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

3.19【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

00:00
05:52

3.19【精读课】《传习录·节选》: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三 单元的3次精读课。来自《传习录》节选: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

 

我们先听一下原文: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我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大家体会一下其中的意思:


德章说:“先生曾经用精金来比喻圣人,用分量的轻重比喻圣人才力的大小,用锻炼比喻学者的工夫,这个比喻很深刻。只是先生您说尧舜是万镒,孔子是九千镒,我还是觉得有疑惑。”

先生说:“你这又是从外在形式上起的念头,所以就会替圣人争分量轻重。如果不是从外在形式上着眼,那么,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的万镒也就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就是尧、舜的,彼此之间本来就没有区别。之所以称为圣,只看精一(质地),不看数量多少。只要心里同样纯为天理,便同样可称之为圣。至于力量气魄,又怎么会完全相同呢?后世儒者只在分量上比较,所以陷入功利的泥潭中。如果摆脱比较分量的分别心,各人都在自己的力量精神上尽力而为,只在此心纯粹天理上下功夫,就能人人自我满足,个个圆满成就,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外求,一切都在自心具备完满。这就是实实在在、明善诚身的事。后世儒者不理解圣学,不懂得从自心的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还要想去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想去把握自己不能把握的,一味好高骛远。不知道自己还是桀、纣的心,却动不动要做尧、舜的功业,怎么行得通呢?终年劳碌奔波,直至老死,也不知到底成就了什么,真是可悲啊!”


王阳明这一段话,用现在时髦的话术,可以转译为:首先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我只要尽我所能发挥我的天性,就可以。人的各种外在因素,各有不同,但天性是一样的,天理是一样,不管你的外在怎么样,只要你把天性发挥出来,你就是圣人了。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精读课传习录·节选》:戒慎恐惧。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做当下能够做的,不断精益求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阳明书童

    首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天性。在质地上下功夫,而不会与他人在分量上比高低。道理简单,但要悟清楚,要不断的下功夫。

  • 辣手养花

    虽然很短 但干货满满

  • MX__v0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尽力做到自己的最好。

  • nt钱钱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尽力而为发挥天性,即圆满。

  • 仰朢星空_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 听友256724152

    期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