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张仪与公孙衍缠斗
2. 秦吞巴蜀
3. 张仪用商於六百里骗楚,秦齐之盟瓦解
4. 苏秦是张仪同龄人和主要对手吗
5. 如何评价张仪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张仪成功忽悠了魏惠王,让后者相信和秦国联手攻打韩国最有利。就在这条连横计策快要成功的时候,一个从秦国跑出来的家伙直接来到了魏国,对魏惠王说,您不是就想要南阳这块地方吗,不用和秦国联手,我给您拿过来。
然后这家伙又来到韩国,对韩王说如果秦国和魏国联手攻打你们韩国,你们招架得住不?韩王一听,说谁这么王八蛋啊,想出这么损的招数,俺们韩国咋能打得过秦魏这两个强国联手?来人就说了,如果招架不住,到时候您就丢掉了三川和南阳两块地方,莫不如您现在就和魏国讲和,把南阳给他们,然后两家一起对付秦国,这样,您能保住三川,还能长治久安。
韩王一听,你这小子说得对啊,就这么办。于是,张仪的计策彻底破产,韩魏两国变成了同盟,换句话说,连横一下子就成了合纵,那么,这个这么会聊天会忽悠的家伙是谁?
一
此人叫公孙衍,战国时期合纵的另一位倡导者。滑稽的是,他本来是在秦国任将军,带兵打仗,张仪张大忽悠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惠文王的信任之后,发现公孙衍深受秦王的敬仰和喜爱,就使出了各种阴谋诡计,陷害公孙衍,最后硬是把这位公孙将军给排挤走了。
公孙衍憋了一肚子的火,从此就盯着张仪,一看他去魏国忽悠连横,紧跟着就也来到了魏国,破坏了张大忽悠的好事。眼瞅着没费一兵一卒就拿到了南阳地区,魏惠王也是相当滴高兴,就重金奖赏公孙衍,疏远了张仪。
到了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了,魏襄王即位,此人极其讨厌张仪这个大忽悠,就把他赶回了秦国,接着又召回了惠子,让他和公孙衍合作,一起领导合纵抗秦的工作。随后就发生了“五国相王”的事件,啥意思呢?就是惠子和公孙衍联合了韩、魏、赵、燕和中山五个国家,大家约定取消原来的称呼,都改称王,而且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大家集体升官,热闹一番之后,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和秦国开战。
我们说“五国相王”标志着一件事,那就是诸侯们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地在自己家里当“王”过瘾了,而是集体蔑视了周天子的权威,相当于村子里出现了很多位公开的村长,老村长毫无办法,只能躲在家里炕头上偷偷抹眼泪。
公元前318年,在公孙衍和惠子的主持下,韩、赵、魏、燕、楚五国大军实行合纵策略,开始伐秦,开始很顺利,一路横扫过去,结果到了函谷关吃了一个大败仗,一看要吃亏了,谁也不想先吃亏,大伙儿很一致地集体向后转跑路,合纵又一次完蛋了。
就这样,从公元前329年左右张仪入秦开始,基本上合纵和连横一直都是处于平衡状态,秦国稍微强一点,其他六个国家就组成合纵对付秦国,那秦国就只能采用连横,勾引其中一家或者几家,合纵就被瓦解了,然后又是秦国开始强势,然后大家再合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六国彼此勾心斗角,干不掉秦国,而张仪也没什么好办法替秦国真的破除了六国的合纵。
19-1战国大事年表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二
东进的路虽然不太顺利,但张仪和秦国很意外地得到了南边的一块大肥肉。我们都知道,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另一个称呼就是巴蜀,这个称呼还很流行,好多城市都可以看到叫“巴蜀人家”的饭店。原因就是因为那地方古时候有两个国家,东边的叫巴国,西边的叫蜀国,也叫古蜀国。
虽然挨着,看起来像好基友,实际上不一样,巴国是周王朝封的一个子国,蜀国则是完全不同于中原周文明的另一种文化,而且是独立发展出来的,著名的三星堆文化就在这个古蜀国。甚至很多人认为,它应该是来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一支,从西天而来,定居在我们的四川盆地而已。
那你要是问,当年周王朝统一天下,咋没把这个蜀国给灭了?原因也很简单,人家会来事,早在周文王还很弱小的时候,古蜀国就帮着周人开始打天下了。后来群雄争霸,它又在偏远地区装孙子,大家也顾不上它,而且它那儿交通不便,路特别地不好走,几百年后,有个叫李白的家伙还抱怨那地方的路况实在太差,写了一首诗叫《蜀道难》的,大发牢骚。
但是到了公元前316年,蜀国自己找死了,它开始进攻巴国,人家巴国是中原文化圈子里的人,和秦国关系一直不错,小弟挨了打,大哥就要出头。而且这时候合纵连横正好处于胶着状态,秦国一群大老爷们没啥事干,秦惠文王就让张仪和司马错带兵去看看,这一看,就把蜀国直接给灭国了。
蜀国被灭是它自己找死,但是这个坑货顺便还把巴国给坑死了,在班师回秦的路上,张仪这个大忽悠觉得没打过瘾,顺便地,他把巴国也给灭了,巴国国王被带回秦国,重新给了一个名字叫巴君。从此之后,巴蜀就变成了地区的名字,被秦国收入囊中,秦惠王还设置了一个汉中郡,就是后来刘邦的大本营。
那么,秦国吞并巴蜀是不是小事一桩呢?可以这样说,当时看起来,就是小事一桩,可是现在看起来,那意义不是一般的大,你想有多大它就有多大!
第一,巴蜀又名天府之国,也就是粮仓,秦国自此以后,后勤保证不是问题了;第二,秦国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就是齐和楚两国,占据巴蜀之后,可以走贵州出南郡,直接威胁楚国的心脏地区,首都郢都,秦国后来也是这么干的,要不然,楚国绝对没有那么快就完犊子了。
三
到了公元前313年,消化了巴蜀之后的秦国又开始得瑟了,想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那时候是合纵国,打齐国会招来楚国的攻击,张仪就对秦惠文王说,我去楚国走一趟,看看能不能把他们忽悠瘸了。
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怀王,这个人也许你不知道,可是他手下有一个大臣,你百分百知道,这个大臣的名字叫屈原。此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纯粹一个诗人,他20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楚国的左徒,比宰相仅仅低一个等级,而且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只不过这哥们继吴起之后要在楚国搞第二次改革,但由于个人能力实在太差,得罪了一批楚国权贵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碰巧楚怀王是一个听老婆话的人,就这样,屈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张仪到来的时候,屈原正好是靠边站的时候,所以,两人没什么交集。
张仪到了楚国,一见楚怀王就说,我给大王贺喜来了,为啥?因为我们大王说了,把商於一带的六百里土地给楚国,而且再给您很多美女,条件呢,只有小小的一个,您得和齐国分手,我们两个白头到老,永远好下去。
楚怀王一听,这事儿也不错,至于说和齐国的联盟,正在经历七年之痒,也就那么一回儿事,前几个月两国还狠狠地吵了一架呢,于是,这哥们很高兴地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故事讲到这里,我就要说一句题外话了,有一些讲历史的人,讲到这里就说楚怀王是背信弃义的糊涂蛋。要我说呢,楚怀王是糊涂蛋不假,可那是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他是糊涂蛋,迄今为止,楚怀王做的事情没有任何问题。为啥?因为那时候是战国,最大的特征就是朝秦暮楚,早上还为秦国做事,晚上就变卦了,和楚国睡到一个被窝里了。
六百里商於的土地,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大王都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条件,转身就把盟友卖了,还要直呼太划算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楚怀王手下的大臣都给他祝贺。那么,有没有人反对呢?有,不过不是屈原,这个反对的人叫陈轸,而且他不是反对和齐国断交这件事,他是反对张仪这个人。
如果你还记得田氏代齐里面的老田家本来姓陈,这个陈轸就是他们的远亲,都来自陈国王族陈氏,他也是一个纵横家。当我们说某个人是战国纵横家,你千万要会心地一笑,因为你我都要明白,纵横家是没有国籍的,我不好意思说他们有奶就是娘,不过也差不多。
他和前面说的公孙衍一样,本来是在秦国混饭吃的,后来张仪去了,几个人在秦惠文王面前争风吃醋,打得不亦乐乎,《史记》上就几个字:“俱事秦惠文王,皆贵重,争宠。”陈轸和公孙衍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功夫不行,败下阵来,公孙衍去了魏国,陈轸来到了楚国。
这个陈轸自然知道张仪是什么德性,所以他就对楚怀王说,大王您可千万别信张仪这小子,他一肚子坏水,这事儿里面肯定有猫腻。当时的楚怀王,虽然也知道尔虞我诈,但是他也不相信一位堂堂的秦国相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欺骗他。所以不听陈轸的劝告,最后听烦了,就呵斥他,闭嘴,看寡人拿地!
陈轸吓得是立马闭嘴,不敢再说话。顺便说一句,中国有两个成语,“画蛇添足”和“卞庄刺虎”都和这位陈轸先生有关,感兴趣可以去查一查。
那楚怀王这六百里地拿到没有呢?自然是没有。他乐呵呵地写好了断交信,让人送去齐国,然后就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拿地。可是张仪回到秦国就病了,整整三个月,就像大姑娘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楚怀王这时候开始犯傻了,变成了糊涂蛋,他以为秦国在怀疑他,担心他不能真和齐国断交,就做了一件很二百五的事情。派了一群嗓门奇大的壮汉,借道宋国,跑到齐国边境骂齐宣王。啥难听骂啥,祖奶奶文姜的那点儿事也被翻出来炒作一番,是可忍孰不可忍,齐宣王立马就昭告天下,和楚国断交。
到这时候,大忽悠张仪同学的病终于好了,他一出门就看见楚国使者可怜巴巴地等在外面。他立刻做出很惊奇的样子,哎,你咋又回来了?楚国使者是一脸无奈,大哥啊,我就没走,你不把商於六百里土地给我,我回不去啊。张仪这时候把脸一变,啥六百里,我当时说的是六里,要就要,不要拉倒,而且顺便告诉你一句,我们秦国刚刚和齐国建交。
楚国使者终于领教了无赖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回去和楚怀王一说,后者差点儿气疯了,马上调集军队,进攻秦国。可是在秦、齐两国的夹攻之下,毫无悬念地大败而归。最后楚国损兵折将,丢了一些土地不说,还要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说实话,我觉得楚怀王没被活活气死说明他真的心很大。我们可以说这个回合,张仪的连横策略大获成功。
两年以后,秦惠文王突然又觉得黔中这地方不错,就又给楚怀王写信说,我用武关换你的黔中如何?楚怀王的回信很快,只有一句话,我不要武关,你把张仪给我就行。由此可见,这哥们虽然心大,但两年过去了,对张仪的恨却丝毫也没减少。
秦惠文王就有点儿犹豫,估计是良心上有点过不去,张仪这时候就说了,咱秦国比楚国强大,我做秦国的使者,楚国怎么敢杀我?就算他把我杀了,能给您换回黔中这块地,那我情愿去死。
很自然地,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抓起来了,扔进监狱,等着下油锅。我们不得不说,张仪虽然是一个大骗子,大忽悠,靠耍嘴皮子活着,但这次的表现确实很爷们。不过呢,他的勇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楚国的内线,这个人就是靳尚,当时楚国的相国。
这个靳尚就跑去对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就要失宠了你知不知道,张仪被我们大王抓起来了,听说秦国要用很多土地和很多很多美女来换回张仪,我估计大王一定会换的,到时候大王怎么会还喜欢你?趁着现在大王还不知道秦国的计划,你自己想想办法吧。
这个郑袖一听,就跑去哭哭啼啼地对楚怀王说,张仪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有什么错?现在你还没把黔中的土地给秦国,张仪就过来了,对您实在是太尊重了,你却要杀掉张仪,那样的话,秦国一怒之下攻打我们,我们还怎么活?说完之后就开始一哭二闹三上吊。
结果呢,张仪分毫无损地从楚国监狱里走了出来,不仅如此,在他一顿忽悠之后,居然重新成为楚怀王的座上宾,又把楚怀王忽悠到秦国的盟友里。
屈原同学这时候已经回到了楚国中央,就对楚怀王说,大哥您醒醒吧,咋能又相信张仪和秦国呢?以前的教训还不深吗?后果就是,我们的大诗人屈原直接被流放了。
总结来说,从公元前313年,一直到张仪去世这段时间,连横占了上风,张仪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溜达,所到之处,合纵基本就瓦解,韩、齐、魏燕相继都背叛合纵同盟,转身和秦国交好。
四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了,秦武王即位,这一下张仪有麻烦了。因为秦武王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这个大忽悠,等到他当上秦王之后,一群对张仪不满已久的大臣借此机会纷纷上书,说张仪就是大骗子,大忽悠,不讲信用,反复无常,秦国用这样的人,会被各国瞧不起等等。
张仪马上就陷入了和商鞅差不多的境地,下一步就等着别人告他谋反了,不过这哥们儿毕竟不是商鞅那种一心只想变法的死脑筋,他会自救。他就对秦武王说自己可以去魏国,忽悠魏国和齐国打仗,到时候坐收渔翁之利是咱们秦国。秦武王觉得这件事也不错,就放张仪去了魏国。到了魏国一年之后,张仪就死在了那里,这一年是公元前309年。
历史上对张仪的评价有很多,基本上都差不多,比如诸葛亮就说:“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阴谋诡计玩得很好,但是做朋友就免了罢,怕被骗。
有意思的是孟子的学生景春和孟子的对话,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的意思是张仪和公孙衍只要一发怒,诸侯国王们都畏惧害怕,他们一消停,大家都平安无事,所以,这样的人应该算大丈夫吧?
孟子的回答是,切,他们那样的人怎么可能算大丈夫呢?他们只是顺从他们主子的意思,就好像一个妇人,一个小妾顺从自己丈夫一样,这叫妾妇之道,不值一提。那什么才算大丈夫呢?孟子这时候给出了他的答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千古以来,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不过我们暂时放到这里,到百家争鸣时再说孟老夫子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看比张仪稍晚一点的另一个人对他的评价,“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张仪是天下的贤德之人,我赶不上他。说这话的人就是苏秦,战国时期另一个赫赫有名的纵横家。
五
苏秦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前面我也提过,不过在此人身上,现代史学界有两大谜团还没有解开。第一个就是我前面卖的那个关子,关于他活动的年代,根据《史记》《资治通鉴》和《战国策》这三本最最权威的史料,他和张仪是同一时代的,而且呢,故事讲的也是有鼻子有眼,说他受燕文侯的礼遇和信任,说服六国进行合纵,共同抗击张仪的连横,甚至张仪能到秦国去,都是在他的暗中操纵之下。
这种说法也是百家讲坛上的说法,可是我认为不对,或者说,我接受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苏秦要比张仪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比张仪晚去世将近30年,而且还是被刺杀死的,还有其他三个最重要的佐证。
一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证明了苏秦和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二是《史记》上和张仪的连横策略斗法的一直都是公孙衍,惠施和陈轸之流,很少看见苏秦的影子,这个就是司马迁的自相矛盾了,苏秦如果在那时候就身佩六国相印,怎么会看不到活动迹象?
三是我上面提到的和张仪同时期的孟子师徒的对答,注意景春问的是,张仪、公孙衍是不是大丈夫?而不是张仪、苏秦是不是大丈夫,很显然,张仪的主要对手是公孙衍,不是苏秦。
有了这三条,再加上时间线上的整理,我认为苏秦应该是比张仪晚一个时代的人。当然,现在史学界没有定论,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
早期的苏秦,和张仪差不多,也是混了一段时间江湖之后,钱都花完了,也没找到一个老板,很凄惨地回到了家乡,就是洛邑旁边的一个村子。村里人都笑话他,说你就一个农民,不种地却想着一夜暴富,做梦吧?
此人也没有张仪那样的幽默感,也不解释,结果就是他媳妇儿也特别烦他,招呼都不打,和没看见一样,这事搁到现在,那也是一个男人最大的羞辱了。当然,更过分的就是他大嫂,不仅不给他饭吃,而且还用各种话语羞辱他。
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苏秦和张仪一样,也坚定地认为做“大忽悠”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事业,痛定思痛,这家伙找来一本手抄本,开始阅读。这个手抄本是一本叫做《阴符》的书,据说是姜子牙老头儿所著,上面都是如何玩阴谋诡计的,现在已经失传了。
他读书刻苦到什么程度呢?当他读书累了困了,打瞌睡的时候,“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拿着锥子自己扎自己大腿,血一直留到脚面上。有句话叫“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说的是汉朝的孙敬,锥刺股就是苏秦这哥们。
苏秦起家的地方倒是没有异议,公认是燕国。那为啥苏秦能在燕国得到重视?因为这时候燕国刚刚经历一场大乱,一个年轻有为的君主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就是招聘启事。
前面我们说过,燕国这地方一直没啥存在感,可是公元前321年上位的燕王哙让他在诸侯间大大滴出了一把名,这事儿是这样的:
燕王哙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主儿,高到什么程度呢?他把自己看作是尧舜。你要是说这事有啥稀奇,历史有任何一位君王不把自己看作尧舜吗?韦小宝不是也天天夸康熙是“尧舜禹汤”,而康熙也龙颜大悦吗?
问题是,人家别的君王吹牛的时候就是吹牛,办事的时候就是办事,可是这个燕王哙把吹牛和办事混在了一起,他想学尧舜想得发了疯,燕国国王这个位置他觉得不能留给他儿子,而是要传给他手下的大臣子之,因为这种事儿在古书上叫禅让,是一种特别高大上的行为,尧舜都干过,他燕王哙也要干。
权力不世袭了,不搞老子英雄儿好汉那一套,选贤任能,美好不?当然很美好!可惜,下面发生的事情一点都不美好,公元前314年,痛失国王宝座的太子平和大将市被反叛,燕国大乱。邻居齐宣王一看燕国内部打成一团,马上打着解救燕国的旗号冲了过去,实际上,就是去抢地抢人抢牲口,一句话,占便宜去了。
燕国的百姓倒了大霉,就因为他们老国王的一个美好愿望,无数燕国男儿像牲口一样死去,无数燕国女孩子像牲口一样继续活着,当然,始作俑者燕王哙,刚当上燕王没几天的子之,太子平还有市被也全都被杀,子之更是被齐军直接剁成了肉泥。也是从这时候起,齐国在燕国人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我们下一节会说到。
本来齐宣王想借此机会就占了燕国,可是剩下那五个国家怎么可能让这样的好事发生?一齐讨伐齐国,齐宣王最后也没办法,灰溜溜地撤军了。后来在赵国赵武灵王的主持下,燕国的公子姬职即位,这就是上面说的年轻有为的燕国君主,后世赫赫有名的燕昭襄王,也叫燕昭王。
那么,燕昭王和苏秦是如何发生关系的?我们下集再聊。
【小助手】 欢迎加入枫落白衣福利群: 为答谢老铁们对节目的支持喜爱,枫落白衣老师想给大家开系列福利小灶,首次主题是:中华帝国制度随便聊,预计一个半小时,约在草长莺飞暮春三月的某个周末,大家先加小助手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入群,了解详情,到时可获赠部分讲课资料,并和枫落白衣及众多听友同群吹水。
讲得生动有趣,太棒啦😍
主播何时更新?
枫落白衣 回复 @接近七0后: 近期每日一更,到主播忙的时候每周三更
第一
游学中华讲的精读中国通史吕思勉版也说的很好,很细,目前讲到430集了战国还没结束,中间结合了很多现代的考古发现,非常棒
喜欢主播的演说风格!
千万次地刷
讲的很好,好听
王老师,什么时候举办个喜马拉雅听友见面会??我是吉林四平的,期待呀!!!
枫落白衣 回复 @上善若水_pal: 小助手回复:以后会有机会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