粘着你了就不开心、觉得孩子不围着你转了,这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有。分离真的没什么不好的,我打心眼里希望我的女儿,在我看不见的广阔天地里,笑得恣意招摇,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了,她也可以过得好好的。

而且,不是我吓唬你,分离做不好,后果真的很严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主任唐登华老师,他就给我讲了个例子。

他说:有一个妈妈带着已经成年的儿子来找他做咨询,儿子对上班没有兴趣,对谈恋爱呢,介绍对象也谈不下去,他妈妈就很发愁。

然后唐老师就跟他们俩聊,了解到是什么呢?

这个男孩从出生到此刻的所有的重大决定,全是由妈妈来代替做的。他想学的专业妈妈不同意,于是学了妈妈同意的专业,他想去的单位妈妈同意才会去,他喜欢的女孩,妈妈嫌人家不是大城市的,就让他分手了,又给他介绍对象,然后他去相亲的时候,每次一回来,他妈妈就问得特别详细……

唐老师就说了一句:你还问什么,你跟着去就得了。

他其实就是在提醒这个妈妈,如果你这样和孩子没有界限,完成不了分离的话,你就不要抱怨孩子社会功能的丧失,以及他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是一个分离严重没有做到的反面案例。

但这位妈妈完全不知道这些道理,她不知道是自己死死地绑住了孩子,让孩子三十多岁了还没办法向前奔跑,然后反复觉得我这孩子怎么烂泥扶不上墙,怎么处处都这么费劲呢?

包括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新闻,一个三十多岁、又高又壮的男人,开车撞到了人,然后她妈来了,这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就在妈妈面前哭,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妈妈就和拍小宝宝一样,在大街上安抚这个三十多岁的男人。

我那时候看到这个新闻,内心五味陈杂。我们养育我们的孩子到了30 多岁,如果他还不能处理一些突发的意外事故、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只会遇到了事就躲在妈妈怀里哭,那怎么称得上是成功的养育,怎么谈的上真正的成人了呢?

希望各位妈妈们,引以为鉴。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

所有的学术研究、观点、建议,不论是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等,可以说,讲的都是理想状态,做到最好应该是什么样。但生活不可能是完美状态,这些专家自己,也面临各种问题和困境,如果你觉得你做不到书里说的、或我说的这些理想状况,不要焦虑,太正常了。

真的,你并不需要为你自己不能亲自带娃、单亲家庭啊什么的焦虑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生活不可能按照教科书发展,你也有你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知道一些理论和原理之后呢,也可以在未来出现某些状况时,有心理准备,也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请相信,我们人有比花花草草更旺盛的生命力,小花小草会在阳光不足的时候主动朝着太阳转,我们人类在遇到某些人缺位时,也会有自然的处理方法。

好了,这节课的内容就到这儿。

相信说到这里,你已经能明白,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而不是不分离。

有一位中国作家也写过类似的文字。龙应台这样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你看,这就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分离,是孩子和我们都需要承认的结果。孩子需要克服分离的恐惧,我们做家长的也需要克服分离带来的失落。每一次的分离,都是孩子和你的一次成长。

你还记得你家孩子上一次的分离是什么时候吗?你家孩子在成功分离后,又有什么样的成长呢?你的内心对这次分离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欢迎你在课程的评论区,和我分享你和你孩子的故事。当你能清晰的阐述孩子因为分离带来的成长时,相信你可以更平和地看待分离这件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