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津瑜。欢迎大家继续收听罗马史。
在上一讲的最后,我们谈到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以马其顿国王被俘告终。在地中海的战争给罗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67年,罗马公民被免除了用来支付军资的财产税。
这些军事胜利也给将领带来巨大的荣耀,当时击败马其顿的罗马统帅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Aemilius Paullus),他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获得了马其顿尼库斯(也就是马其顿征服者)的称号。
罗马史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串这样的“-努斯”“-库斯”,比如亚细亚提库斯(亚细亚征服者)、努米底库斯(努米底亚征服者)等等。这些称号和凯旋式一样,都是光宗耀祖的荣誉。
荣誉和财富刺激着罗马上层追逐对外战争和军功,但是能够获得这些荣誉的基本限于领兵的执政官,而执政官每年就两个,竞争十分激烈。
如何在竞争中能够获得先机?这就不得不提到罗马大家族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位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他的姐姐嫁给了斯奇皮奥·阿非利加努斯。
保卢斯还有一个儿子,过继斯奇皮奥·阿非利加努斯的一个儿子,所以保卢斯和斯奇皮奥·阿非利加努斯至少有两重关系,既是他的小舅子,也是他的养孙的生父。这种加强版的关系是罗马显赫家族之间资源聚集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而这位被过继到斯奇皮奥家族的孩子,有这样显赫的背景,将来他自己也会成为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他后来因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摧毁了迦太基,所以也获得了阿非利加努斯(Africanus)这个荣名,成了斯奇皮奥家族中又一个“阿非利加征服者”。
为了和他的祖父区别开,我们一般把他称为小斯奇皮奥。而我们在上一讲中提到的希腊人波利比乌斯曾陪伴小斯奇皮奥出征迦太基,给我们留下了目击者的叙述。
那么希腊人波利比乌斯是怎么和罗马精英小斯奇皮奥拉上关系的呢?这还要回到小斯奇皮奥的生父保卢斯对马其顿的征服。正是在这场战争之后,罗马命令阿凯亚同盟交出1千名人质解往罗马,其中就包括波利比乌。
我们在上一讲中提到他撰写的《历史》。这阿凯亚同盟不是罗马的盟友吗?它又是怎么了呢?前面20几年,趁着罗马人忙着打仗,他们大大扩充了自己的规模,甚至把斯巴达还有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都纳入了成员范围,引起罗马的猜忌,也埋下了后来阿凯亚同盟被灭的伏笔。
波利比乌斯就这么作为人质来到罗马。波利比乌斯有政治生活的经验,更是一位文人,格外得到保卢斯和小斯奇皮奥的青睐,这是一个双向的关系,波利比乌斯也成了个精神罗马人,仰慕罗马,并且在希腊与罗马之间斡旋。
罗马在希腊化世界进行军事和外交活动的时候,迦太基还继续存在着。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迦太基的海军遭受重创,罗马和迦太基在海上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1年之后,迦太基的海军几乎不复存在,对外作战受到罗马管制。富有银矿的西班牙原来是汉尼拔的前期筹备基地(这位汉尼拔就是多次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当中击败罗马人的迦太基统帅),现在也成了罗马的行省,也就是他们的海外领土。
罗马给迦太基巨额赔款定下的期限是50年。那么迦太基人满足了所有的条件,50年到了,罗马人是不是就会放过迦太基呢?事实证明,并没有。
那么罗马为什么不放过迦太基,最终还是要把它夷为平地呢?其实罗马内部也不是没有路线斗争和派别纷争。在关于是否要毁灭迦太基这件事上,罗马元老院的态度就并不一致,曾经发生激烈的争辩。那么争论的焦点在哪里?又是什么人在支持不同的立场呢?
有一派认为迦太基一定要保留,理由是对迦太基的忌惮可以遏制罗马人,让罗马人不能过度傲慢骄横,所以这是把迦太基作为罗马自控的一种机制,让外在的敌人或者说是假想敌,来达到让罗马保持清醒的效果。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奇皮奥·纳西卡,这可不是没有头脸的人物,曾经两次担任执政官,当时他还是罗马的最高祭司也是首席元老(也就是元老院中最尊贵的那位,是有资格第一个发言的人)。
他身后还有强大的关系网。他出身罗马非常显赫的科尔奈利乌斯氏族,这个氏族出过无数的执政官。他的岳父,也是他的堂叔,不是别人,正是击败了汉尼拔的罗马统帅斯奇皮奥·阿非利加努斯。
这位斯奇皮奥·纳西卡,公元前151年,通过一个元老院决议,下令捣毁罗马的第一个石材建造的剧院,也就是有座位,并且是永久性的剧院,因为他认为罗马人不能像希腊人那样闲散,看戏也得站着看。
但可能他更大的担忧是剧院潜在的政治危险,因为在希腊世界,剧院常常是进行政治煽动的场所。后来罗马一直要到公元前55年才终于有了第一个正式的剧院。
所以说,不支持毁灭迦太基的这一派的领袖人物还是很强劲的。
然而,毁灭迦太基的立场最终还是占了上风。这一派最激进的人物叫做加图,是位“新人”。什么叫做“新人”呢?“新人”是他家族中第一个当上执政官的人,也就是说并非世家出身,但能在罗马政治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人。
据统计,从公元前249年到公元前50年,35%的执政官,他们的家族之前三代都没出过执政官。也就是说“新人”虽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当然通常也有些过人之处。
这位加图,我们一般称为老加图,用来和他的曾孙小加图(也是个有名的人物)区别开。老加图是个狠人,打仗拼命,性格人设走的是刚正不阿、廉洁节俭、道德卫士路线。
罗马政坛上的 “新人”,大多都不是走标新立异路线的,反而常常比传统显贵显得更加保守,把自己打造成维护祖宗留下来的制度的人。
在我们现在看起来,这位老加图有不少表里不一的地方。比如,他很熟悉希腊文化,但又公开抗拒希腊文化对罗马社会的影响,于是亲自动手用拉丁文写了一部罗马史;
他在担任监察官的时候(监察官每五年选一次,是地位很高的长官,可以修订元老院名单),因为有位元老在家门口亲吻妻子,老加图就觉得他道德败坏了,居然因为这个把这位元老除名了。然而老加图自己和女奴同居,甚至他儿子都看不下去。
他抨击奢靡,倡导勤俭持家,非常精于算计,专门写了《农业志》,但其中关于农业技术的,只是一小部分。之所以写农书,这也是有原因的,土地是最大的财富,也是罗马最推崇的财富本源。
他更多地是在教地主们(或者叫做庄园主们)怎么不浪费农庄上的人力,比如下雨天的时候,不能下地干农活就得安排奴隶做手工活;没有利用价值的奴隶包括年老的奴隶要早些卖掉。两百年后,为他作传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批评他没有人道关怀,觉得这是他的一个道德污点。
老加图的关系网也十分可观。他的儿子娶了马其顿征服者保卢斯的大女儿,小斯奇皮奥是老加图媳妇的亲生哥哥,小斯奇皮奥和老加图的关系不错。这个比较有意思,为什么呢?
因为老加图和老斯奇皮奥是死对头,老加图曾经指控老斯奇皮奥接受叙利亚王国国王的贿赂,导致舆论对斯奇皮奥极其不利,乃至斯奇皮奥失意之下,离开罗马,退隐田庄。
这位厉害的老加图他认为迦太基虽然战败,但实力恢复起来很快,是个实实在在的威胁。只有一劳永逸地摧毁迦太基,罗马才能获得处理内部事务的自由。所以无论元老院讨论什么事,相不相关,他都会加上一句:我认为迦太基一定要被摧毁。
罗马人去攻打迦太基只需要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很容易找到。迦太基的邻邦努米底亚是罗马的盟友,努米底亚的国王多次骚扰迦太基(这其中多半有罗马的煽动),一旦迦太基有反应,这借口就成了。
公元前149年,罗马出兵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战争开始。这是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罗马背靠的是大半个地中海的资源。迦太基人坚守了三年,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屠城、被洗劫一空的命运,大火焚烧十七日,所有战俘被卖为奴。
布匿战争(图片来源:百度)
迦太基末日的惨烈,连当时罗马的统帅小斯奇皮奥看到火光中的迦太基,也潸然泪下,想起了陷落的特洛伊,还有以前那些强大的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等等的覆灭。
感叹世事无常,就随口吟诵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六卷中的两行诗,大意是:有一天,神圣的特洛伊,它的国王,国王的人民都会被摧毁。
有听众可能会问,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些细节?这多亏了随军的波利比乌斯。有没有加工的成分,或许有,但非常符合小斯奇皮奥希腊爱好者的形象。
在这里我们还要顺便辟个谣。大家可能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就是罗马人在被征服的迦太基的土地上撒盐。但实际上,罗马时代现存的资料中没有任何明确撒盐证据,甚至连盐这个字都没提到。波利比乌斯作为目击者,完全没有提到这个桥段。
那么这个传言是怎么流传开的呢?中世纪城市被摧毁的惯常书写桥段是犁地、撒盐,也许是受圣经中一些撒盐故事的影响,然后又反过来被安到了迦太基身上。
三人成虎,撒盐这种传言,19世纪进了百科全书,到了20世纪的时候居然进了权威罗马史著作,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系列的文章专门来系统地破解这个传言。
罗马摧毁迦太基的同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46年,罗马还洗劫了地中海的另一座名城,希腊的科林斯。
起因是阿凯亚同盟内部纠纷升级,罗马发去通牒,却遭到无视。这就引来了罗马的军队,而罗马的统帅穆米乌斯或许是想和小斯奇皮奥一争高下,劫掠了科林斯,抢走了大量的艺术品和财富,乃至罗马充斥了来自希腊的雕像和绘画。
这一年,没有人再能质疑罗马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位。
波利比乌斯相信罗马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就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归根结底是因为制度上的优越性。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认为罗马政体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这三个分别对应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它们相互合作、相互制衡,达到最优管理。
这个怎么理解呢?我们下面就来稍微梳理一下。
假如只看执政官,那么罗马政体似乎是君主制。执政官召集会议、提出议案,并且是战场上的统帅。
假如只看元老院的权力,那又类似贵族制(更准确的译法可能是精英制)。元老院那个时候规模大约300人左右,谁有资格进入元老院呢?是曾经担任过公职的人,是有过行政经验的罗马公民的集合体。
罗马共和时代的常规公职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财务官、营造官、法政官和执政官,这些都是一年一任的,一般需要按次序担任,但是例外也不少,越到上面竞争越激烈。低级官职由部落大会产生,高级官职由森都里亚大会选举产生,所以公职都是人民选举产生的。
假如只看人民,那似乎就是民主制。在罗马人的理解中,人民指的是什么呢?拉丁文中人民是populus,英文中的people“人们”这个词就来源元罗马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总体。罗马国家也SPQR,这个是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的缩写,指的就是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那么在波利比乌斯的观察中,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三方是怎么合作与制衡呢?波利比乌斯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执政官在战场上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但是他们需要掌管财政的元老院提供财物、后勤支持。打了胜仗的将领是否能获得庆祝凯旋式的权利,这个也得元老院批准。
执政官也不可能无视人民,因为休战和条约得经过人民(森都里亚大会)的批准或者否决。执政官离任前,还要向人民述职。
元老院也不能无视人民,因为元老院不是立法机构,有立法权的是人民的会议,包括森都里亚大会、部落大会和平民会议。代表平民的保民官还拥有否决权,可以阻止元老院实施决议,甚至不让元老院开会。
然而人民也不可能无视元老院,因为基础建设,还有河流、港口、花园、矿山、公地,这些都得元老院来监管。公共工程是由元老院包出去的,承租合同的期限、权责等等,都是元老院的职责范围。做生意的人还得仰仗元老院。
波利比乌斯对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之间的制约赞不绝口,哪一个机构都不会膨胀到失去平衡。他们联合起来就能应付任何危机;在和平时期,也能自我纠正滋生出来的自满和懒惰。
果真如此吗?罗马的纠错机制是否如波利比乌斯所说的如此强大?我们下一讲会接着讨论。
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刘老师讲的真好!
刘津瑜_Jinyu 回复 @羽妈7: 谢谢!
波利比乌斯,是在马其顿战争后被押解到罗马的希腊人,亲离了第三次布匿战争,他的记述有一定的真实性。主张毁灭迦太基的执政官老加图得势,公元前149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开打,迦太基遭到毁灭,屠城、焚烧、战俘卖身为奴。小斯奇皮奥为什么看到大火熊熊的迦太基潸然泪下,我琢磨着,是他想到了罗马也会有这样一天。呵呵,鳄鱼的眼泪。此时的罗马真可谓不可一世,还洗劫了希腊名城柯林斯。罗马的执政官、元老院、人民会议三方制衡,被波利比乌斯说得完美无敌,但是,如果这真是完美无敌,罗马怎么会从共和制走向了帝国制呢?且听老师下集分解。
刘津瑜_Jinyu 回复 @毛毛牛bj: 非常精准的总结,谢谢!
确实,希腊化世界太能闹腾了,
听到这里脑子里全是《神奇动物在哪里》格林德沃的煤气灶大会
伽太基必须被毁灭。
庞培剧场公元前55年。
老加图,新人,类似美国的共和党保守势力。美国以后的凯撒估价也会从保守党里脱颖而出。懂王的MAGA只是前奏。
老西庇阿,大西庇阿 ,小西庇阿
laoax 回复 @laoax: 谢谢老师,您的讲授系统而有深度,真的很受教,就是在人名、地名上经常要停顿下来反应一下,非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