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东床快婿王羲之,曲水流觞,醉酒挥毫,写出惊世大作《兰亭集序》。
2. 41岁东山再起之谢安,仕途显赫,任用谢玄训练出强悍“北府军”。
3. 淝水之战,东晋奇迹般大败前秦,随后北伐,将南北分界线推至黄河。
4. 为什么说陶渊明和谢安都代表了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的内核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前面说过的永嘉之乱,虽然导致西晋王朝完犊子了,可是受苦受难的除了司马家的那几个皇族,就是普通老百姓了,至于说高官,有钱人和名门望族,这些家伙基本上啥事没有,大部分都南渡长江,来到了江南,然后就是大兴土木,盖别墅,修庄园。这些工程,你要是单纯地以为和今天的农家乐差不多,那你就错了,那时候这类的庄园占地极大,必须有山,有水,有湖泊,有竹林,山水之间,还要有无数的亭台楼阁,极尽奢华。
谢安的曾侄孙,中国古代著名的旅游家谢灵运曾经写过一本《山居赋》,描写的就是他自己家里啥模样,里面有一句是“入极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适”,通俗地翻译一下,就是在他家上个厕所,回来都可能迷路。和魏晋时期的这些土豪比起来,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们有一个黑森森的城堡就满足了,那简直是弱爆了。
不仅仅是物质上,在文化和精神上,他们也追求一种极致的享受,隐居在东山的谢安和他的好友王羲之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
王羲之,字逸少,出身于琅玡王氏,这哥们虽然不喜欢当时很流行的清谈,可是他比其他名士更加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据《晋书》记载,名士郗鉴给自己的女儿找老公,丞相王导听说了,就告诉他,俺们老王家的孩子你看得上不?觉得还行就去我家里随便挑。能和琅玡王氏联姻自然是一件大好事,郗鉴就让管家去王家挑女婿。管家回来之后说,隔壁老王家的年轻人都不错,听说我给小姐挑老公,一个个规规矩矩,只是有一个年轻人,露着肚皮,独自躺在东厢房的一张床上看书。没想到,郗鉴听了之后却说,那正是我的好女婿,赶紧地,抓紧操办婚事吧。
这个没事喜欢显摆自己腹肌的家伙就是王羲之,而这次完美的相亲活动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句成语叫做“东床快婿”。
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一起搞出的最大动静就是公元353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的一次聚会。就在这一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发起了兰亭集会,一共有42位全国官员和文人参加,会议的主旋律是曲水流觞,也就是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的上游,把斟满酒的木质酒杯放在荷叶上,让它顺水飘下来,大家分别坐在小河渠的两岸,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作一首诗,做不出来就喝酒。
70-1曲水流觞 (图片来自网络)
你要是说,这些家伙可真会玩,那还真不是,这个节目其实不是这些富二代的原创,中国早在春秋时期,每年的三月三就有一些豪门贵族开始举办这样的酒会了,只不过这次的兰亭集会更有名而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喝醉了的王羲之当场挥毫,写了一篇《兰亭集序》,也就是这篇他酒醒之后,再也写不出的散文,被后世书法家称为千古行书第一,无法超越。可惜的是,唐朝之后,《兰亭集序》的真迹就消失了,据说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昭陵里去了,这个只能说存疑,等将来技术条件允许,可以挖掘昭陵的时候,倒是可以一验真假。
70-2王羲之 《兰亭集序》局部
言归正传,谢安这种花天酒地,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的日子,从公元357年开始,慢慢变得艰难了。原因是老谢家的情况有了变化。谢安的堂兄镇西将军谢尚和他的亲哥哥豫州刺史谢奕相继病逝,继任者都不是谢家人。三年之后,他的亲弟弟谢万因罪被废为平民,陈郡谢氏一族在东晋朝廷没有了说话的人。也就在这一年,谢安同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以前的那种富二代的日子如果朝里没人的话,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史书上说“安始有仕进志”,也就是他想当官了。
你要是问,他想当官就能当官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九品中正制,还是东晋特有的门阀政治,对于名门望族,只要没人想干死你的家族,当官真的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儿。
就这样,公元360年,已经41岁的谢安走出了他的庄园,回到了东晋的朝堂,因为他一直隐居的地方叫做东山,又因为这哥们后来当官当出了很大的名气,他的这次重新当官就被后人总结为一句成语,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走上官场的第一站,就是给桓温当司马,这个职位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参谋长。据说桓温对他很赏识,曾经看着谢安的身影对左右的人说:“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意思就是这样的人物,我可是很长时间都没见过了。
我们实事求是地说,桓温老头儿看人还是很准的,有一双识才的眼睛,不过悲催的是,人家看他桓温也很准,谢安干了没几天就离开了桓温,为啥离开,史书没说,但想来和王猛一样,都觉得桓温没啥出息。离开桓温之后,谢安从地方官员慢慢地靠着政绩走进了中央,当上了侍中,这个职位我们前面说过,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和顾问。
到了公元369年,桓温北伐前燕失败,一怒之下,他诛杀了陈郡殷氏和颍川庾氏两大家族,血洗整个朝廷,然后把皇帝司马奕废为东海王,把持了东晋朝政。自古以来,一个权臣废掉皇帝的理由一般都是昏庸两个字,可是桓温的理由比较奇葩,是阳痿这两个字,他说司马奕没有性功能,两个儿子都是别人替他生的,这事儿当然是瞎扯淡。司马奕被废之后,估计是不服气,就整天忙着和女人上床,又生了一堆儿子,也算是一种扬眉吐气的自我证明。
公元371年,桓温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一年之后,这个简文帝就生病死了。就在桓温琢磨着如何篡位的时候,谢安联合了太原王氏王坦之家族和琅琊王氏的王彪之家族,通过巧妙地和桓温周旋,没让桓温篡位当上皇帝,还阻止了对方摄政和加九锡的欲望,手段那叫一个高明,不但没有引起和龙亢桓氏家族的正面碰撞,而且在桓温死后,谢安居然还和桓氏家族把酒言欢,把荆州让给桓温的弟弟桓冲,他自己拿到了扬州,在史书上称为“荆杨湘衡,天下遂平”。大佬们没有冲突,小弟们自然没有人头落地,老百姓们也得以继续太太平平的小日子,这是极其高明的政治智慧。
到了公元377年,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把自己的侄子谢玄推到了兖州刺史的位置,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其英明的决定,谢玄不仅仅对自己叔叔谢安言听计从,而且他自己非常有才干,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出一支可以和特种部队相媲美的精兵,名字叫北府军。这支部队在第二年,就以对前秦四战四捷的成绩震惊了天下。当然,谢安和东晋朝廷想不到的是,这支北府军,后来落到了东晋的掘墓人刘裕手里,这是后话了。
二
转眼之间,时间就来到了公元383年,也就是前面说的苻坚率领112万大军南下的这一年。
开始的时候,苻坚那是一个信心满满,对部下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俺们这100多万人,每人扔一根马鞭子,都能让长江断流。这话从数学角度来说,好像是没错,但问题是,你必须让这100多万根马鞭子从同一个地点,同时扔下去,苻坚自然做不到。实际情况是,苻坚赶到寿阳城,和东晋的谢石谢玄隔淝水对峙的时候,他身边的军队也就是15万人左右,其他队伍正在慢慢地赶过来,而对岸的东晋军队也有5万多人,并且都是北府军的精锐。
70-3淝水之战(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据说,在大战前夕,苻坚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晋书》里说,苻坚“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这让他第一次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点轻视东晋了,书上说“抚然有惧色”,苻天王有点儿不自信了,这也给后世留下了“草木皆兵”的成语。
不自信归不自信,仗还是要打的,毕竟自己的兵力是对方的3倍左右,而且屁股后面还有百万大军正在赶来,而东晋除了眼前这几万人,几乎就没有其他防御力量了,苻坚依旧坚信,即便这一仗可能比较艰难,但最终的胜利是属于自己的。
不仅是他,当时的东晋朝廷从孝武帝司马昌明往下,也都认为前秦必胜,东晋必败,大臣们都在给自己准备退路,这里面唯一一个相信东晋会胜利的就是谢安。
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哥们的镇静自若到底是装的,还是真有底气,你要是说人家谢安最后打赢了,那肯定不是装的。我的回答就是那可不一定,为啥?因为从头到尾,表现得云淡风轻的谢安老先生一条计策也没出,一个方略也没交代。他只是告诉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你俩去前方打仗就是了,肯定能赢,谢玄说,叔,咋打能赢啊,谢安说:“另有别旨。”意思是我自有安排。
谢玄回去等了半天也没见到他这个叔叔的安排和指示,就只好让别人再去问问,结果是,谢安直接出城游山玩水去了,一直玩到半夜才回来,还是啥也没说。
叔叔虽然没有指示,可是这仗还是要打,谢玄决定趁着苻坚大军没有完成集结,主动进攻,就给苻坚写了一封信,信里说“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意思就是大哥你能不能稍微退一点点,让我们过河,然后大家堂堂正正地决一胜负。
如果按照兵法上说的,谢玄这等于是自杀,强敌当前,弱小的一方应该凭借大河这样的天险据守,怎么能够主动渡河去攻击对方。苻坚看完信之后,觉得谢石谢玄两人就是作死的节奏,他没有任何理由不答应,因为只要在东晋一半军队渡过河之后,用骑兵一个冲锋,就解决战斗,这就叫半渡而击之。于是,他答应了谢石的请求,下令退却。
接下来,人类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发生了,本来是主动退后一步的前秦军队,也不知怎么地,就变成了转身逃跑,更有东晋的降将朱序在队伍里四处大喊“不好了,苻坚打败了”这样的口号,结果这种逃跑变成了排山倒海般的狂奔,前秦军队一下子失去了控制。
毫发无损渡过淝水的晋军当时全都看傻了,敌人突然狼奔豕突逃窜,莫非是因为自己长得太丑,吓到了对方?谢石谢玄两位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乘着敌人汹涌后退之际,全军毫无困难地渡过淝水,闪电般展开攻击。这一下,前秦军队逃跑的势头更加无法遏制,苻坚弟弟苻融在乱军中掉下战马,被踩踏而死。苻坚随着乱军逃走,几乎被流箭给射死。《晋书》里记载:“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这就又给后世留下了另一个成语“风声鹤唳”。
苻坚以百万之众进攻东晋,即便是最能掐会算的预言师,也料不到这个结果,在没有和对方开战的情况下,前秦大军就一败涂地。
可以说淝水根本就没有战,只是一场单方面的猎杀而已,那么,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部队的思想教育不到位。整个前秦,除了苻坚,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攻打东晋,他临时征召的一百万军队,组成的成分极其复杂,可以说是多民族、多党派、多地区组成的乌合之众,没有任何战前动员,几乎全是混日子的,正因为如此,当朱序喊了一声“苻坚打败了”,这些家伙马上就转身逃命,俺本来就是来旅游的,顺便想着劫个财,玩命的事儿?坚决不干呐。
从东晋这边,我们基本找不到任何他们能胜利的理由。如果一定要找,谢安的装模作样可以算一个,因为他稳定了军心,也稳定了人心。谢大帅哥不仅仅在战前一幅酷酷的,胸有成竹的样子,即便是战后,那也是逼格满满,让人十分地佩服。
据《晋书》上记载,大军胜利的消息传到建康城的时候,谢安正在和人下棋,打开信看了一眼,就轻轻地放在一旁,一句话也不说。和他下棋的人就试探着问,谢老师,您有事咱改天再下?谢安非常非常平淡地说了一句,“小儿辈,遂已破贼”,只不过是打了个胜仗,多大个事,来,咱继续下棋。这简直是酷得一塌糊涂。
不过呢,你要是再往下看,那就露馅了:“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下完了棋,回屋里过门槛的时候,激动得把木屐鞋上的锯齿都踩断了,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连房玄龄都觉得这家伙装得实在是太过分了,淡淡地在《晋书》里加了一句“其矫情镇物如此”,你不装会死啊?
可是我们这里也要说一句,无论谢安高兴到何种程度,那都不过分,因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对于东晋朝廷实在是太重要了。苻坚失败之后,北方大一统遮盖之下的各种民族矛盾马上爆发,中原大地重新恢复到混战状态,各种政权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就在第二年,谢安趁着北方混乱之际,起兵北伐,把南北双方分界线从战前的长江改成了以黄河为界,从此之后,东晋朝廷没有了外患。
我们说东晋的胜利有很大的偶然性,走了狗屎运,但我们也得承认,没有人家谢安上任之后的各种巧妙斡旋和经济政治改革,就没有东晋各大门阀联手抗敌的基础,也就没有东晋国力的增强,更没有强大的北府军。
那样的话,即便在淝水苻坚的队伍乱成一团,你也只能站在旁边干瞪眼,要知道,就算是痛打落水狗,那也是需要实力的,你让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去打一个试试,估计落水狗会狠狠地反咬一口。
三
到了公元385年,东晋陈郡谢氏家族迎来了他们的巅峰时刻,无论是名望还是实力,其他家族都难以望其项背,家族的领头羊谢安在政坛上的地位,就是4个字——位极人臣,和以前的王敦还有桓温差不多,甚至更高。前面我们讲过,那两个家伙到了这地步之后,都对司马家的皇权产生了觊觎之心,就是自己也想过把瘾,弄个皇帝干干,但谢安选择的道路和他们不一样,此人选择了交权。
他主动要求去广陵前线,领导北伐战争,等于是放弃了在中央的权力,这一点自然是被晋孝武帝司马曜大赞特赞,表扬信写了几十封。
不过这些东西对谢安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因为这一年的8月份,他忽然一病不起,强撑着回到建康城,几天之后,8月22日,这位“风流宰相”在家中病逝,享年66岁。东晋王朝给了他无与伦比的哀荣,和当年汉朝的霍光一样规格。换句话说,他活着没当上皇帝,但死的时候是按照皇帝的标准举行的追悼会和葬礼。
千古以来,历史学家经常把谢安和王猛并称,所谓的“关中良将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说的就是这两个人。
不过对比一下,虽然两个人历史地位差不多,在民间的名声也差不多,但谢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出镜的频率要远远高于王猛,从古至今,以他的事迹为典故的诗词是数不胜数。
这里说一件小事,《晋书·谢安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啥意思?谢安这家伙每次爬山游玩,都要带着妓女,至于说带着妓女干啥,书上没说,我也不知道。但就是这么一件不可言说的事情,史书上连一行都不到的描述,后代很多诗人也把它当成了一种重要的,高雅的事情来歌颂,比如大诗人李白说:“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苏轼他弟弟苏辙说:“谢安未厌频携妓。”就连号称“诗圣”的,一本正经的杜甫老先生也曾经写过“杳杳东山携妓去,泠泠青竹待王归”这样的诗句。搞来搞去,到了最后,爬山带妓女这事,也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叫“东山携妓”,简直变成了和曲水流觞一样高雅的活动,以至于后世的一些文人,明明自己爬上山都累得呼哧带喘的,还要带两个妓女,不为别的,就因为人家谢大宰相当年就是这么玩的。
四
就在谢安去世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385年,有一个时年20岁的小伙子,也挥笔写了一首诗,里面有这样的诗句,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意思就是俺这辈子雄心壮志超越四海,一定要展翅高飞,混出个人模狗样来。然后这哥们就开始了四处找官儿做的职场生涯,在官场里整整混了20年,做过县教育局长,秘书,幕僚,参谋等各种各样的底层官吏,到了40岁的时候,终于熬到了彭泽县令这个职位。
其实,相对于此人的出身来说,这个职位已经不错了,毕竟东晋是门阀政治,好一点的官帽子都是被那些世家大族攥到手里的,所以他媳妇儿翟氏那段时间是相当地高兴,甚至满怀憧憬地准备多种点稻子,可是这稻子还没种上呢,就出事了。
在此人上任80天后,上级派人视察工作,他周围的人告诉他,老爷,您必须穿上正式的礼服,皮鞋也要擦亮点儿,尽快去拜见来视察的督邮。这家伙听了之后,默然良久,最后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然后留下了一封名字叫《归去来兮辞》的辞职信,转身回家,种菊花去了。
你肯定猜到了,这个人的名字叫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也就是那个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以及《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作者,凡是读过初中的,都应该知道。
我这里并不是想比较陶渊明和谢安的人生经历,人家谢安40岁之前吃喝玩乐,40岁之后封侯拜相,妥妥的人生赢家,而陶渊明是40岁之前宦海沉浮,40岁之后隐居在一片菊花之中,彻底成了一名屌丝,以世俗的观点看,两人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只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俩家伙还真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千百年下来,两个人都成了中华文明某一种精神符号的一部分,这种精神符号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魏晋风度。说到这里,你可能很疑惑,当年竹林七贤酗酒、裸奔、吸毒、拒绝当官,我说是魏晋风度;后来嵇康死前从容弹奏《广陵散》,我也说是魏晋风度;现在又把谢安和陶渊明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哥俩拽了出来,指着这两家伙的鼻子告诉你,这还是魏晋风度,那这个魏晋风度到底是个啥玩意?
说实话,什么是魏晋风度,我也是很长时间不知道如何总结,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下面这个小故事:说书法家王羲之有一个儿子,叫王徽之,有一晚,天降大雪,这个王徽之半夜睡不着觉,喝着小酒,读着古书,忽然想起一个住在160里之外的朋友戴奎戴安道,那是相当地想念。于是这哥们马上装好行李,连夜坐小船去戴奎家,船走了一夜,第二天中午才来到老戴家门口,就在这时,王徽之却转头就走,原路坐船返回,后来别人问他原因,这哥们一脸理所当然地回答:“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也!”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一个神经病吗?但实际上,王徽之这个说走就走说回就回的旅行所反应的精神世界,恰恰是魏晋风度的内核,那就是强调此时此刻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按照自己的真性情去生活,无视甚至说蔑视社会的礼法。
《射雕英雄传》里的那个黄药师有一句名言,叫“礼法岂为吾辈所设”,就是这个意思,金庸老先生也完全是按照他理解的魏晋风度的模式去刻画黄药师的。从竹林七贤,嵇康,到谢安,再到陶渊明,甚至虚构的黄药师,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本质上,蔑视礼法,率性而动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至于说这个魏晋风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对后来中国士大夫文化、各种山水诗词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不过呢,按照真性情去生活不代表着可以触犯别人的利益,酗酒,裸奔,辞官和携妓都是对礼法的蔑视,既没触犯当时的法律,也没伤害别人,你要是明儿个抢了银行,还高喊自己随心而动,是魏晋风度,那只能送你三个字,二百五。
当然,说话直言无忌,瞎说大实话,或者说喜欢开玩笑,也是按照真性情生活的一种方式,可是呢,一定要注意这样说话的对象,否则,一句话就可能送命。东晋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因为对着自己媳妇儿说了一句酒后的玩笑话,结果把命丢了,此人是谁?我们下集再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说得,我都想过把魏晋风骨的瘾,只要不触犯别人的利益,偷摸着找一帅哥
枫老师 讲的引人入胜,不舍得错过每一处细节
作业他祖宗 回复 @MagicRoy: √
标记大人物出场
虽然两晋南北朝很乱,但是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这不就是朋克精神嘛
快点更新吧 会员又要到期了
妓女太露骨了 歌姬好不好
🩷❤️🧡💛💚🩵💙💜🖤🩶🤍🤎❤️🔥❣️💕💞💓💗💖💝🩷❤️🧡💛💚🩵💙💜🖤🩶🤍🤎❤️🔥❣️💕💞💓💗💖💝
太会玩了
三丫家的丫 回复 @三丫家的丫: 上个月去了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