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司马炎去世,贾南风杀杨骏后专权
2.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3. “五胡十六国”的腥风血雨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晋帝国的高层们,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普遍是花天酒地,穷奢极欲,有识之士都认为,这样下去,早晚要完犊子。可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天来得比他们预想的还要早,这一切,都要从司马炎的去世讲起。
一
公元290年5月,晋帝国的开创者司马炎驾崩于洛阳含章殿,终年54岁。儿子司马衷继位,而这位后世被称为晋惠帝的家伙,在历史上,是以白痴闻名的。之所以他被大家公认为白痴,是因为下面这个记录在《资治通鉴》的故事。
有一天大臣向他报告,说一些地方的老百姓没有粮食吃,都饿死了,这哥们听了之后思索了一下,很不解地问:“何不食肉糜?”为啥这些老百姓宁可饿死,也不吃肉粥呢?就因为这个故事,司马衷是白痴的论断就出炉了。不过,要我说,这句话其实和国内一个著名的地产商说的“先设定一个小目标,赚一个亿”,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站的高度不同。凭这样一句话,我们是不能断定晋惠帝是白痴的,他只不过是呆头呆脑,不了解民情而已,所以我给这位皇帝的外号是呆头鹅。
不过司马衷这个呆头鹅自己是不能加速晋帝国的灭亡的,他需要一个人来帮忙,谁呢?他媳妇儿。说到这里,我就要问你一句话,如果一个软弱的呆子娶了一个自以为聪明,而且还彪悍的老婆,那会怎么样?这样的事情我们平时应该很常见,那家里面肯定都是这个婆娘说了算,平时大呼小叫,动不动还撒个泼。
晋惠帝两口子就差不多是这样,他的皇后叫做贾南风,是太尉贾充的女儿。这个贾充就是前面说的伐吴总指挥,手下人都胜利了,他还躲在后面给朝廷写信说我们必败的那位。我们不知道贾充的老婆长啥样,可是他这个女儿贾南风长得不咋地,可能是真的,因为《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说她“短行青黑”,意思就是身材不高还比较黑,而且极其地心高气傲。虽然自己老公是皇帝,但她还是觉得嫁给这样一个呆头鹅自己很委屈,一方面严防死守,不让晋惠帝接触其他女人,另一方面觉得自己亏死了,到处去找男人,和太医程据私通还不算,据《晋书》记载,她还经常派人去大街上偷偷地抓美男子,抓到后宫玩弄几天之后,再慢慢折磨致死。
如果贾南风只是经常对着晋惠帝撒撒泼,偶尔找几个男人回来,这还不算是什么大事。最大的大事是,作为儿媳妇,她搞不好婆媳关系。她的婆婆叫杨芷,武帝司马炎死了之后,这位杨芷晋升为太后,朝政大权就掌握在她爹杨骏手里,所以,婆媳矛盾搞到最后,就变成了皇后贾南风和实权太傅杨骏之间的权力斗争。当时的杨骏是不折不扣的实权外戚,况且他还有两个兄弟杨珧和杨济帮助他,那贾南风一个女人,靠什么去和他斗?三个字,诸侯王。
这事呢,还要怪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他篡夺了曹操后世子孙的皇位之后,就开始瞎总结,琢磨着我们能从老曹家夺过来江山,就是因为曹家在地方上没有军队保护中央,导致他司马家占据了中央就占据了整个国家。按照这个思路,他觉得以前那种封诸侯王,让地方保护中央的策略很对,于是乎,此人来了一个封建大复辟,把自己的叔叔、伯伯、兄弟、堂兄弟等所有的宗室子弟都封为王,可以拥有兵力从1500人到5000人不等。
可是这家伙也没想想,为啥封建制度被秦、汉两代王朝最后彻底抛弃了,那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用后来明朝那个小孩朱允炆的话说就是,叔叔们都有兵权了,保护我固然很好,可是如果叔叔们自己就想造反呢?
是的,贾南风也成功地找到了想造反的叔叔们,她勾结了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于公元291年以谋反罪名突然诛杀了杨骏和他的两个兄弟,清除了婆婆家的势力。可是胜利后的贾南风很快就发现,权力又到了汝南王司马亮的手里,这时候,我们的贾皇后已经被权力欲望刺激得火烧火燎,早就不满足于独霸后宫和玩几个男人这样的定位了。
于是,她再次联合楚王司马玮,干掉了司马亮,然后顺势以谋杀司马亮的罪名又除掉了司马玮,这一轮清洗下来,贾南风是不费一兵一卒,干掉了三个大boss,太傅杨骏、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大获全胜,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大权独揽,女人专制的局面。
实事求是地说,贾南风这个女人,确实是有天赋的,她在治理国家上,也做得确实不错,晋王朝在她的手里的这九年不仅没有衰败,还有了一点点儿中兴的迹象。
可惜的是,她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至今仍在困扰人类的不孕不育的问题,折腾了很多年,别说儿子,孩子也没整出一个来,所以太子的位置和她没啥关系。当时的太子叫司马遹,是呆头鹅皇帝晋惠帝早年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这时候已经成年,并且性格刚烈暴躁,贾南风每次看见他,也有点害怕。
到了公元299年,贾南风觉得这个太子一天天大起来,越想将来可能的后果,就越是害怕,于是乎,这娘们果断出手,直接诬陷太子谋反,把他废为庶人。本来这一招就让大家反感了,你贾家大丫头专职弄权,我们看你干得也不错,已经不说啥了,可是你咋还把俺们司马家的太子给废了呢?难道要立你们贾家的孩子?可是贾南风这时候已经有点儿过分地自高自大了,随后不久,她又把司马遹给杀了,事实证明,这一步棋可谓是奇臭无比,彻底激怒了司马家的各位王爷们。
赵王司马伦和齐王司马冏马上打出替太子报仇的名义,联合起兵,入宫先是软禁了贾南风,然后又用金屑酒毒死了这个女人。可怜的贾南风,死的时候所有人都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为她出头。
贾南风死后,赵王司马伦大权在握,野心迅速膨胀,在他的谋士孙秀的撺掇下,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比台上的那个呆子晋惠帝更适合当皇帝。
于是,几个月后,司马伦逼迫晋惠帝下台,自己当起了皇帝。为了收买人心,他又开始大肆封官,甚至上朝的时候,巨大的宫殿里,大臣多到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人满为患。当时的老百姓就编了一首儿歌讽刺这种现象,其中有一句叫“貂不足,狗尾续”,这是因为那时候官员的帽子旁边,一般有一条貂尾做装饰,可是现在官员实在忒多了,找不到那么多貂尾巴,只好用狗尾巴来代替,这也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
司马伦的这次篡位,和贾南风的杀太子一样,都属于自毁长城,把自己的统治根基挖掉了。很自然地,其他那些虎视眈眈的诸侯王马上有了借口,公元300年,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盘踞在河北的成都王司马颖与盘踞在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起兵响应。一番厮杀之后,刚当上皇帝的大boss司马伦又被干掉了。
这边一脸懵逼的晋惠帝下台没几天,就又被造反派司马冏扶上了皇帝宝座,然后这家伙美滋滋地当起了大司马,加九锡,独掌大权。
可是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两位就不干了,凭啥啊,一起造反,你独得好处?于是这两位又从地方起兵进攻司马冏,可是没等他们两位打到京城,司马冏就被同样在京城里的长沙王司马乂干掉,脑袋送到了地方军手里。但成都王和河间王根本就不是为了司马冏的那颗肥脑袋,而是为了中央的权力,枪口一转,他们又开始进攻司马乂。
这时候,东海王司马越正好在司马乂旁边,一看中央军要失败,马上就抓了司马乂,交给了地方军。可怜的司马乂,掌握大权没两天,就被绑成了粽子,放在火上慢慢地烤成了乳猪,死的是极其凄惨。
说到这里,我就想问你一句,乱还是不乱?当然就是一个字,乱。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听了太多的司马,那么对不起,这事儿还没完。
在成都王司马颖掌握了权力之后,他封自己为皇太弟,也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件事的潜台词就是,晋惠帝万一哪一天吃饭不小心噎死了,俺就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
可是其他人也不是吃素的,怎么能看着这样的好事发生在你司马颖身上,东海王司马越随即挟持了皇帝晋惠帝起兵十万讨伐司马颖,很可惜,他失败了,晋惠帝也被司马颖抢了过去。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人物值得一说,此人为了保护晋惠帝而被乱军杀死,他的名字叫嵇绍,就是前面说过的嵇康的儿子。你说是宿命也好,或者说这个嵇绍没骨气也好,反正事实就是,嵇绍为了杀父仇人的孙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晋书·忠义传》里说,当时嵇绍的血溅到了晋惠帝的衣服上,脱困之后,仆人们要把惠帝的衣服拿去洗,司马衷说了一句话,“此嵇侍中血,勿去”,这是嵇绍为了救我而洒的鲜血,不要洗掉了,我们说就凭这句话,也不能说人家晋惠帝是一个白痴,他只是无能加上呆头呆脑罢了。
司马越失败之后,他的同伙幽州刺史王浚在北方勾结少数民族,大举南下,打败了司马颖。晋惠帝废物一个,别的本事一概没有,就这个逃跑的技能,应该是优秀,他又跑到了司马颙的地盘,后来又经过一系列的厮杀,公元307年,东海王司马越先后干掉了司马颖和司马颙,紧接着晋惠帝司马衷又不明不白地死了,晋怀帝司马炽在司马越的扶持下,登上了皇帝宝座。
好了,到这里为止,我们总算是把这段历史说完了,你也别嫌烦,我们说从公元291年,贾南风杀害杨骏开始,到公元307年,司马越最后掌控了皇帝和政权,这十六年,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意思是八个王爷造反,实际上,你要是仔细数一下,岂止是八个王,至少十几个王爷都参与了,之所以叫八王,是因为唐朝房玄龄等人在编写《晋书》的时候,把其中八个诸侯王放在了一卷里,称为八王列传,因此而得名。
67-1 八王之乱关系图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我们说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乱七八糟”,“乱七”指的是我们以前讲的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八糟”就是晋朝的这个八王之乱。这个成语可以说相当地形象,人家大汉王朝经过乱七的洗礼之后,变成了洗洗更健康,反而更加强大,所以只是一个乱而已。可是晋王朝经过这场八糟的折腾,不仅自己丢了半条命,变得很糟糕,而且从此之后,晋朝廷丧失了所有元气,彻底失去对全国的控制,各地是乱成一团,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最可怕的是,隐藏了数百年的民族矛盾终于爆发出来,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中原大地上都是这种生灵涂炭,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国北方进入了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而这一切,就是因为窝囊皇帝司马衷的不作为,和他那个败家老婆贾南风的胡作非为,所以说,婚姻绝对是大事儿,没有啥比找个好媳妇儿更重要的了,大家一定要牢记这句话。
二
我们说只要是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五胡十六国时代,那么,啥是五胡?胡就是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一个统称,就像罗马帝国把所有欧洲北边的少数民族都称为日耳曼人一样,胡人本身并不指一个特定的民族。
五胡自然就是五个少数民族,他们正式的名字分别是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在八王之乱后的135年间,他们在北方建立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后来因为北魏史学家崔鸿选择了其中最出名的十六个,写了一本书,叫《十六国春秋》,从那之后,史学家就用“五胡十六国”来称呼这段历史。
可是在我们这个专辑里,别说所有政权,就算是十六国,也不可能全讲一遍,否则你听着无聊不说,我也会累死。我的办法就是在五胡里各选取一个代表性的政权,然后用一根线穿起来,其余的全都一笔带过,甚至不讲,至于说效果好不好,那我就不知道了。
67-2 五胡乱华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事情呢,要从公元304年,也就是八王之乱接近尾声,司马颖战败的时候说起。这一年末,在今天的山西吕梁,有一个叫刘渊的家伙自立为汉王,公开与晋王朝决裂,把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等人的牌位供在庙里,然后上香磕头,说这些家伙都是我的列祖列宗,我就是大汉王朝的继承者。你要是一拍大腿,说这家伙肯定是刘老幺和刘大耳的后代,那你就错了,这个刘渊是不折不扣的匈奴人,伟大的冒顿单于的嫡亲后代,属于南匈奴的休屠族。
那么,一个匈奴人,名字咋叫刘渊?答案也简单,自从南匈奴200多年前归顺汉朝,搬到山西居住之后,就世世代代和汉族通婚。改汉族姓,起汉族名字,穿汉人衣服这类事情从曹操那时候就变成了一种风尚,是相当时髦的玩意儿,南匈奴贵族如果没有一个汉族的姓氏,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因为那代表你还是没进化的野蛮人。
所以呢,我们这里顺便要澄清一个流行的谬误,我们现在说五胡乱华,脑袋里往往有这样一幅画面,光着膀子,披着兽皮,手里拎着烤串酒瓶子的少数民族骑着马从北边,或者西边冲进中原,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当时造反的绝大部分胡人早就迁移到了中原,而且还是汉人强迫人家迁进内地的,为啥?自然是为了让人家干活,当苦力,只不过以前无论是汉王朝,还是曹魏,都很强大,这些少数民族人单力薄,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地改个汉人名字,老老实实地干活。
现在晋朝八王之乱自相残杀,内部打得稀巴烂,这些被奴役的少数民族揭竿而起,那是一点都不奇怪,刘渊称王的时候,一个借口就是“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意思是晋朝人把我们当奴隶一样对待,不得不反。
这话说得好像是冤屈比海深,但实际上,作为匈奴的顶级贵族,别说被奴隶,刘渊这哥们可能连家务活都没干过。他从小在洛阳长大,学习《春秋》《史记》《孙子兵法》,闲来无事练练武艺,长大之后,因为文武兼修,名动洛阳,当时还有人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他,说他可以当大将军。当然,有大臣就站出来反对,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司马炎想想也是,汉将也不少,何必用匈奴,这事儿就不了了之。
想去中央没去成,刘渊没办法,就跟着司马颖这个王爷混日子,到了八王之乱,司马颖和其他王爷打成一团的时候,刘渊就说,俺回去给你招兵买马,带匈奴五部人马来帮你。司马颖自然是大喜过望,连连点头,哥们你快去快回,俺等着你。
可是他哪里能想到,刘渊回到了匈奴人的聚集地,也就是山西吕梁,马上就被部下拥立,自立为王。在就职演讲里,此人是这么说的:“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这意思就是当年刘邦以宗室女嫁给冒顿单于,那生出来的后代就是汉朝的外甥,我们匈奴和汉朝就如同兄弟一样,现在兄长死了,我这个当弟弟的,继承他的地盘儿,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这一番大道理讲完之后,被曹操和司马懿两家人干死的大汉王朝,在一个匈奴人手里,神奇地复活了,如果刘老幺和刘大耳地下有知,不知道这爷俩会作何感想。
刘渊建汉称王这件事,现在普遍被历史学家认为是五胡十六国的开始,他的这个汉,后来被称为汉赵,或者前赵,至于原因,后面我会提到,在我们这个专辑里,汉赵就是五胡里的第一胡,代表了匈奴。
四年之后,刘渊正式称帝,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310年,刘渊病逝,他的第四个儿子刘聪杀死了合法继承人刘和,继承了他的帝位。和他爹刘渊一样,刘聪也是五胡十六国必须提及的人物,为啥?因为西晋王朝就是在他的手里终结的。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刘聪登基的这一年冬天,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觉得洛阳城很不安全,主要是离刘聪的汉赵实在是太近了,他想的是,早晚有一天,刘聪会打过来,而他司马越虽然也姓司马,但让他为晋怀帝司马炽尽忠,这买卖好像不划算。于是乎,这哥们扔下了晋怀帝司马炽,率领忠于他的大臣们和所有精锐,向南突击,希望打通一条通往长江的道路,换句话说,这哥们要逃跑,甚至有在南方另立中央的打算。
可惜的是,他和他的队伍马上就陷入了各地此起彼伏的暴乱中,公元311年春天,司马越在南下的路上,暴毙在项城,史书上说,“忧惧而死”,用现代话说,就是抑郁症和恐惧症一起发作。
司马越死后,他手下的晋朝大军群龙无首,被刘聪手下大将石勒聚歼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十几万军队,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所有随军的王公大臣,都被石勒俘虏。
被俘之后,三公之一的司徒王衍和石勒有一番对话很有意思。王衍这个人极擅清谈,所谓清谈,就是坐而论道瞎掰呼。此人经常拿着一根鹿尾巴做的拂尘,和别人吐沫横飞地辩论老子和庄子,著名的成语“信口雌黄”就来自于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说的是这哥们为了辩论胜利,经常修改自己的观点,纯粹的为了辩论而辩论。
不过前面我们说过,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还真的就推崇这样的清谈,只要你能吹牛侃大山,大家就认为你是个人才,和今天美国竞选总统差不多。王衍最后靠着一张嘴连续升官,当上了晋王朝的三公之一,司徒。
可是会辩论,并不意味着你会治理国家,晋朝之所以迅速衰败,和这些官员们不干正事,天天瞎扯有很大关系,后来这个因果关系被明末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为四个字,“清谈误国”,当然,最近还要加上四个字,“实干兴邦”。
这一次,王衍被大字不识一个的石勒抓住之后,觉得忽悠一个文盲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就对石勒说,晋朝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吧,根本就不怪我这个首席宰相,俺自幼就对世俗名利不感兴趣,不想当官,是他们硬逼着我当的。然后他又恭维石勒有天子的容貌,劝石勒脱离刘聪,自立为皇帝。
可惜的是,石勒同学是不认识字,可是并不代表他没有见识,当即很不客气对王衍说,阁下从小就名扬天下,一直都在做大官,现在居然有脸说不想参与朝廷政事,天下就是因为你这样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家伙才乱成这个鬼样子,原话是“破坏天下,正是君罪”,然后把包括王衍在内的一大群晋朝大臣用土墙压死了,给他们留了一个全尸,也算是对文化人的一种尊重。
接下来的事情是毫无悬念,洛阳城里已经没有一兵一卒可以抵抗外敌了。公元311年6月,汉赵大将刘曜和王弥攻破洛阳,包括王公大臣在内,三万多人被杀,财宝被洗劫一空,晋怀帝司马炽成了汉赵的俘虏,被带到了平阳,史称“永嘉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司马炽做了俘虏之后,刘聪就问他,说你们司马家咋回事,内斗得那么厉害,像疯了一样地杀自己人,是不是有家族遗传神经病啊?司马炽的回答表明了他们司马家不但没有遗传性神经病,智商还挺高。他说是因为天命在你们汉赵,我们自己杀自己是为了给你们让出位置,这叫“为陛下自相驱除”。
堂堂晋帝国的天子,已经卑颜屈膝到了这种程度,马屁拍得啪啪响,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性命,两年之后,刘聪一杯毒酒,把晋怀帝司马炽送到了另一个世界。
那么,晋王朝是不是就此谢幕,完犊子了呢?我们下集再聊
对乱七八糟这个词语的解释,真新颖,真赞👍🏻
桀隽麟 回复 @赖建武2018: 这个新颖不太恰当叭。作者是在阐述事实解释这词的来源,而不是自己独特创造胡编乱造的解释
每天等着更新
这是我听到的最好听的
自己是渣男找什么好媳妇
确定帝国接班人确实是国家头等大事,办不好这事的,不算好帝王
hjshehhxj 回复 @羊肠河: 和选不选接班人关系不大,但西晋是历史上最烂的朝代没有之一
人类所有处决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受到烹饪的启发
晋朝是中国古代最衰败的朝代
当听到还没完,我Emm了
这一窝司马太能折腾了
世上没有坏媳妇,只是嫁错了人。正如世上本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
汤圆缘 回复 @听友29464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