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同一对象,不同写法

《金字塔》:同一对象,不同写法

00:00
12:39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是《金字塔》,而且这篇《金字塔》特别有意思,其实是选了同一个对象,两篇文章。

 

其实我们在上一讲,郦老师就给大家说过,在描写人物或者是景物的时候,也就是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视角。像对威尼斯,马克吐温、朱自清、乔治桑他们的视角就各有不同。同样是写草原,我们就讲上一讲的《牧场之国》和我们到六年级将学到的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那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了。所以在描写同一个对象、同一个景物或者人物的时候,有的作者是从个人的角度入手的,有的则是更为客观的介绍,一个偏主观一些,一个偏客观一些,对吧?这一篇《金字塔》里头的两篇文章,同样也是如此。

 

第一篇文章中,作者正在描写自己眼中金字塔的魅力所在,所以作者完全是从个人视角出发来描写金字塔,来展示金字塔。在作者的眼中,他找到了他所感受到的金字塔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美丽的金色。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上来就是如此明确这样的金色为金字塔构成了最重要的背景色,因此作者的着眼点就是金字塔的西照。关于金色夕阳下的田野、沙漠、尼罗河的河水,以及古老的金字塔的描写,真是妙不可言。正是因为有这浑然天成的一切,才有了金字塔的耀眼一片。

 

看到文明的遗迹,怀想历史的沧桑,许多文人墨客会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同学们在六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将会学到杜牧的《江南春》,包括到九年级还会学到许浑的《咸阳城东楼》等等,其实都是如此。在面对同样的景物的时候,每个人其实又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你看,在作者穆青的眼中,他说:

 

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化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引起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忧思。

 

对同一个作者而言,即便面对着同一个景物,但也会因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而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说写美丽的杭州西湖,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学过,苏轼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他不是写西湖的一蹴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整体的美做出了评价,去西湖,不论晴雨都是那么令人神往。


到了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其实同学们还会学到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样还是写西湖,同样的人,同样的作者苏轼苏东坡,这个时候他的目光则是聚焦到了雨天的西湖,写出了则是雨西湖的另一番风情。而在同时代的,到了南宋杨万里的笔下,苏东坡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以,同样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眼中,哪怕是同一个作者眼中,因为时间,因为心境的不同,他的关注点、他的写法也一定各有特色。

 

所以你看,在穆青先生的这篇《金字塔》西照中,除了简明勾勒外在景物之外,你看他特别俏皮的提到一点,他说:“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最早是怎么得来的,究竟是出于象形,还是会意?无论出于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啊!”你看作者的这种想象就很具有个人色彩,因为文章篇幅的原因,加上作者其实并非专门的研究人员,因此他并没有对今天金字塔的得名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其实正如有研究者所说,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博大精深的汉语其实吸收了许多的外来文化,金字塔这个名称其实是中外文化多次交流的结果。据考证,金字塔这种建筑模式的汉语名称的翻译,最早是出现在明末,西方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的《坤舆图说》中。当时利玛窦称这种金字塔形的建筑叫尖形高台,是一个尖形的高台,他还特别用图示来说明这一高台建筑的样式。要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这种建筑,和金字塔形建筑从主流上来看是大不相同的,所以这种金字塔形建筑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讲,这是非常新奇的。所以利玛窦就把它翻译成尖形高台,这样的翻译当时让国人容易理解一些。

 

到了晚清的时候,又有一位传教士叫郭时烈,他就把它翻译成巨塔玉陵,这个是适合于中国的文化理解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人的皇帝陵墓,金字塔相当于是法老的陵墓,他把它翻译成巨塔玉陵来指代金字塔,这一下,皇家官方也特别容易理解。


随后是到了1866年到1869年,又一位传教士叫罗存德,他在编转《英华词典》,编这个词典的时候,第一次使用了金字塔这三个字,这个词出现了。所以罗存德给金字塔命名之后,这个名字就确定了。可是,我们要知道对于当时中国人的文化背景而言,尖形高台和巨塔玉陵反倒容易理解,是吧?金字塔在罗存德给它命名之后,这个名称并没有普及开来,接受程度并不高。反倒是后来日本人在西化的过程中,日本人说他们的语言受汉语的影响很大,把很多汉语的典籍拿过去用,结果日本人金字塔这个指称,埃及这个国宝级的建筑一下子倒流行了开来。当时日本有一本重要的普及读物叫《万国史记》,在日本特别热销,它就用了金字塔这个名称。因为《万国史记》的热销,金字塔一下子在日本家喻户晓,后来日本学者普遍就用金字塔来比喻这个项目工程量的巨大,或者是可以让人生走上巅峰的不朽业绩。


到了近代史上,中日文化交流,这时候反过来金字塔出口转内销。像梁启超先生,你看他后来其实是受日语文化的影响,在他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就写到了:“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这一来,因为梁启超等人的使用,金字塔才在现代汉语中被普遍接受。所以这其实才是金字塔的这个词,之所以叫金字塔,汉文译名它的历史渊源。而作者呢?《金字塔》昔日的作者并不了解这些,所以他也无法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展开这些。所以他说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大家看这种主观的感受,其实就使得文章充满了俏皮,充满了趣味。


所以,第一篇其实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来介绍金字塔,而第二篇则是通过数字、数据,透过事实写出金字塔的不可思议。作者不仅有数据,还有图表,通过这些详细描写了金字塔的大小、高度,而且是历史。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说它共用了230万块石头建成。除此之外,作者还列举了很多金字塔不可思议之处,比如说塔高的11倍正好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这样的描写很好的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巧合?而如此精密的金字塔究竟是如何建成的?这其中涉及到的运石头、垒石头等等一桩一件的事,其实都吸引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而且作者在介绍完金字塔的客观数据之后,又特别介绍了古代埃及的灿烂文明,以及所取得的重大发现,这样也就更加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的思考空间。


所以,两篇同样写金字塔的文章,一篇充满了主观的视角,引发了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探索、去欣赏的兴趣。而一篇通过数据、图表,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却依然给我们开拓了去探索的空间,去思考的空间。同一对象不同写法,所以,李老师经常说对比阅读与学习,一定会让我们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下次再见,语文启蒙,我们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ocoshare

    小卷毛吃饭

  • 啄木鸟530

    谢宁宁2 回复 @啄木鸟530: 您的音频课程伴随孩子的成长。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 谢宁宁2

    郦波老师您的语文启蒙课讲的真好。建议您初三课程全录完后。能否把高一到高三的语文课也录了。。好想听啊。

    诸侯牛牛 回复 @谢宁宁2:

  • 声声起

    金字塔,有多少秘密藏在里面呢?人类的终极秘密是什么呢? 心里的秘密,你有吗?

  • cocoshare

    💪

  • 白云4x1

    🏜

  • 1599812kwcf

    太好啦,可以听到郦老师的语文课!孩子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都是挺不错的课。虽然快期末才发现,但往后的内容都可以跟着郦老师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