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6:小伙伴问到关于宋明理学的问题。比如说用户东镇沂山,他就觉得我对宋明理学的解读准确吗?怎么跟以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有这个感受是非常正常的,就像是我在课堂上面我给学生们讲宋明理学的时候,有学生给我的反馈,就是他以前对宋明理学的认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欲”,觉得这个理学是个很枯燥、很乏味、很无聊的东西,但没想到在课堂上完整的听完了关于宋明理学的阐述之后,觉得非常的感动,甚至忍不住要掉眼泪。
然后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说其实很正常,就是因为宋明理学本身它的内核其实就是非常感人的,为什么?因为他在教人理解天理,把这样一个看起来感觉起来变化莫测的命运,以简洁清晰的天理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同时他教人去发挥阐扬自己内心的良知,把自己内心的光明呈现出来,让人真正意义上成为人,让人学着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打动人,触动人心的事情。
我在第十一讲里面也讲到过,就阳明后学就有一些人他们就非常擅长面向底层老百姓去宣讲。那不就是当时的网红吗?站在田间地头大树下面,一讲起来闻者莫不流泪,为什么流泪?就是因为他们之前是被当牛做马的,没有被当成人来对待,他们自己大字也不识一个,就觉得自己是个睁眼瞎。现在有人过来告诉他们:“你们心中有良知,你们的良知也非常宝贵。你们见父自然之孝,见兄自然之地,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自己的人伦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点善念,这都是你的良知的显现。而只要你良知显现出来,那你与圣人是没有差别的。”对于普通人来讲,这个真的是一个从来没有,闻所未闻的这样一种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所以我们说宋明理学就像另一位小伙伴Cyclock他讲的一样,宋明理学其实就是中国的民族思想运动,甚至就是启蒙运动。从启蒙运动意义上来讲,甚至可能比欧洲的启蒙运动的这个意义要更加的深刻。它对于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信仰风俗乃至于在更底层一个我们中国人的价值方向的建构起到了最核心的奠基作用。
可以说我们现代中国人,依然是生活在由宋明思想家所建构起来的这个思想世界和精神空间当中,我们现代中国人你说中国人有没有信仰?怎么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其实就是“天理”和“良知”。这是我们在现代生活当中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的。之所以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一个西方神学的设定,就觉得好的公共生活或者好的政治,就一个人要有道德,他一定要有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神来监督他,没有神来监督他内心就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恶念恶意,然后就会无恶不作,没有下限了。
其实从我们中国人的心灵世界角度来看,不是这样子的。就一方面天理和良知跟你的宗教信仰并不冲突,如果你有基督教的信仰,佛教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仰,这些都不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各种佛儒、回儒,然后儒家士大夫信仰基督教,这个太正常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不管你信仰什么样的宗教,它的底基都是天理和良知。你信不信仰宗教,你的精神底气也是天理和良知,而天理和良知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纽带和思想信仰层面的一个基石,这个是我们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特别重要的一个取向。
Q7:那么有小伙伴Tony他问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大历史当中所呈现出的虚无主义和幻灭感?
首先我要说我们通过读历史,感受到虚无和幻灭的感觉,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也要正面的对待它,看待它虚无和幻灭其实不是坏事,虚无和幻灭帮助我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我们扫掉了心里面的一些执着和遮蔽。让我们一下子意识到,有些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对它执念太深。放在大历史当中来看,这些东西呢其实都是镜花水月。
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什么?就是这种虚无和幻灭,归根结底它的本质其实并不是对于历史的深刻认知,而恰恰是在于对于历史,对于命运,对于人性的不够深刻的认知,才导致这样的一种虚无和幻灭,才导致我们看到历史的时候只看到了其中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看到了其中的这种暗黑的打打杀杀的那种面相,而没有看到在中国大历史当中,它是或者是我们说在整个人类文明史当中,它都隐藏着这样的方向和秩序,甚至在这个里边隐藏着内在的逻辑意义。不论是西方的伟大的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黑格尔、汤因比他们这样子人物,还是中国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其实都试图去探索或者去理解我们历史当中所包含着的逻辑规律和意义,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样的这种规律和意义并不因为某些历史阶段当中所呈现出的,当然我要把它讲成规律或者讲成意义容易讲得太强,一旦讲的太强,讲的太硬的时候,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讲元问题史观的时候讲到的,不要试图去对给予历史一个明确那么清晰,那么规制的一个答案,好像我就必须要在历史当中得到一个答案,如果没有这个答案,如果没有确定性,我的心就是慌乱的,我就是幻灭的。
你为什么要把慌乱和幻灭跟绝对的确定性对立起来,对吧?绝对的确定性,其实这是一个幻觉,这种确定性在历史当中并不存在,但是没有这样的确定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方向,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恰恰我整个十三讲的内容,我们恰恰是希望能够看到,在中国历史中国文明史当中,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逻辑和方向,呈现出了一条道路,呈现出了一个在历史的车轮当中,人是可以有价值有尊严地生活的那么这样一种所谓的有价值有尊严地生活。我在最后一讲里面,我试图用征服者史观和治理者史观的这样一个区别,来探讨这个问题。
Q8:那么也有小伙伴Judy旺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体》里面讲的说失去了人性,失去很多;而失去了兽性,失去了一切。所以觉得治理者史观可能是基础,而征服者史观才有出路。
放在《三体》的政治哲学或者政治逻辑当中,这个是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成立的。因为怎么说是因为《三体》给我们设定了一个什么呢,设定了一个黑暗森林的宇宙,而这个黑暗森林的宇宙彼此就是处在宇宙当中的,不同的文明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连接、互相影响,乃至于可以互相毁灭的。它既是一个我们从科幻的意义上来讲对于宇宙的想象,但我觉得从更准确的角度来讲,它不如说是一个我们现代人借助科幻的表述,对我们之前的几百年的人类历史的一个总结和想象。那么我们往远处去看,我们所处的宇宙真正是这样子的吗?在这个宇宙是这样的一个黑暗森林吗?隔绝着巨大时空鸿沟的不同的文明,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吗?至少在短时间之内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子可能性,所以我的理解是黑暗森林的表述或者《三体》这个表述,它恰恰描述的不是人类的未来,而是借助对于未来的思考去回顾过去几百年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法则。
看到了征服、摧毁,然后所谓的技术层面的降维打击,所谓的落后就要挨打。在这件事情上面就是在我们近代历史演进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中国人真的是被落后就要挨打,这件事情给吓怕了,所以才会对于技术落后这件事情呢有这么多的这种负面的联想。
但是你放在另一个层面上来看,我们要看到征服本身,其实我们并不排斥它,征服能力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经常也说说我们人有征服自然,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对吧?那么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呢,最后的目的其实还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你不是要把它当成一个统治攫取破坏的对象,因为你一旦破坏攫取,最终其实是拆自己的房子的根基,最终是自掘坟墓。
所以我们要看到征服能力它其实是一个表象,而征服能力必然要指向治理能力,指向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所处的这样的一个有限的世界,有限的生态空间,有限的地球环境的理解和治理。
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参赞天地化育,他用的这个词非常好。“参赞天地化育”,“参赞”是什么意思?就是他既要有一种理解和参悟,他不是一个试图去俯瞰,试图去对这个里边的所有的复杂性能够进行一个绝对清晰的、准确的把握。不是这样子的,“参”就意味着我始终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我有一种仰视的态度。我知道这个世界是有限的,虽然是有限,它它也是极致复杂的,它里面包含着各种各样我可能并不理解的规律,所以我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我可以任意的主观裁夺的对象。我要对这里边所包含着的这种复杂性予以足够的这种敬畏和尊重。
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讲,参赞又意味着我并不是处在一个全然消极的,然后不去参与到这样一个进程当中的态度。参赞意味着我有我的主动性,治理者强调的什么?强调就是治理的主体性,强调是我自身这样一种主体性建构,我要有这样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思考规划、方略,乃至于长远地执行,不断地试错。在试错过程当中不断地进行自我的这种反思、调整和变革,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说治理主体性的这样的一个完整的建构。
所以用户蓝浩洋他讲的这一点我觉得讲得很好的,就是我们要具备一个顶级征服者的能力,但是不去征服,可做而不做,去打破意识形态的枷锁。在我看来可做而不做,其实并不简单的是对一个我自己征服能力的控制,我觉得归根结底还要去对征服这个概念的重新理解。我们刚才说到的征服归根结底,它其实只是人类文明在某些历史阶段当中所呈现出来的这样的一个力量的显现和表达这种方式。
在大历史当中,在文明的长时段演进脉络当中,我们要看到的是,最重要的不是征服能力,最重要的是治理能力。是你自己治理自己的身心,治理自己的灵台方寸,治理自己的欲望,治理自己的心田。但从这里开始可以治家国、治天下,进而参赞天地化育,形成一个人和世界人和我们所生存环境之间的这样的一个共振、共鸣、共舞的关系。
我觉得这个是我们通过中国文明和中国历史所能够思考到的一个从现在到未来,不单纯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是作为一个人和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命运打交道的这样一种方式。我也希望能够以这样一些从我个人角度的,一些还是比较粗浅的思考,跟大家做这样的一种探讨和对话,也希望能够给到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上就是我的答疑的部分。
那么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对这些提问做了一个简单的反馈。我想恐怕还是有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限于时间和精力,在这儿就不一一讨论了。欢迎大家添加微信助手eidos002加入社群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也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人文通识100讲》接下来陆续更新的内容。谢谢大家!
历史学讲的透亮!高赞~👍👍👍
我一开始就极其痛恨刘欣慈贩卖的“三体”宇宙观、价值观,因为对《流浪地球》的不同看法,还跟好几个人互相拉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反感、厌恶刘欣慈之流~听了雷博老师的课,尤其是今天的答疑内容,豁然开亮,原来是中国人内在价值体系的天理良心信仰对异文化思维的一种自然反应。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说这种反感很中国?
本来觉得老师讲的历史太注重思想提炼,所以听起来太“虚”了,所以跳过了几集,直接听答疑集。没想到答疑集令人惊艳。现在准备回去认认真真把跳过的听完。我有个小小的不成熟建议,我猜,老师讲主体课程时是对着文稿念的,当然这个文稿也是用心写出来的。只不过作为音频课程来说,对着文稿念的话,可听性会降低,给人一种一板一眼、听人读书的感觉,难以真正听到心里。相反,老师答疑时好像是没有现成文稿的,是直接表达的,虽然有些口误、停顿或有时语速很快,但听起来一点都不违和,听者很容易被吸引,也更能感觉到老师的魅力和情感。再次感谢老师的用心、真诚和传授的思想哲学亮点。
哲学课水平太低了,建议大家找一本书,书名就叫哲学课
我很喜歡雷老師對「参赞天地化育」透徹領悟。人,始終是人。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曾說過: “Only within the moment of time represented by the present century has one species—man—acquired significant power to alter the nature of the world.”能夠善用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好奇就是正道的治理者,反之人性的黑暗面會導致征服者的野心得逞,對地球萬物和人類種族都是災難。
历史学白瞎施展那么好的介绍了,为啥讲座时不用答疑时那么说话呢!讲座时声音太娘太少先队员了,完全不是讲历史的人该用的声音!根本让人听不进去的声音啊!请好好说话!讲座不是演讲,好内容不需要声音慷慨激昂,而是应该让听众自然而然的产生这种感受!历史和宗教学太让人失望了,主讲人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白瞎了这么好的选题.
乘风_3n 回复 @听友83279328: 请教一下,讲历史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
嗯,喜欢,蛮有意思的历史版块。革新了很多以前的旧有固化观念,也给到了许多没有看到的新东西。 感谢雷老师~
老师在解答小伙伴儿问题时的通达、渊博、清晰、游刃有余非常精彩!与前面13讲的方式完全不同!唉,可惜了——13讲的收获不及老师的回解部分。
很正能量。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