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拒绝以爱为名的控制,培养高自尊的孩子

【樊登推荐】拒绝以爱为名的控制,培养高自尊的孩子

00:00
17:58

06 拒绝以爱为名的控制,培养高自尊的孩子

樊登读书的书友,你好,我是李小萌,欢迎来到《孩子幸福人生的密码》。在这里我想和你聊聊孩子的养育,也想聊聊养育孩子的你。

上节课,我们讲了爱的第二个关键词允许,面对孩子探索、表达的需求我们相对容易去允许,在面对孩子的攻击性时,我们也要去允许和保护。

这节课,我们来说说爱的第三个爱的关键词:不控制。

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我们总是下意识的做出以爱为名的控制,让孩子苦苦挣扎,再也不敢相信自己,成为了一个低自尊的人。

美国的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高自尊和低自尊的观点。

自尊,简单来说就是人对自己的总体态度和自我评价。他认为,有较高自尊的人往往拥有内在的安全感,能够欣赏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接受自己的弱点和限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独立自主适应变化的能力也较强。

低自尊的人依赖性强,常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自己和别人都缺乏正面评价,对自己很苛刻,很难接纳自己的弱点和限制,变化对他来说是一种威胁。

这种想法上的差别,会形成 2 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低自尊的人会想:“我想要被爱”,处在追寻和不安中;同样的情况下,高自尊的人就会觉得:“我正在被身边的人爱着”,内心踏实、平和。

为什么想花一节课的时长去聊这个话题,就是因为,我曾经也是那个低自尊的孩子。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我是一个高自尊的形象,因为我年纪轻轻的就在央视工作,也顺利的留下了一些让人能记住的节目,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其实是个低自尊的人。

和大多数低自尊同伴一样,我的低自尊源于家庭。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的一件事。

那时候,学校要求所有人必须穿深蓝色、肩膀到袖口有两条白道的运动服。

那是四十年前,没有统一的校服,需要家里给孩子准备。我原来已经有一套深蓝色运动服,就是肩膀上没有那两条白道。

我和我爸说了学校的要求,我爸爸骑上车就出去了。回来的时候,我爸若无其事地跟我说:“运动服没买到,商场关门了。”

我说:“没买到不要紧,我在肩膀上粘两条橡皮膏吧。” 

这时,我爸突然一下子把我抱在怀里说:“哎呀,我的女儿太棒了,不注重物质,我就是想考验一下你。其实爸爸买回来了,在这儿哪!”说着,我爸把新买到的运动服拿到我眼前。

那一刻我没有一丁点儿的高兴与喜悦,反而是惊恐和低落,我想,万一我说的是不行呢,哭着闹着要爸爸再给我买去呢?那爸爸是不是就会责怪我、批评我,在他眼里,我会不会就是一个很“物质”的人了? 他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在一个七岁小孩的心里,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慢慢的我发现我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在需求、过度在意他人评价,也不那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了。这样的我,不敢冒险、担心自己失败后别人对我失望或是对我有不好的评价也总是害怕自己受伤。

所谓控制,不一定是对方要求,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当父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俯视孩子时,就是控制。

低自尊带给我的影响,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摆脱,直到三年前才出现了转机,那是我开始自己创业的时候,在我创业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事,从零到一,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输出好的东西并且能够被别人认可。

我开始肯定自己,终于在我人生进入到不惑之年的时候,我靠自己的力量成长为一个高自尊的人。

但这个过程过于漫长,我本不应该花出这么大的代价。我常常想,如果我以我现在的这种自信和敢于自我表达,回到二十多年前在央视工作的时候,我可能会做出更好的成绩,而不是从来不敢向世界发出声音,不敢说我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也不敢问问我需要支持谁可以给我帮助,等等。

因为人只有认为自己的求助是值得被看见的,才会有勇气向世界发出声音,世界才会知道自己的需求,给自己支持。这就是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不同。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家长们,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高自尊还是低自尊的人呢?

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希望孩子是拥有高自尊的人,可以大大方方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长大后自信地去做自己的事业,不因为害怕失败就畏手畏脚。

那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高自尊的人呢?

著名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20世纪初提出,当我们认为他人对我们做出正面评价的时候,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也就是说,自尊不仅来源于自己的评价,也来自对他人评价的感知,特别是和自己亲密的人。

在五六岁之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身边成年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如果你说孩子是爱思考的、体贴的、努力的,孩子就认为自己是爱思考的、体贴的、努力的,并且真的会渐渐成为这样的人,反之亦然。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越积极,越能够积极地解决问题、面对困难。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意见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度,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能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毁掉孩子的,是以爱为名的控制。

有很多父母,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往往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考了九十分,父母并不表扬他、肯定他,反而说:“别的孩子能考一百分,你为什么没考到?”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怕孩子骄傲。

这不是激励,而是控制。

一次、两次、很多次,孩子的努力不被看见,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他会觉得自己的努力不值一提,而且永远也不能让父母满意,这种心理对自尊心的打击相当大,逐渐他会不敢尝试拒绝尝试,不愿意再付出努力,也在心里永远关上了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我在自己的采访和养育过程中发现,鼓励往往比较容易做到,但有这样 3 个「不要做」,是父母很容易踩的坑,一旦踩到这些坑里,就会无意识地干预孩子,让自己的爱变形。

接下来,我就挨个和你分析一下。

孩子的一些话语,可能对家长来说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觉得这孩子又闹什么幺蛾子呢,但在孩子那小小的世界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

当孩子发出求助的声音,被忽视,觉得连最亲密的爸爸妈妈都不帮助自己,他会认为自己的事情没有价值,也会渐渐地不和家长沟通了。

我女儿就经历了一次她世界里的大事,那是她上一年级时的一天早上,女儿突然赖在我身上说:“妈妈,我不要去上学。”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这种情况很久没有出现了。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她说:“小A说,她妈妈不让她跟我玩。”

作为妈妈,听到这个话,第一反应是不假思索地否定,这有什么啊!

但我想了想,把她拉到怀里,抱着她,有点玩笑地慢慢说:“她妈妈不想让她和你玩......那如果一定要有一个人不上学的话,应该是她吧?"我看女儿收起眼泪,开始顺着我的思路思考,我接着说“上学是每个小孩的权利,谁也不能阻止一个孩子去上学。你希望妈妈小A妈妈问问怎么回事吗?好,那咱这样,你先去上学,可以暂时不跟小A玩。等你走了,妈妈去跟小A的妈妈沟通一下,问问到底是什么原因。”

女儿鼓起勇去上学了。我给小 A 的妈妈打了电话,问:“听女儿说,你不让小A跟我女儿玩了,我想知道是不是我女儿有什么行为举止上的问题哈,所以想跟你聊聊,我也先跟你道个歉。”

那位妈妈赶紧解释:“两个孩子在一起,上课的时候经常说话,老师说这样会影响听课。我就跟小A说:你们俩要是这样老说话,上课的时候就别坐一起了。”

我一听,表示理解,对小 A 妈妈说:孩子们分开坐确实好点儿,下课再在一起玩,都是好朋友。

那天放学,我告诉女儿事情的前因后果,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为什么呢?

因为小A妈妈只是觉得他们上课说小话不好,但到了孩子这边,一听到“别坐在一起了”,理解就出现了偏差,被误解成小A 妈妈不让小A和玩,好像被讨厌了。

如果我不帮她梳理清楚,而是忽视了的声音,那她可能真的就伤自尊了吧......

在我采访的经历中,还有这么一件事,这个悲剧的起源,也是因为妈妈的忽略。

有一个孩子,突然进入到了一个封闭式管理的机构工作,非常不适应,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在他决定要走上绝路之前,打了最后一个电话给妈妈,跟他妈妈说自己目前的状态不好,真的很难过,没办法克服……

还没说完,他的妈妈就直接打断孩子的话,说:“你不要说这些了,人家能坚持,你怎么就不能坚持呢,你一定要好好干。”

孩子挂上电话,心灰意冷,纵身一跳,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如果那个时候他的妈妈没有打断孩子的话,没有忽略孩子的声音,耐心地听孩子诉说,并安慰他,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请记住,忽略孩子的声音,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关心着、被爱着的,当孩子一直处在自己的声音被忽略的环境下,他的自我价值感会逐渐丧失,离高自尊也就越行越远了。

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做什么事的时候,一定有他的理由。但很多时候呢,我们家长会因为一些场合的压力、或者同理心暂时忘记他还是个孩子,忘记了在我们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真的会让他们害怕、焦虑、压力山大。

然后,逼迫就发生了。你快去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啊”“你怎么不叫叔叔阿姨好啊……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这都是逼迫。

大部分孩子在接受到这些话语时,会暂时听从你的命令,有些孩子则会抗拒得大哭。但这种行为背后,本质是孩子觉得我不这样做,就会失去爸爸妈妈的爱。我只有做爸爸妈妈喜欢我去做的事,他们才会爱我。

但其实,我们不需要逼迫孩子,孩子需要的只是时间,孩子会自己做出选择。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会问了,那要是孩子真的在做一件不好的事呢?我也不能逼迫孩子重回正道吗?

比如孩子一定要边玩玩具边吃饭,要怎么处理呢?

我最常听到家长们的解决方法是这样的话:坐下来好好吃饭才是我的好宝贝”“如果你再这样我可不喜欢你了啊

其实,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是一种控制和绑架,是“有条件的爱”,不干预不代表不管教,但我们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即便孩子的行为你不认可,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你说的是这件事,而不是他这个人。

你可以告诉孩子“你不好好吃饭,肚子会饿,身体会缺乏营养”,而不是“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真是个坏孩子”。

心理咨询师黄仕明说:“一个人的尊严感、身份感,最后的一道防线就是我们的身体。” 

所以,当我们打一个孩子,就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你在这个世界上,我怎么对你都是可以的,你不能做反抗”。

侵犯孩子的身体就是无意识地把孩子的身份感、尊严感贬低了。

我在做《你好,爸爸》的时候,采访上百位成年的男性,聊到童年经历,一个画家说:“小时候,别的小朋友欺负我,我还了手,人家家长来告状,我爸听完,根本不听我一句解释,抬手就给我一个耳光。我很难原谅他。”

一个歌手说:“我从小眼睛怕光,有一次我买了一顶鸭舌帽带着用来挡光,我爸看见后说我是小流氓!然后把帽子到地上,还踩上一脚。”说着,两行眼泪,从他畏光的双眼扑簌簌流下。

看到这样的讲述,我真的好想抱抱童年时的他们,那些无助的小男孩,他们当时也并不知道,那些突发事件,会折磨他们一生。

别说“打”了,就连批评,我都认为和真正的教育无关,只是家长情绪的宣泄。要孩子明白理解一个道理、意识到一个错误,心平气和气急败坏,哪个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不言自明吧?

父母任意的情绪宣泄,本质是对孩子的绑架和控制。

说到这里,爱的 3 个关键词就说完了。

为什么说这 3 个关键词呢?在我看来,是因为这 3 个关键词,传递出了 3 个信念。而这 3 个信念,我真心的希望看到它们存在在每个孩子的身上。

第一个信念是:我很重要,它对应的爱的关键词是看见。

只有我们看见孩子对你爱的需求和爱的表达,并且积极的回应,让爱自然流动,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第二个信念是我是值得被爱的。它对应的爱的关键词是允许。

当孩子痛苦、无理取闹、甚至表现出极端的攻击性的时候,其实孩子是痛苦的,他们也会感受到自己不够好。

做父母的要是这时候再去批评他、否定他,其实是把孩子留在了那片泥泞里,忽视孩子的苦苦挣扎。

我总说,咱们都来这个世界几十年了,孩子是新手,老手对新手,扶一把,拉一下,耐心地讲解,包容地对待,难道不应该吗?

我们做父母的不就是为了提供无条件的爱而存在的嘛?允许他们痛苦、允许他们表现出攻击性、允许他们展现出不完美,这才是爱,而这种爱能让孩子觉得,啊原来我是值得被爱的。遇到孩子情绪崩溃大哭,我们大人应该体谅到他们的不容易,温柔地把他们揽入怀中。当然,让没有被温柔对待过的父母走出这一步,真的是巨大的挑战。

第三个信念是:我能行,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对应的爱的关键词是不控制。

在这节课的开头我也和大家坦诚说到,其实在我 30 岁以前,我都是一个低自尊的状态,我花了几十年去追寻我能行这样一个状态,真的绕了太多弯路了、太没有必要了。

其实想要给孩子这样的信念,真的很简单,相信他、不尝试去控制他,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就足够了。

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结束了。

你有感受到我很重要”“我是值得被爱的”“我能行,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信念的时候吗?这样的信念是怎么传递给你的呢?

欢迎在我的评论区留言,在之前的留言里,我总是在和你聊育儿,但是养育和妈妈也是分不开的,这一次我想听听你的故事。当你感受到爱带给你力量时,相信你对于怎么爱孩子这件事,一定也能有更深入的思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