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57.天下乱糟糟

中国历史真相 | 057.天下乱糟糟

00:00
25:22

本期内容:

1. 为对付盗贼和黄巾余党,汉灵帝权力下放政策有哪些隐患?

2. 宦官外戚争斗,董卓进京,带来了什么后果?

3. 曹操出场,杀吕伯奢一家是不是真的?

4. 孙坚才是打败了吕布,砍死了华雄的那个人吗?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汉灵帝为了对付死灰复燃的黄巾军,想出了一个他自以为的好办法,啥办法呢?四个字,权力下放。也就是对那些暴动频发的州,把刺史改为州牧,然后兵权、行政权和财权都下放给州牧,让他们去对付盗贼和黄巾余党。

               

                                          一

那么,啥是刺史呢?所谓的刺史,是汉武帝搞出来的一种官职。我们前面说过,汉朝用的是秦代的郡县制,也就是行政上分为中央、郡和县三级结构。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让郡守们既好好干活,又听话别造反,就把若干个郡划在一起,称为州,全国一共13个州,名字和大禹划分的九州基本重合,比如我们熟悉的扬州、荆州、益州、青州等等,每一个州就是一个监察区。武帝说了,每年8月份,中央政府派一个小官去监察区巡视,看看州里的郡守老爷们是不是在好好干活,有没有想造反,这个小官就叫刺史。



 

57-1 汉朝13州(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最初的时候,这个刺史手里没有任何地方权力,甚至在地方上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只负责向皇帝打小报告。到了东汉的时候,刺史在地方上有了办公室,老婆孩子也可以接过来一起住了,到年末的时候,本来应该他去京城向皇帝汇报工作,但如果没啥大事,派个下属去中央例行公事一下也就可以了。渐渐地,刺史就成了郡守事实上的顶头上司,必须巴结,不过全国的行政机构依旧是中央,郡和县三级,州依然只是监察区。


现在汉灵帝说了,刺史的名字改成州牧,同时赋予民政和军政权力,这个就不得了了。


州牧这个官名不是什么新发明,自古就有,改个名字也不是大事,但集民政、军政、监察大权于一个地方官员,那就等于是把这个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土皇帝。汉灵帝以为这些家伙手了有了权力,可以忠心耿耿地替他对付黄巾军余党,他自己就可以专心致志地享受生活了。可是实际上,我们只要看看接下来有哪些人担任了这一职务,和这些家伙随后都干了什么,就知道汉灵帝其实是给他们老刘家找好了一群掘墓人。


那么,有哪些你可能知道的名人担任过州牧呢?曹操、刘备、孙权、袁绍、袁术、刘表,陶谦等等,这些人都担任过州牧,他们的想法是啥?八个字就可以概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的,我们的历史即将走入三国时代。


不过在继续讲述之前,我们先要来看两本书。如果说今天我们评选二十四史里最悲催的一本史书,那应该是西晋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为啥?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对三国这段历史说上几句,对于一些人物,比如乱世奸雄曹孟德,忠义无双关二爷,足智多谋诸葛亮等等,更是耳熟能详。但悲催的事情也就在这里,因为普及这段历史的功劳和《三国志》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全都是拜一本小说所赐,也就是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


这本小说的作者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说是罗贯中,也有人说是罗贯中和他的老师施耐庵,也就是《水浒》的作者,两个人合写的,更有人说是无数人的创作,这些我们先不去管他。关键是,这本书一边高调地宣称自己就是一本小说,一边却神奇地让大多数中国人相信了,东汉末年三国这段历史就是它书写的那个样子,甚至于它虚构的“桃园结义”,现在都成了最真实,最热血的事件,动不动就是一句,刘关张哥仨一个头磕在地上如何如何。


这种效应用清朝的学者章学诚的话说就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那么,我们就要问一句,这段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精彩绝伦,波澜壮阔?简短回答就是一个字,是,这段历史相当精彩,但如果想真的了解它,那就要从一位皇帝的归天慢慢开始讲起。

 

                   二


公元189年,人很聪明,但是荒唐了一辈子的汉灵帝刘宏驾崩。他14岁的儿子刘辩即位,史称汉少帝,实权呢,掌握在临朝称制的何太后和太后哥哥大将军何进的手里,东汉最后一次外戚和宦官的争斗随即爆发。


何进在自己下属,虎贲中郎将袁绍的建议之下,准备杀掉所有当权宦官,可是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兄妹两个意见不统一,那咋整?袁绍和何进这两个二货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宣召驻守在河东郡的前将军董卓带兵来洛阳,同时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准备来一手兵谏,也就是用各地起兵来威胁自己的亲妹妹同意杀掉宦官。


河东郡的董卓接到信之后,自然是快马加鞭,一路狂奔往京城进发,仅仅是杀几个残疾人太监,就可以捞一场大功劳,甚至控制整个京城,去哪里找这样的好事?


不过呢,我们就算是杀一只鸡,它也要扑棱两下翅膀,何况是一群曾经也是大老爷们的宦官。在董卓到达京城之前,老宦官张让指挥中常侍段珪等几十名宦官,趁何进入宫的时候,将他斩杀在嘉德殿。


我们这里不得不说一句,何进,真的是有史以来最蠢的大将军之一,他天天手里磨刀子,嘴上喊着杀宦官,居然还敢不带足护卫就出入皇宫,把对手宦官们都当作是聋子、瞎子和傻子,那你只能去死了。


不过这里多问一句,这一幕你熟悉不?肯定熟悉啊,我们前面才说过,20年前,窦武和他闺女窦太后也曾经演出过这一幕,剧本几乎一模一样,在杀宦官这个问题上两位亲人意见不一致,最后导致被宦官反杀。


那我们就要再多想一下,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位也是和宦官穿一条裤子的,经常维护宦官,难道说两位皇太后和两位皇帝都是傻子?当然不是,结论只有一个,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宦官集团其实一直和皇族都是一伙儿的。这一点儿都不奇怪,汉朝宦官本质上就是代表了皇帝或者皇族,与外戚和士大夫豪强世家进行博弈。


关于这个问题,当时的典军校尉曹操也看的很明白,《资治通鉴》上记载了他说的一番话,宦官依附皇帝,权力来自皇帝,怎么可能全都铲除?如果真要治理他们,用一个士兵除掉首恶就可以了,这叫做“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对付几个残疾人,你何进和袁绍还用得上千里迢迢找外援吗?


很可惜,历史上的何进是没听到曹操说这番话的,即使听到,估计也不会采纳这个意见,最后何进只能是落个身首异处。


话说这一次,宦官们没能高兴很久,袁绍的同父异母弟弟,另一位虎贲中郎将袁术,听到大将军何进被杀的消息,管他皇宫不皇宫,直接带着手下的禁卫军打进南宫九龙门,对宦官进行了灭绝性的屠杀。


老宦官张让,也就是汉桓帝的那个情人,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反抗的勇气那是半点也没有,最后只能挟持着汉少帝刘辩和皇族成员从偏门逃出洛阳。而洛阳城里,袁绍袁术兄弟是大开杀戒,史书上说,死“凡二千馀人,或有无须而误死”,也就是杀了2000多人,很多不长胡子的洛阳市民也倒了大霉,被当作宦官杀掉。我觉得那些家伙当时肯定是吓傻了,否则只要迅速把裤子一脱,应该可以避免大头被砍的噩运。


张让挟持汉少帝也没逃出多远,就在黄河边上的小平津渡口,被卢植率领的追兵赶上,张让投河自尽,卢植救驾成功,不过就在他们返回洛阳的半路上,在北邙山附近,他们和一队人马相遇了,正是风尘仆仆赶到的董卓董大将军。


当汉少帝刘辩被董卓的凉州军团簇拥着重新进入洛阳城时,我们并不知道他当时的心情,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想得到,从这一天开始,他们老刘家的大汉王朝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不过此人想到什么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他这个皇帝马上就要下岗了。


9月28这天,仅仅当了4个月皇帝的刘辩被董卓废掉,改立汉灵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协为帝,这也是汉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


对于为啥董卓要改立刘协,有的人说是为了立威,有的人说是他在北邙山和刘协对话时,认为刘协比较贤能。我觉得呢,这些也许对,不过不全面。至少有一点,我认为董卓应该是考虑过的,那就是刘辩的妈何女士这时候还活着,而且还是太后,但刘协的亲娘早就去世了。大汉王朝祖制,皇帝幼小,由太后临朝称制,也就是从法理上讲,太后是最大的boss。那如果找一个没有妈的孩子当皇帝,最大的领导基本上就可以是他董卓了。


不过有一句话叫“想得美”,在天下太平无事,中央政府大权在握的时候,董卓的这一招可能是妙棋,但当时的东汉,我们前面说过了,汉灵帝下放了兵权财权给地方的州牧、刺史还有太守,也就是说,全国的很多官员事实上变成了有权有势的军阀,那么董卓这个废立之举就像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的,变成了一步臭棋,他给那些野心勃勃的家伙制造了一个极佳的起兵借口。

 

                          三        

        

公元189年12月,各地纷纷开始起兵,打出的旗号就是汉少帝无辜被废,大家齐心合力,干死祸国殃民的大奸臣董卓。 


董卓这家伙的反应绝对是铁血军人二楞子的作风,第一件事就是一杯毒酒,结果了少帝刘辩。你们不是要让这孩子重新当皇帝吗?人都死人还当啥皇帝?


一不做二不休,之后他下令把首都从洛阳迁回长安。一声吆喝之后,400公里洛阳到长安的古道上出现了几百万人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人马相互挤压踩踏,加上饥饿和瘟疫,沿途堆满了尸体,但董卓这家伙是不管这些的,离开洛阳之前,他一把大火,把这座周公姬旦当年辛辛苦苦建造的,已经繁华了1400多年的城市付之一炬。


实际上,董卓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担心,反董联军看似来势汹汹,其实个个心怀鬼胎。董卓撤出洛阳向西撤退,几乎无人理会,每天只是聚在一起喝酒吹牛,真正第一个向董卓发起冲锋的,反而是当时没啥名气的,刚刚被袁绍提拔起来的奋武将军曹操。


曹操,字孟德,安徽亳州人,按照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他爹曹嵩本来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叔,只是从小被一个叫曹腾的宦官收养,这才姓了曹。曹操小时候博览群书,文武兼修,同时也放荡不羁,结交游侠,和袁绍的关系很不错,《世说新语》上记录了他和袁绍两人一起去偷新娘的纨绔勾当,不过这事儿其他史书上没有。


那时候汝南郡有一个叫许劭的人,和他堂兄许靖喜欢品评当时的人物,因为在每月的初一发表,所以叫“月旦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无论褒贬,只要上榜,都是一种荣耀。曹操听说了,就专门带了很多礼品找到许劭,说您看看给我也说两句行不行。


许劭开始不想说,后来被逼无奈,就说你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是《后汉书》上的记载。“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英雄就是草木里面的精华,野兽里的老大,绝对好词儿。可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说NO,NO,许老爷子当时说的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两者有啥区别呢?很多学者研究来研究去,论文都写了上千篇,其实让我来说,没啥太大区别,明眼人都看出天下即将大乱,什么清平、治世根本不可能的,乱世降临之下,英雄和奸雄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但都意味着你不是泛泛之辈,所以,史书上说,操大悦而去,那是相当滴满意。


长大后的曹操在平定黄巾起义中立了功,后来又几经波折,当上了典军校尉。好日子没过上几天,董卓就进了洛阳,本来董卓是想拉拢曹操的,封他为骁骑校尉,可是曹操觉得董卓这家伙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就一溜烟地逃出洛阳,跑回了老家陈留郡。


 

57-2 陈建斌饰演的曹操


在《三国演义》里,还给曹操加了一段故事,说他带着一把叫做七星宝刀的武器,走进了董卓的卧室,准备从背后一刀下去,剁了董大将军的脑袋,可是曹操刚拔出刀来,就被董卓从镜子里看见了,当即转过身来就问,老曹你要干啥?曹操急中生智,说给您找来一把好刀,今天特意拿给大人。小说里说董卓当时还真就信了,说你忠心大大的好。而曹操自然是一身冷汗地回到家里,二话不说,收拾收拾,打包好金银细软,逃出了洛阳。


这个故事很精彩,但并不真实,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魏书》,都没有曹操刺杀董卓的记载,而是全都说就因为曹操看不上董卓,这才离开洛阳的,《魏书》上的原话是“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也就是两个人可能连面都没见过。


不过我们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刺杀董卓这段也不是彻底的瞎编,这个刺客确实有,他的名字叫伍孚,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校尉,而且也很被董卓赏识,有一次,此人和董卓聊天之后,董卓亲自送他出门,他突然拔出藏在怀里的一把利刃,朝着董将军的大肚子就刺了过去,哪知道董大胖子虽然不瘦,但身手灵活,躲开之后,反而擒下了伍孚,最后当然是毫无意外地伍孚被砍了脑袋,罗贯中就是把这个故事改编了一下,放在了曹操的身上。


书归正传,在曹操离开洛阳回家的路上,还留下了一个故事,说这哥们曾经躲在朋友吕伯奢的家里,可是吕伯奢不在,他的儿子们招待曹操。曹操听见有食器和磨刀的声音,以为吕伯奢儿子要抓捕自己献给官府,干脆将吕伯奢五个儿子和吕家两名宾客全部杀死。事后曹操才发现,人家可能是杀鸡宰羊地招待自己,自己冤枉好人了,误杀。于是仰天长叹,悲伤地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被写在了《三国演义》里。


这里我就要说一句,《三国志》里是没有这一段的,你也许要问,这不是很正常嘛,《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多了去了,你为什么在这里单独把这个故事拿出来讲?这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段故事虽然《三国志》里没有,但它在《三国志注》里是有的。


那么,啥叫《三国志注》?这也是一本书,是南朝刘宋历史学家裴松之给《三国志》写的注,也称《裴注》。原因呢,就是《三国志》实在是太简略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看得不爽,不过瘾,就让这位裴大才子找找资料,弥补一下。


那么,三国志为什么简略,记载不足?因为陈寿在写这本书时,遇到资料上互相矛盾的地方,采用的对策比较简单粗暴,大多数时候就四个字“略去不写”。


比如说这一段曹操杀人,《魏书》上说是吕伯奢的儿子们要抢劫曹操,可是《魏晋世语》和《异同杂语》上都说是曹操误会了,而且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只记录在《异同杂语》里,估计陈寿同学当时就有点儿蒙圈,没办法确定到底是咋回事,索性就不写了。


可是既然《魏书》和《魏晋世语》这两本写作态度很端正的史书都记载了,那说明这段历史极大的可能性是真的,只是细节不同而已。罗贯中同学写的是小说,这么精彩的历史一幕岂能放过,况且,他的立场就是尊刘贬曹,那这段是必须放到《三国演义》里。


我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两件事:


第一,一些历史桥段,你不能因为《三国志》里没有写,就指责《三国演义》里是瞎编的,那还真不一定,陈寿同学的严谨往往就给我们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正史里没有,小说里看起来是瞎编的玩意,也有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


第二件事就是讲咱们中国历史真的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的,有学问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留下的历史资料也实在是太多了。唐朝历史学家刘知几说过一句话,“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意思就是写历史的人每次想记录一件事,都要查找无数资料,思索再思索,往往一本书写成,人已经老迈不堪。

    

                     四


言归正传,跑回家里的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乡勇,然后举起了讨伐董卓的大旗。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全国形成了一个讨伐董卓联盟,比较牛的联军人物有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乌程侯孙坚,兖州刺史刘岱,济北国相鲍信等12路诸侯。不过由于孙坚主动依附袁术,有些史书上就说是11路诸侯,但无论如何《三国演义》里“18路诸侯讨董卓”的说法都是夸大了。

 

57-3 讨伐董卓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曹操当时因为没有地盘,并不算一路诸侯,他被封为奋武将军,属于陈留太守张邈军下。

至于说联军的统帅,这个倒是没有异议,大家一致推举袁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老袁家有一个相当牛掰的绰号,叫做“四世三公”。也就是从他高祖那一代算起,一直到袁绍袁术的爹,四代人里,每一代都有担任过三公这样职位的人物,你换算成今天的职务,那就是老袁家四代人里,出了五个正国级的国家领导人,那确实是很牛掰。


当时联军里的高级将领很多都是人家袁绍他爹或者他爷爷提拔起来的,所以说,袁绍袁术哥俩的初始条件相当的不错,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因为初始条件太好了,导致这哥俩自高自大,后来很早就退出了争霸舞台。


不管是11,还是12路诸侯,讨董联军当时都可谓声势浩大,可是就像前面我说的,并没有什么用,大家都抱着死和尚不死老道的心态,按兵不动。只有我们的曹操同学这时候依旧是那个白衣飘飘的热血青年,率先发动了攻击,他一路追赶,遇上了董卓部将徐荣,打了一整天,最后的结果是,兵力严重不足的曹操大腿被射了一箭,在手下曹洪的死命保护之下才撤离了战场。


你如果问,“三英战吕布”呢?“温酒斩华雄”呢?这个就不好意思了,这两个故事都是《三国演义》里面演绎出来的。刘备、关羽和张飞这所谓的三英此刻正在中郎将公孙瓒的队伍里,而公孙瓒的河北幽州兵团这时候正和少数民族乌桓打仗,并没有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关二爷自然也不可能潇洒地温酒斩华雄。


不过七分实三分虚的三国演义也不会随意地瞎编乱造,在这次讨董战役里确实有一个人打败了吕布,砍死了华雄,此人就是东吴政权创立者孙策和孙权的老爹,孙坚。


孙坚这个人和曹操同岁,吴郡富春县人,也就是今天杭州市富阳区的。此人自幼好武,在平定黄巾起义时,就因为勇猛而出名,被封为乌程侯,长沙太守,这次跟着袁术一起来打董卓。


其实这哥们的第一仗和曹操一样,都是大败而归,甚至要和手下换戴帽子,才逃脱了董卓军队的追赶,可以说是狼狈至极,但到了公元191年2月,也就是联军成立的一年之后,他带兵卷土重来,利用董卓部将吕布和胡轸的不合,大破两人,并且斩杀了都督华雄。随后,又多次打败为董卓殿后的吕布,攻进了洛阳,据《后汉书》记载,孙坚在这里找到了传国玉玺,但后来在袁术的威胁之下,他也只能交出了玉玺。


虽然如同先锋队一样的孙坚同学打进了洛阳,但联军其他人员依旧按兵不动,做壁上观,没有任何人支援孙坚。不仅不去支援,还要背后动刀子,盟主袁绍趁着孙坚远离自己的地盘,夺取了袁术所任命的孙坚豫州刺史的官位,派了周昂为豫州刺史,准备把他的地盘收编。孙坚听说之后流着眼泪说,“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谁能和我一起拯救这个国家啊。


这个国家是不是有人救我们不知道,但如果孙坚不回去救自己的地盘,他马上就无家可归了,所以,孙坚随后从洛阳收兵,去打周昂。在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的帮助之下,孙坚打败了周昂,可是公孙越却被袁绍的队伍给打死了,这就直接导致了袁绍和公孙瓒爆发冲突,在河北开始死磕。


同时,又因为孙坚是袁术的人,又导致了袁绍和袁术这哥俩彻底撕破脸皮,开始对立。孙坚在随后帮助袁术进攻荆州刘表的战斗中,被滚木击中脑袋而死,他的部下拥立他的长子孙策撤出战场,向东进攻江东各地,自此割据一方。


讨董联盟的老大和老二,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都翻脸不认人,彼此打得你死我活,到了这个地步,所谓的联盟是一点儿意义也没有了,大家一哄而散,变成了各找各妈的节奏。


咱们的曹操同学暂时站在袁绍的队伍里,但从此之后,那个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热血青年曹孟德也就消失了,这家伙开始向军阀转变。这也不怪他,大汉朝廷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已经变成了董卓朝廷,各地诸侯间这种公开的厮杀已经没人能够约束,甚至连任何名义都不要。经常是“瞅啥瞅,再瞅削死你”,对方回一句“瞅你咋地?!”然后两人就开战。就这样,东汉末年,弱肉强食的诸侯割据战彻底拉开了大幕。


那么,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董卓的结局如何?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生活永远都不晚

    听了您的讲解感觉中国历史真的好厉害,有没有入门级史书推荐呀

    枫落白衣 回复 @生活永远都不晚: 这个史话就是入门级的了,如果你指的是24史,还是从史记开始比较好,写得有趣,不枯燥

  • 钟祥_yG

    太幽默了,露出小头就能保住大头,这个点子高。

  • 一代剑魔

    莫非,生子当如孙仲谋,其中一个原因,是孙坚和曹操同岁,按照岁数才有这句话?当然,首先还是非常赞赏孙权

  • 听友328466474

    有没有书呀

    三丫家的丫 回复 @听友328466474: 书已经出版了,当当京东上都有卖

  • Lynda37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

  • 听友223570272

    一听就挺假,现场就曹操一个活人,谁传出来的

  • 听友123172002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 听友284721274

    第一名

  • 听友284721274

    打卡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