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12|前路何往:历史能否走出循环怪圈,找到逻辑与方向?

历史学12|前路何往:历史能否走出循环怪圈,找到逻辑与方向?

00:00
15:31


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板块第十二讲,我是雷博。


在前面的两讲里,我从“碰撞融合”与“化民成俗”两个角度,梳理了宋代以来中国历史演变的两条线索。这一讲,我们走进明清时期,来面对一个千年的谜题。那就是:历史能否走出王朝治乱循环的怪圈?历史的绵延是无意义的时间流逝吗?其中到底有没有逻辑和方向?


【治乱循环的历史困境】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句很著名的唱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你看看大明王朝,哗啦啦树倒猢狲散。就像《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元春省亲的时候,烈火烹油,繁花似锦,说不尽的富贵风流。到头来,还不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翠草枯杨,曾是歌舞场。”最终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是明清时期,很多中国士人心中产生的历史幻灭感和虚无感。就觉得一朝朝一代代,治乱循环,看不到什么方向和意义。


治乱循环是一种规律,有规律可循也是一件好事,它会给人希望,特别是碰到乱世的时候,会给人一种接受、忍耐的动力,我们可以做好眼前当下,埋头耕耘,期待下一个治世的到来。但是如果这样的循环反复发生,又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就觉得历史也好、政治也好,绕来绕去就在这兜圈子,很多人不知付出多少血汗辛劳,但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之下,似乎又毫无意义。


这种感受其实并不奇怪,我们现代人同样也会面对类似的荒诞、虚无的心灵困境。但我们确实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清易代之后,当时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幻灭感呢?这种幻灭感是被如何克服,又对当今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个个来看。


【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影响】


先来说说明清易代之后,人们的历史幻灭感加重的原因。我认为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很大,佛教缘起性空的世界观加重了人们的历史幻灭感;另一方面,中国历史长期存在的困境,在明清易代之后,产生了一个总的爆发。


首先,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当中,佛教思想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影响因素。佛教的核心观点是缘起性空。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过程可以用“成、住、坏、空”来概括。成就、安住、破坏、离散,在这个自然过程中,呈现出万事万物的缘起缘灭和四大皆空。这种缘起性空的世界观,也会演变成一种历史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万物都是如此,王朝是这样,历史也是这样——意义是短暂的幻象,而本质则是虚空。从佛教修行的角度,体悟到这种“空”性,把人导向寂静涅槃的境界,这是一种个体层面的宗教哲学。但是作为一种历史观,它也有强烈的破坏性,人容易被表面的生灭现象所遮蔽,觉得“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不过如此,“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以消极避世的态度对待人事,反而会忽视历史深层的规律和意义。


【治乱循环带来的颠覆感和幻灭感】


而另一方面,数千年来王朝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也确实会让读史者产生一种颠覆感和幻灭感。特别是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历史尤其是一部伤心的血泪史。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到侯景之乱、梁元帝江陵焚书、陈后主亡国被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时著名诗人庾信写《哀江南赋》,表达的就是这种悲凉与绝望,曾经如此辉煌的南朝,代表了华夏正统,但是前途却一片灰暗。好不容易建立起大一统的隋唐王朝,可是安史之乱让开元天宝盛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杜甫写诗回忆那个美好的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然而这样美好一去不复返了,在后人的心中留下永远的惆怅与遗憾。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中原王朝再一次“衣冠南渡”。南宋人回想起宋徽宗朝的繁华,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大梦。当时有一部书叫做《东京梦华录》,就是回忆北宋末首都开封的繁华,那生活的丰富多彩程度,比起现代都市也差不到哪儿去。让人痴迷留恋,但也真的如同黄粱一梦,像一个美丽的泡泡,一戳,就破了。同样,明代覆亡也给人类似的感觉,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虽然国家有很多问题,但至少整个社会还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繁荣。崇祯皇帝上台,大家都觉得出来一个圣明天子,除掉魏忠贤这批阉党,天下要太平了。可是结果谁也没想到,没多久李闯王打进北京城,皇帝在煤山上吊死了。之后清兵入关,扬州十日,国破家亡的熟悉戏码再次上演。历史似乎又一次陷进了轮回当中。


时过境迁,我们现在回顾那段历史,当然知道明代衰亡的原因很复杂,有气候变化的影响,还有世界格局变化的作用。但是身在其中的人,感受更直接、更深刻的还是“兴亡”。经历了这些世变反复之后,人的内心很容易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明清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包含着这样的悲情控诉和自怨自伤。比如《红楼梦》里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命运残酷的真相,也是对人心灵的压抑折磨。


【历史幻灭感中包含的信念】


可是,我们就任由这种幻灭感统治自己,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能做了吗?当然不是,恰恰是在这样一种悲伤与幻灭的情绪里,包含了一种不甘心,一种期待,甚至是一种信念,存在于人性中,也存在于大历史的深处,越是在最黑暗的时刻,越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华。 


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每次经历这种国破家亡的重大事件后,一方面会有悲观情绪的宣泄,但同样也会有挺立的傲骨,会有真知灼见的绽放,会出现伟大的思想者,为文明去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南宋灭亡,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蹈海而死,这是一个很悲情甚至绝望的历史关头,但是有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像一道火光,点亮了这个至暗时刻。明清之际,在这样一个被幻灭感所笼罩的时空情境下,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些思想家。他们带着一种文化批判的视角,去回溯历史。顾炎武对晚明以来过于务虚的学术风气进行了系统反思,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学问追求。黄宗羲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里面,对皇帝制度本身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评,他的观点是中国近代摆脱帝制,走向共和的空谷足音,孙中山他们这一代人,可以说就是站在黄宗羲的肩膀之上。而王夫之在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隐居船山写作,他从哲学的本原层面,从人性论和历史观的层面,对整个中华文明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思考。可以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站在一个颠覆幻灭的心灵废墟上,但是这样的废墟没有把他们打垮,反而让他们冷静清醒,去探索一种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清代学术风气上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型,从宋明时期的理学、心学,转向了务实的“朴学”,就是文字学、文献学。这种风气一方面是受到清代文字狱等高压政治的影响,但同时也客观反映出中国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古代经典,特别是先秦经典。而想要读懂先秦的书,就必须要有扎实的文献基础。清代学者用极致细密的功夫,对先秦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校勘,在这个基础上,后人才能对古代经典,对先秦诸子百家,对中国文明的内核有准确的认知。这种学术风气的转变,给中国现代文明的再造提供了一个从文献到思想上的准备酝酿。如果说近代西学东渐,拥抱西方文明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或者触媒,那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储备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和变革的动力。


所以,历史循环的幻灭感,看似消极,但其实里面蕴含着文明向前发展所需要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什么呢?你想想看,之所以会幻灭,还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有对理想社会、大同之治的期待和向往。有理想、有期盼,但是一直挣扎反复,实现不了,才会产生“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痛苦,痛苦到极致,才会幻灭。就好像一个人,表面看上去每天嘻嘻哈哈,好像在游戏人生,但其实内心是非常压抑痛苦的,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一种内在的折磨感——人生真的就是这么无聊吗?历史真的这么没有意义吗?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给他提供一个目标与信念,让他找到一个人生支点,你会发现:经历过心灵荒芜与痛苦的人,会呈现出真正的坚定与强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历史长期治乱循环笼罩在人心头的压抑感,同时也是时间所蕴藉的深厚力量,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其中爆发的变革能量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我想说的结论是:王朝的治乱循环只是表象,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建构中国文明主体性的演化历程。从深度的方面看,宋元明清以来,思想者们一直不断地在学理层面上探索:人性是什么,人应当如何活着,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些最本质的哲学问题。而在广度的层面,从辽宋金,到元明清,中原的政治文化和北方民族的治理模式在碰撞中深度融合,这是我们建构现代中国超大规模性一个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其中有反复,有折磨,有痛苦,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总体是成功的,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在思想、文化、语言、价值观等各方面都高度统合的中华文明共同体。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纵观整个世界可以说是独一份。实际上,共同的宗教信仰不会带来统一,有时恰恰是分裂的根源,因为宗教是很容易产生教派的,教派一旦分裂那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同样,强大的力量、共同的利益,也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向心力,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征服帝国,打下了辽阔的疆域,但没过多久就土崩瓦解。只有我们中国,在过去千年历史当中,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不断砥砺,就像犁一块土地一样,反反复复,深入骨髓,才能够把我们文明的这种共性真正建立起来。 


用一句话来总结:中国历史的循环怪圈是一个表象,它在变革和演化当中不断地进行探索,进行文明迭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个才是中国历史所呈现出的深层本质。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我们现代人同样面临着生存意义的危机与困惑,也很容易陷入虚无幻灭的情绪中。通过阅读历史,能够应对这种心灵危机吗?历史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或者加入社群讨论。我们下一讲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嘻嘻顽童

    想到了施展老师爱说的历史学就是未来学,感觉是一直在循环的状态,朝代的往复就是这样。但在仔细想想,这种循环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让我们的社会文明一直在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回归到个人,我们每代人都差不多,出生后被喂养然后上学吸收知识,再到工作输出知识,其中可能会有跳槽换工作的经历,最后就是到退休享受退休生活。但我们每代人在学习的知识不同,这些知识就包括前辈总结出来的了,并且我们工作后输出的知识也会在后代学习知识中添加进去。我们自己也是在不断螺旋式上升的,通过学习输入知识,再通过解决问题输出知识,就是这样的循环让我们个体不断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 1375178gjls

    读史可知人类思想的始源并不断思考前行~中国史即使有千余年的反复重合,也是思想涅槃前的蓄力…在整个人类发展长河中算是一刹吧~未来的三千年可期~我们只做好现在,把好的智慧思想传承给子孙后代,他们终将会为天地立心。

  • 贝加尔湖边的牧羊人

    中国没有走出王朝治乱循环的怪圈,可以这么解释?

  • yshs

    自秦以来,王朝更替,治乱循环,但帝王专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何来上升进步!

    luo1984 回复 @yshs: 进步还是有的。官员任命上,从上层垄断到九品中正,从九品中正到科举取士,是进步的。制度建设上,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到帝相制衡,也是进步的。

  • 沙漠之狐2012

    如果不看这一讲的标题,我几乎以为是一个文学家在声情并茂念他的作品,而且我感觉雷老师完全投入了,被自己感动了。谁说西方历史只有征服没有治理?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差别仅仅是科技落后吗? 当然这些话题不值得道,只是雷老师的论证不够客观。 坦白说,雷老师文笔极好,但美好的文字和丰富的历史镜头,仓促而就的结论,却苍白无比。要证明中国历史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是从广度和深度进化,洋洋洒洒,最后只落得思想统一前进才是根本。 ,听完雷老师的大历史观,会不会反而让很多并不麻木的个体,更加悲伤,更加绝望? 因为在这个中华大地的,每个星星点点的历史上的小个体才是被历史碾压而无力却被告知,思想被统一了

  • 一个左刺拳

    阅读历史并不能缓解这种焦虑,人总是想生的有意义,活的有意义,个体找不到这种意义的时候,就将意义托付到如自己一般的千千万万个个体上。古希腊有名言:“认识你自己”。禅宗有公案“出生之前的本来面目”。个体的自我认知不能解决,到头来无非是将自己的意义这一问题淹没在了复杂中。

  • 陆鼎_gz

    教授的水平就是这种高考作文???疑惑???

  • 子贡之

    最后几期,还是很见作者的功力的

  • 伊甸的盘山路

    作为中国人,普遍能看透历史兴衰,谁不会说句"物极必反"呢!但中国历史的反复治乱循环,就像雷老师所说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构建中华文明主体,是一种准备,然后我们看到了飞跃,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阿童木妹妹_ga

    感想四个字“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