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晋朝继续乱,晋怀帝和晋愍帝相继被毒死
2. 衣冠南渡,王导助司马睿建东晋,王马共天下
3. 东晋王朝平“王敦之乱”与“苏峻之乱”
4. 北方胡人从后赵到前秦经历了怎样的政权更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晋帝国在八王之乱之后那叫一个惨,首都被人攻破,皇帝被人抓走并且毒死,那它就此灭亡了?并没有,洛阳没了,咱还有长安,这边晋怀帝司马炽一死,武帝的另一个孙子司马邺马上在长安登基为帝,史称晋愍帝。
一
他这个皇帝,和光杆司令也没啥区别,只有一座光秃秃的长安城,可怜兮兮地熬了三年之后,公元316年,汉赵的刘曜再次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以非常标准的姿势出城投降,啥是标准姿势?史书上写得十分明确,叫做“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坐着羊车,车上拉一副棺材,自己光着膀子,嘴里还要叼一块玉璧,出城去面见胜利者,如果胜利的一方接受了这个投降,就要当场烧掉棺材,留下玉璧,这就是中国古代周礼所设定的君主投降标准流程。
司马邺被俘虏后,干过很多工作,先是做仪仗队队员,给汉赵的皇帝刘聪扛着旗在前面开路,然后是服务生,刘聪喝酒时他负责倒酒,洗酒杯,上菜等工作,最后一项工作今天已经没有了,那就是刘聪上厕所时,“他替人家拿着便桶盖”,干这个工作的时候,司马邺和晋朝大臣们终于是哭成了一团,正在撒尿的刘聪觉得一群人在一旁哭哭啼啼,影响他上厕所的愉快心情,于是又一杯毒酒,把这位18岁的晋愍帝也送到了另一个世界。
六个月以后,一连干掉了两位晋朝皇帝的刘聪,病逝在平阳,也去了另一个世界,至于说他和晋怀帝,晋愍帝两位在那个世界如何相处,那我就不知道了。我知道的是,刘聪的败家儿子刘粲继承汉赵皇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把五位年龄都还不满二十岁的皇太后,也就是他爹刘聪的五个老婆拉到床上,日以继夜地胡天胡地,不问国家大事。不到两个月,他的岳父,也就是他爹的岳父,宰相靳准闯进后宫,杀掉了这位一天正事也没干的皇帝,靳准不仅杀掉刘粲,他还将刘姓皇族,不管男女老幼,全部屠杀,不止如此,他还把刘渊刘聪父子俩的尸体从地下刨出来,挫骨扬灰,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本身也是匈奴人的靳准,为啥对刘家有这么大的仇恨,就算是北方老爷们脾气不好,一般也干不出这种事。
无论如何,靳准的行为给了其他人干死他的借口,汉赵的大将刘曜和石勒几乎是同时起兵,他们在打败了靳准,把靳氏一族的脑袋都砍下来之后,马上又分道扬镳。刘曜宣布他继承刘聪的皇帝位置,并且改国号为赵,和刘邦同学彻底脱离关系,所以,后世史学家就把这个刘渊创立的汉,后来被刘曜改名为赵的政权称为汉赵,也称为前赵。
刘曜把国名改为赵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他不想乱认祖宗,以刘邦刘备的后代自居了,本来俺就是匈奴人,和你一个沛县的无赖有个毛的关系?第二个就是他们发家的地方就是战国时赵国所在地。可是大将石勒这时候已经和刘曜翻脸了,你一个人想霸占我们的龙兴之地?门儿也没有啊,于是,石勒随即在襄国建立政权,也自称赵王,这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后赵政权,我们一会儿再说。
现在要先来看一件事,晋王朝一连死了两位皇帝,这下子是不是应该完犊子了?实在不好意思,还没有,这个晋朝吧,就像是那个用锤子砸地鼠的游戏,哐当一锤子下去,洛阳和晋怀帝没了,但长安和晋愍帝冒出来了;你再砸一锤子,长安和晋愍帝也没了,不过建康和晋元帝又冒了出来。
二
公元318年,也就是晋愍帝被刘聪害死的第三天,原来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继皇帝位,史称晋元帝。这个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本来的名字是建邺,不过五年前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登基的时候,为了避讳,它的名字就从建邺改成了建康。由此可见,即便是那时候流行老庄的魏晋玄学,孔老二的礼教还是早已深入人心,晋王朝都被人揍成这副猪头模样,还有功夫考虑避讳的事儿。
这个以建康为都城的晋朝在长江以南存在了一百多年,后世史学家称之为东晋,用来和以前大一统的晋朝区分,很自然地,在它之前,那个以洛阳和长安为都城的晋朝,就叫做西晋。这一点与东汉和西汉不一样,东西两汉的疆域是差不多大的,可是东晋只占有江南,中原地区是人家胡人的天下。
即便就是只有江南,琅琊王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也不是靠他自己,而是另一个人,那就是王导,或者说王导所代表的琅琊王氏家族。我们在以前讲战国的时候提过,这个琅琊王氏,是战国四大名将,秦国王翦的后代。上面说的那个被石勒弄死的王衍也出自于琅琊王氏,不过和王衍不一样的是,王导这个人比较务实,早在公元307年,他就劝司马睿赶紧向朝廷申请,去长江以南的建邺城当官,而司马睿对他也是言听计从,两个人很快就将家搬到了建邺。
事实证明,王导确实是高人一等,公元311年永嘉之乱爆发之后,大批北方中原人士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这世界已经变了,并且看起来还要往坏的方向变化,那还说啥,赶紧跑吧,于是有钱的坐车,没钱的走路,大批皇亲国戚和北方士族渡过长江,跑到了江南,史称“衣冠南渡”。意思呢,就是北边少数民族是野兽,我们这些穿衣服戴帽子的文明人为了躲避野兽,要往南跑。把为了活命而狼狈逃窜用“衣冠南渡”这么诗情画意的四个字描述出来,估计也只有儒家的这些文化人能想得出来。
这里顺便说一句,这一次所谓的“衣冠南渡”,持续了大概170年,一百多万中原人士从此定居在了江南,大部分停留在湖北、安徽、江苏一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以后还会有六次,我们会一一说到。
68-1 永嘉之乱后汉人南迁(《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2期)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的客家人就是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中原人,而客家话是最接近北方洛阳一带的雅音,换句话说,今天的客家话是最正统的古汉语发音。这个呢,我只能说,客家人和中国的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有关系是肯定的,客家话来自于中原古汉语,那也是一定的,但是这里面的关系到底有多大,现在都很难说,至于说它是洛阳古汉语的雅音,这个要想证实,那就更困难了,古时候也没有一个录音机,我们今天对洛阳古汉语的具体发音也不是十分清楚,切韵这种后来的注释从准确性上来说,也不是十分靠谱,所以呢,只能存疑。
言归正传,衣冠南渡开始的时候,王导在江南已经经营了四五年,这时候更是乘机收揽贤人君子,扩大力量。王导对司马睿的建议是:“广择贤能,愿尽优礼,则天下安矣。”对于北方来的士族,要妥善安置,甚至设立了很多聚居点,制定一块区域,专门为北方南渡的士族居住,称作侨郡、侨县或者侨乡,而对待南方的士族,要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尽量安抚。
逐渐地,司马睿和王导得到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拥戴,据《晋书》里记载,北方名士桓彝,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桓温的老爹,他到了南方之后,开始的时候担心司马睿势单力薄,后来被王导开导了一番之后,很高兴地对另一位名士周顗说,“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管夷吾就是管仲,春秋时帮助齐桓公称霸的那位,桓彝的意思是王导就是管仲再生,有这样的人辅佐司马睿,我还担心个啥,并且司马睿本人也多次赞美王导,说“吾之萧何也”。
既然王导这家伙都可以与管仲和萧何媲美了,那当大官也是很自然的,在司马睿称帝之后,王导的职位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冈侯、侍中、司空、假节钺和录尚书事。
这一连串显赫的头衔,前面我们都讲过是什么意思,不过你可能不记得了,但也没关系,你只要知道一点就可以了,这家伙手里的权势极大,不仅是他,琅琊王氏当官的人无数,他的堂兄王敦,头衔是大将军、江州牧和荆州刺史,手里握着实打实的兵权。
一时之间,琅琊王氏在东晋朝廷可以说是权势熏天,当时江南流行一句话,叫“王与马,共天下”,老王家和司马家,一起拥有东晋的这座天下。
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能共患难,不代表可以共富贵,和哥们一起创业打拼的时候,那绝对的真情实意,午夜烧烤摊上的几杯啤酒和几个烤大腰子,都能让两人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不过真的考验,那都是在发了小财之后。
司马睿上台之后,渐渐地感觉到王导王敦兄弟实在是权力太大,让自己十分不爽。于是,当这哥们觉得皇帝位置稳当之后,就开始重用刘隗、刁协等人,试图抑制王氏兄弟的权力。王导对于这种情况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活儿我就干,没活儿我就回家抱着媳妇睡觉,可是王敦觉得你司马睿实在是不够意思,我们帮你上台,你现在居然要拆我们琅琊王氏的台。
王导的这个堂兄王敦的个性,可以用《世说新语》里记载的两个小故事来说明,都是他早年在洛阳城里去石崇家做客的经历。前面我们说过,人家首富石崇家里的厕所,那是很讲究的,就算是撒个尿,出来的时候也要脱光了,一群美女帮你换一身新衣服,几乎所有人都有会有点不好意思,但只有王敦,每次是神色自若,毫不在乎,让大家很是佩服。
还有一件事就是那时候石崇让女孩子劝客人喝酒,如果客人不喝,就把劝酒那个女孩子的脑袋砍下来,放到盘子里给客人看。王敦有一次心情不好,一连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子都劝不动他,结果是三个美女的脑袋都被放到了盘子上,王敦还是不喝,事后很多人说王敦残忍,王敦只说了一句话,他“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人家石崇有钱,杀自己家的婢女,和我有啥关系?
这两个故事的真伪我们不知道,毕竟是记载在《世说新语》里,而不是《晋书》里,可是由此反应出的王敦的个性,却是真的,那就是此人对于别人的生死和感受,毫不在意,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他堂弟王导。
公元322年,王敦因为自己不爽,就以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起兵造反,他完全不去考虑,正在建康城里当官的琅琊王氏子弟们是不是会因为这事儿而遭殃。
幸运的是,司马睿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降罪王导,在王导连续几天带着王家子弟在皇宫门口请罪之后,司马睿接见了他,并且任命他为前锋大都督,去和王敦作战。
实话实说,晋元帝这样做属于迫不得已,他虽然想削弱王家的权势,但如果把王家彻底拿掉,他也就是光杆司令了,那些新人刘隗之流根本没有支撑起东晋朝廷的能力。这也是东晋最大的一个特点,叫门阀制度,也就是皇权必须依靠世家大族,琅琊王氏自不必说,后来还有陈郡谢氏、龙亢桓氏等等,所以,即便司马睿在肚子里骂娘,他也不敢真的砍了王导的脑袋。
事实证明,王导也没让他失望,这并不是说王导打败了王敦,王敦最后还是攻入了建康,凡是和王氏兄弟作对的大臣或者被杀,或者被驱逐,只是当王敦还想更进一步,实现“皇帝轮流做,今年到王家”的理想之时,王导带领琅琊王氏整个家族,用极其坚决的态度制止了他。我们说在中国古代,家族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整个家族都反对,最后王敦也没辙,只能撤出了建康城,回到了武昌。
一年之后,晋元帝司马睿驾崩在建康,儿子晋明帝司马绍继位。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公元324年,再一次想造反的王敦先是被温峤在战场上打败,然后又被死神彻底打败,病逝在军营里,这一场被史学家称为“王敦之乱”的事件算是以东晋朝廷的胜利告终。
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327年,又爆发了苏峻之乱,历阳内史苏峻和镇西将军祖约起兵造反,后来在陶侃、庾亮和温峤等人的联手讨伐之下,以苏峻的失败而结束。
三
经过两次动乱,东晋王朝虽说勉强度过了瓶颈期,但都城建康也被打了个稀巴烂,大家就琢磨着是不是要迁都,改善一下办公条件。王导坚持不让,他的说法是,“北寇游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求之望实,惧非良计”,这段话啥意思?简略地说,王导认为这个时候如果东晋都城南迁,北方的少数民族就会认为你害怕了,然后就可能跨过长江天险,入侵江南,而且东晋迁都之后,再想在南方获得威望,也很难了,最后,他说服了大家,东晋王朝依旧以建康为都城,抗击北方。
公元339年,东晋王朝的实际奠基者王导病逝在建康,终年六十四岁。晋成帝司马衍按照汉代霍光的丧礼规模,给他举办了遗体告别仪式,可以说是极尽哀荣。对于这个人,你完全可以说他不如平定了数次动乱的陶侃、温峤这些人,对东晋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你也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士族本身的利益,但有一点你不能否认,没有这哥们,晋王朝很有可能早就彻底完犊子了,北方南渡的士族和南方本地的士族更不可能那么快地联合起来。如果没有这份稳定的基础,那么北方胡人建立的政权很有可能已经跨过了长江,如果那样,历史就彻底改写了。
不过你要是问,如果这些少数民族,也就是我们说的五胡,跨过长江,是不是中华文化就没有了?这个还真不一定,或者说,很大几率不会。为啥?我前面说过,这些胡人,其实都是在中原居住了很长时间,已经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别说是刘渊刘聪这种从小读着之乎者也长大的胡人,就算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胡人,也往往是对汉文化推崇备至,甚至把自己当作汉人看待,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后赵石勒。
建立后赵政权的石勒是羯族人,五胡里面的第二胡,这个羯族又叫羯胡,他们长得和今天中亚人比较相似,都是高鼻梁,深眼窝,卷曲的胡须,有很大的可能,早期的时候,是匈奴人从中亚地区掠夺过来的奴隶。当时汉族人对他们十分鄙视,这一点从民族的名称就能看出来,这个羯字,本来的意思是阉割了的公羊,用这个字来称呼一个民族,如果有人说这里面没有歧视,那只能说他傻。
从早期的奴隶经历,到后来打家劫舍的土匪,再到投靠刘渊刘聪父子的大将军,石勒这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前面说过,公元319年,他和刘曜公开决裂,建立了后赵政权,然后在汉人谋士张宾的辅助之下,石勒先后消灭了王浚、邵续等割据势力,后来又灭掉了刘曜和前赵政权,一时之间,石勒是威风八面,声名显赫。
我们前面说过,石勒这人大字不识一个,是个文盲,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他对汉文化的喜爱。既然读不了书,他就听书,就像你现在听我白话一样,石勒只要一有时间,就找人读古书给他听,即使在马背上行军的时候,也是如此。
听了很多古书之后,有一次,他兴致来了,就问身边的徐光,说你看看我和哪一个古时候的君主差不多?你要知道,领导问你这种问题的时候,就是给你拍马屁的好机会,徐光自然不会错过,马上就说:“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那意思就是您比刘邦刘老幺和曹操曹吉利这两位开国皇帝都牛,只比三皇五帝里的黄帝差一点。
石勒就笑了,说马屁拍得不错啊,不过,我要是遇到刘老幺,我马上就跪下称臣,如果是韩信,彭越或者刘秀,我石勒可以和他们一争天下,未知鹿死谁手,但无论如何,大丈夫都应该光明磊落如同日月一样,怎么能像曹操、司马懿这些人靠欺负孤儿寡母当皇帝呢?
这番话说得是漂亮至极,除了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鹿死谁手”之外,也暴露了在石勒的潜意识里,无论是追赶的目标,还是鄙夷的对象,都是汉人。不管他这种崇拜还是鄙视有没有道理,羯人石勒,在事实上已经把自己当汉人看了。如果我们不带民族偏见地看,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石勒算是一位好皇帝,这不仅仅表现在他开疆扩土上,还因为他注重教育,鼓励农桑,恢复生产等各种举措上。
可惜的是,这哥们的后代却基本都是凶残暴虐之辈,只知道两件事,和女人上床或者杀人。在石勒死后,先是他残暴的侄子石虎杀死了合法继承人石弘,篡夺了后赵的江山。石虎这个人的残暴在整个五胡十六国里,应该排在前几位,别的不说,就说他杀自己儿子石宣的过程,就令人毛骨悚然。他先是用铁环穿透石宣的下巴,让他在猪圈里舔了几天猪食,然后行刑的时候,拔下舌头,砍断手脚,挖出眼睛,再拉出肠子,最后才用火烧死,虽说石宣这家伙因为杀了自己弟弟石韬就应该被处死,可是这种虐杀,只有心理变态的人才干得出来。
不过有一件事要提及一下,那就是石勒石虎当权的时候,佛教在中原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西域老和尚,著名的佛教大师佛图澄被这对父子奉为神明,什么修佛塔,建寺庙,招募和尚,要啥有啥。
这件事对中国佛教非常重要,为啥?佛图澄收了一个弟子叫道安,道安后来有一个弟子叫慧远,慧远后来算是事实上开创了佛教净土宗,而现在念着阿弥陀佛希望死了上西天的修行法门就是净土宗的,如果当年石勒砍了佛图澄老和尚的脑袋,或者把他赶走,现在“南无阿弥陀佛”还能不能这么家喻户晓,那真的是不知道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听听我的《佛门史话》。
等石虎死了,他的儿子们又是一轮新的互相残杀,打得惨烈异常,后赵的国力很快就衰退,结果就是石虎的一个养子的儿子石闵在这场战斗里胜出。公元350年,石闵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并且恢复自己原来的汉族姓氏,称为冉闵,后世史学家就把他的政权称为冉魏。
这位冉闵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汉人,只不过那时候北方是胡人的天下,他爹冉瞻也没办法,只能投靠在石虎手下,还拜了石虎当干爹,改了姓氏。
现在老爹冉瞻已经去世,冉闵自己当上了老大,这哥们从内心深处觉得,天下胡人没有一个好东西,所以,他也不怎么理会如何治理国家,只知道杀胡人,曾经下过一道很脑残的命令:“斩一胡首,进位三等。”也就是少数民族的脑袋已经不是脑袋了,而是升官进爵的保证书。社会上立马掀起一股杀胡人的浪潮,最后到了凡是眼窝深一点,鼻子高一点,胡子密一点,都不敢出门,至少有几十万人被杀,当然,石勒的子孙们和中原的羯人在这场屠杀里首当其冲,几乎是一个也不剩。
与此同时,冉闵还给在建康的东晋朝廷送去了鸡毛信,上面写着,“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意思就是子弟兵啊,你们赶紧打回来,和我冉闵一起杀蛮夷。可是东晋朝廷没搭理他,为啥?两个原因,一是冉闵这家伙以前和少数民族一起攻打过东晋,下手还挺狠,两边有仇;第二个原因是致命的,那就是冉闵那时候已经称帝,天无二日,俺们东晋咋能和你一个乱臣贼子称兄道弟?
得不到东晋的支持,再加上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冉闵很快就陷入北方胡人的大包围里,虽然这哥们勇猛无比,干死胡人无数,但还是在公元352年5月,被前燕的慕容俊抓住,抽了300鞭子之后砍了脑袋。
就在冉闵死的这一年,石虎手下的另一员大将,氐族人符健在长安称帝,国号为秦,历史上称为前秦。三年之后,符健去世,他的儿子苻生即位。
这个自幼瞎了一只眼睛的21岁青年暴虐成性,完全不在石虎之下,和大臣说话时,手边不离铁锤钢锯刀斧这类凶器,一言不合,当场就亲自动手。他曾经问他的大臣,说你看看我是啥样的君主,前面说过,君主问这类问题就是给你机会拍马屁的,但那是对于正常君主而言,可这个苻生完全就是一个精神病,当时一个大臣回答说“陛下是圣主”,苻生大喝一声,你这是拍马屁,哐当,一锤子把人家砸死了。然后他再用同样的问题问另一个人,吓得那个人战战兢兢地回答:“陛下是好皇帝,只是刑罚重了一点。”谁知道这个苻生同样大怒,你竟敢诽谤我,咔嚓一斧子,砍掉了对方的脑袋。
这样的人做皇帝如果能长久,那老天爷真的是不长眼睛了。两年之后的公元357年,忍无可忍的前秦大臣们一致拥戴苻生的一个堂弟造反,此人也不负众望,率军闯入皇宫,杀掉了独眼龙皇帝苻生。
这位堂弟就是后世公认的,五胡十六国里面最伟大的君主,在我们这个专辑里,他所在的氐族是五胡里面的第三胡,那么,氐族是怎么来的,此人是谁,他又伟大在何处?我们下集再聊。
一直想问,既然是衣冠南渡,为啥是西晋东晋,而不是北晋南晋
蓝色微雨 回复 @外滩王熙凤: 洛阳在西,建康在东
这几个不正常的皇帝是不是吃了五石散?
没有冉闵或许中华民族就不一定能成中华大族了,后面的统治者一边用儒家思想来规范对前人的评价,一边面用残暴来定义秦始皇,一边用这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来抵御外寇,用秦始皇修建的马路运输货物,对冉闵,杨广都是如此!
王敦是个狠人
打地鼠太棒了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
汤圆缘 回复 @Lynda37:
司马家是打不死的小强
其实从地理位置上看,东晋西晋应该称为南晋北晋更准确
棒
老师 温qiao温jiao都可以读吗?我看了峤是多音字
枫落白衣 回复 @软芒果: 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事儿估计只有当初给他取名的那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