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12丨刘津瑜:格拉古改革:重塑罗马的尝试与路线斗争

罗马史12丨刘津瑜:格拉古改革:重塑罗马的尝试与路线斗争

00:00
23:54


 

喜马拉雅的听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津瑜,欢迎大家继续收听罗马史。

 

上一讲我们谈到公元前146年,罗马在地中海世界大秀肌肉,这一年,罗马摧毁了北非强国迦太基,洗劫了希腊名城科林斯。

 

在迦太基的土地上,罗马创建了阿非利加行省,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突尼斯和利比亚西部。和西西里行省一样,阿非利加也会成为罗马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乡马其顿这个时候也正式成为了罗马马其顿行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完全失去独立地位,成了罗马领土,原来那里的税收是交给国王们的,但现在要流向罗马。

 

罗马对待行省如何?行省的老百姓体感是比以前更好了还是更糟了?这些是重要的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几讲中还会讨论。

 

但我们现在要强调的一点是,罗马的影响范围不止是自己的领土范围,不限于能够收税的范围。罗马在地中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网络,这个网络中除了行省之外,还包括一系列盟友、被保护国,还有傀儡政权。

 

他们常常在罗马的官方文献或者史料中美其名曰称为罗马人民的朋友,但实际上他们和罗马之间的关系极不平等,这些所谓的盟友和被保护国只保留着名义上的独立。对于这一点,这些国家也都心知肚明,有的甚至选择把自己的国家主动奉献给罗马,来避免流血战争、烧杀洗劫。

 

公元前133年,帕加马王国的国王阿塔鲁斯三世在遗嘱中就把整个王国还有自己的财产赠给了罗马,以期罗马放过帕加马。这不是一桩小事,或者一个小插曲,它一方面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先例;另一方面它还卷入了罗马城的一场血腥事件。

 

这一年,有一位叫做提笔略·格拉古的保民官被活活打死,他的几百名追随者也遭到杀戮,尸体被扔进台伯河。我们可能还记得保民官的人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保民官的人身保护在这一年被无情打破。

 

这桩暴力事件开启了罗马历史上内乱的先河,罗马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暴力升级、内战频仍的时代:在武力面前,波利比乌斯所仰慕的权力制衡会不断受到挑战,直到最终完全打破。

 

那么罗马究竟发生了什么?提笔略·格拉古是何许人?帕加马国王的馈赠和罗马内乱,这两件事之间是怎么关联上的呢?我们下面就来谈一谈。

帕加马(图片来源:百度)


这个帕加马王国,我们以前也提到过几次,它的位置在小亚细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是个不大的希腊化王国,但却是一个存在感很强的王国。

 

大家可能知道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是整个地中海最大的图书馆,帕加马图书馆的历史比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要晚100年,但藏书量仅次于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所以说这个帕加马王国在把自己打造成文化重镇这个事业上不但有野心而且不遗余力。

 

当然也只有一个富裕的国家才能做到这一点,那个地区农业发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今天我们在柏林的帕加马博物馆还能看到当年这个王国精美的建筑和艺术品。

 

当然这个所属权,就和帕特农神庙在大英博物馆的浮雕一样,是有争议的,希腊要求大英归还帕特农浮雕,土耳其也在争取从德国收回当年帕加马的艺术品。

 

大家可能听说过有个有名的“垂死的高卢人”的雕像,一个蛮族人,受伤流血,但还是顽强不屈,是个值得尊敬的敌人形象。原作就来自帕加马,是公元前2世纪为了纪念当时的国王阿塔鲁斯一世对高卢人的胜利而创作的。


垂死的高卢人(图片来源:百度)

 

所以说帕加马绝不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国家,它在政治判断上也一直都比较敏锐,不然也很难在希腊化世界那么复杂的环境中风生水起。在罗马和马其顿王国叙利亚王国交战的时候,帕加马一直是罗马的盟友。

 

罗马有一种庇护机制,城市或者国家可以在罗马人中认个恩主,这对罗马上层来说是个荣誉,他们反过来可以为自己门下的城市或者国家斡旋。外邦使者来到罗马的时候,恩主就是他们的联络人和东主。

 

这种关系有可能延续一代以上,尤其是恩主和被庇护国家的关系比较好的情况下。公元前133年,帕加马使者来到罗马的时候,有可能就住在提笔略·格拉古家里,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是帕加马的恩主。

 

这位提笔略·格拉古的家世非常不一般。他的父亲曾两任执政官,并且担任过监察官。他的母亲是老斯奇皮奥·阿非利加努斯的女儿。在史书上,她的名字仅仅是科尔奈利娅,意思是科尔奈利乌斯氏族的女性,因为斯奇皮奥是科尔奈利乌斯氏族中的一个家族。

这里顺便提一下,罗马女性名字的构成和男性很不一样,女性的名字实际上就是氏族名的阴性形式。出身于同一个氏族中的所有女性,她们的名字,都是一样的。老斯奇皮奥有两个女儿,她们都是科尔奈利娅。婚后,女子的名字也不用更改。

 

所以我们研究罗马史的时候,区分来自于同一个氏族的女性,是常常遇到的难题。有的时候,我们会用出生顺序来进行区别,比如,大科尔奈利娅、小科尔奈利娅,但是这也不能完全解决人物混淆的情况。

 

提笔略的妈妈科尔奈利娅在罗马史书当中,是一个罗马女性美德的典范。她被塑造成一位忠贞的妻子,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人,哪怕是外邦的国王来求亲都不答应。更重要的是,她被塑造成一位英雄母亲,她的一生据说生了12个子女,虽然只有三个孩子活到成年。

 

罗马社会和其他许多古代社会一样,新生儿死亡率非常高,整体的预期寿命也很低,只有25岁左右。科尔奈利娅三个活下来的孩子除了提笔略之外,还有他的弟弟盖尤斯·格拉古和一个姐姐。

 

罗马显贵家族中的女性,她们有着重要的联姻功能。格拉古兄弟的姐姐嫁给了他们的堂兄弟小斯奇皮奥·阿非利加努斯。但是家族之间的联姻并不意味着他们都能站在同样的政治立场上,提笔略·格拉古的亲戚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的姑姑嫁给了斯奇皮奥·纳西卡,我们在上一讲中讲到,他是反对摧毁迦太基的领袖人物,这位纳西卡的儿子也是斯奇皮奥·纳西卡,他和提笔略是表兄弟,但是也正是这位纳西卡,最后会是杀死提笔略的元凶。而小斯奇皮奥,他虽然是提笔略的姐夫和堂兄, 但也不是他的盟友。

 

那么,提笔略的出身如此显赫,又怎么会落得一个被打死的结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的表兄弟和堂兄弟也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提笔略关于土地改革的方案。那么这个改革的内容如何?他为什么要推动改革?这个改革对谁有利对谁不利?

 

公元前133年,30岁的提比略担任保民官。以这个身份,他拟定了一个法案,核心内容是限制个人拥有公地的面积,上限定在500(大约1500亩)犹格。子嗣每人可以占有250犹格的公地,但这可能只适用于两个儿子。多出来的公地分成小块分给无地公民。测量土地和重新分配的任务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

 

注意这个土地政策的适用范围只是公地,而不是私有土地。那么什么是公地呢?指的是罗马在征服意大利的过程中,有一个惯例是剥夺被征服者的部分土地,一般是三分之一,收为罗马的国有土地。也就是说,这些土地是属于国家而不是个人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就是提笔略的改革其实范围是有限的,只涉及国家法理上能控制的土地,而不是用公权力从根本上来重新分配土地。

那么为什么要处理公地问题呢?以前通常沿用的解释是这样的。罗马的对外战争对意大利的小农业主、农民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因为罗马的普通士兵就来源于这些小农。罗马密集的军事行动意味着很多小农被征入伍,被迫离开土地。

而大地主却不但获得财富还源源不断地获得奴隶,他们并且通过强取豪夺占用了大量的公地,他们使用奴隶耕作,而因为奴隶不需要服兵役,大地产的耕种收成不受战争的影响。破产的小农也没办法养家,这更加剧了人口和兵源问题

但是2004年,美国一位罗马史家罗森斯坦写了一本书《战时罗马:共和中期的田庄、家庭及死亡》,他做了一个人口学的分析,结论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士兵服役严重扰乱了农耕秩序。

根据罗森斯坦的计算,公元前2世纪,至少34%—40%的士兵在役时死亡,但是他认为死亡率虽然高,却没有造成人口数量减少。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未婚的年轻男子,而年纪略长的士兵多在相对安全的岗位上。

罗马军团的布阵,是年轻的和经验比较少的士兵排在前排,后面依次是年纪更大更有经验的士兵。所以罗森斯坦认为征兵对家庭结构和人口再生产的冲击并不如古代史料中所说的那么强烈。

他认为农村劳力的减少起初是因为农业人口大量涌入罗马,然而这却带来农村出生率的陡升,这从人口学上来说是一种弥补性的反应,他提供的数据是人口增长从每年0.9%上升到1.5%,这反而造成了人口过度膨胀,罗马家庭存在富余的劳力。

在他看来,这才是土地紧张,家庭资源减少的主因,而格拉古改革所针对的就是这一现象。

无论是因为奴隶增多排挤小农还是因为小农人口增多造成土地紧张,总之从表象来看,就是贫民失地。

提笔略曾经用动情的语言来表述穷人的窘困:在意大利,野兽尚且有他们自己的栖息之所和逃避之处;但是为了国家冒着生命危险征战的人们,却只能享用空气和阳光,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屋或者落脚之地,只能带着妻子和孩子到处流浪。

提笔略是位出色的演说家,但仅仅是言辞并不能打动所有人,他的法案遭到了阻碍。当法案提交到部落大会,要进行投票表决的时候,来参加会议的有许多支持法案的人,但是他的保民官同僚,马尔库斯·奥克塔维乌斯,受了富人之托,他自己拥有不少公地,一再行使否决权。

 

我们还记得保民官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就是否决权,只要有一个保民官说“我不同意”,就能阻止法案通过。提比略也很倔,他尝试了各种软硬兼施的方法,却无法说服马尔库斯·奥克塔维乌斯。

 

这个时候,提笔略走了一步险棋,他请部落大会做一个表决,投票决定奥克塔维乌斯是否能继续担任保民官。提笔略的理由是,保民官应当代表人民的利益,违反了人民利益的保民官没有资格再继续担任保民官。

 

部落大会于是正式投票,罢黜了奥克塔维乌斯,并且通过了土地法。为什么说是一步险棋呢?因为提笔略的这种行事方式,尤其是动用民众的力量来支持自己,让元老院中的许多人十分警觉。

 

其实公地改革,对公地兼并中的既得利益者来说,自然有冲击,但总的来说,对大地主阶层并没有致命性的打击。限制土地面积的法令两百年前就有,至于把无地公民安置在公地之上,10多年前小斯奇皮奥一派就曾经试过水。

 

无论他们出于何种动机,他们的政治对手们担心一旦这中提议获得通过,那些获得土地的公民必对提议的人心存感激,会提升他的政治声望和人气。

 

小斯奇皮奥的死对头当中,包括一位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普尔凯尔,他来自古老的克劳狄乌斯氏族,后来位居首席元老。有意思的是,这位克劳狄乌斯成了提笔略的岳父,是支持提笔略改革方案的核心力量。

 

可以说,克劳狄乌斯的立场是因人而异而非因提案内容而异。而正是克劳狄乌斯和提笔略还有提笔略的弟弟盖尤斯·格拉古,组成了重新分配公地的三人委员会。

 

所以说所谓公地改革一开始就带有政治斗争的性质,和派系之争纠缠在一起。但又绝不仅仅是派系斗争。重新分配公地没那么容易,牵涉极广,自带一些复杂性

 

第一个困难在于如何区分公地和私有土地?因为长期的买卖,有些界限已经很模糊了,而且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土地被定性成公地。

 

第二个困难或者阻力在于意大利盟友的反。因为这些公地遍布意大利,有不少被本地人购买。现在让他们把已经纳入囊中的土地退出来,当然不愿意。据阿庇安说(阿庇安是公元2世纪的作家,曾经写过《罗马史》,其中有专门关于罗马内战的部分),有很多人连购买凭证都找不齐,或许是故意的,或许是真的。

 

还有一个困难在于经费不足,元老院不愿为重新分配公地提供资金支持。

 

就在这个当儿,帕加马王国的使臣来到罗马,带来了阿塔鲁斯国王的遗嘱。我们前面提到过帕加马王国非常富裕,国王的财富也相当巨大。

 

那么提笔略就提议把国王的财产分给分到土地的穷人,作为启动资金。至于原来属于帕加马王国的城市,提笔略认为这件事要交给人民来讨论,而不是让元老院来决定。

 

这被元老院看做是挑衅性的行为,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元老院对提笔略的反应如此激烈的原因。提笔略代表的,是一种架空元老院、绕过元老院来做事的方式,就算他有像克劳狄乌斯那样的支持者,也不可能不激怒元老院。于是谣言开始传播。

 

有个元老,是提笔略的邻居,声称他知道帕加马的使者向提笔略奉献了王冠和紫袍。在罗马,对政治人物来说,最毁灭性的谣言或者抹黑是什么呢?那就是某人有当国王的野心。

 

我们在第三讲曾经提到过,在王政结束之后,王rex这个词就成了罗马人非常避讳的一个称号。但是现在,在某些元老眼中,王的幽灵又回来了。

 

那么提笔略和元老院之间又是如何走到棍棒相向那一步的呢?元老院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削弱了还是加强了呢?对于罗马国家来说,还存在着纠错的机制吗?我们下一讲接着讨论。

 

谢谢您的收听,期待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毛毛牛bj

    公元前133年,保民官提比略提出公地的分配方案,本意是平衡贫富。但是这一改革方案,一,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这些人都是富人。二,用部落大会罢黜了否决提案的那个保民官,这个保民官是富人的托儿,必然引起富人的仇视。三,元老院怀疑提比略在收买人心。元老院有管理权和财政权,不给钱,方案无法实施。三,提比略提议把帕加马国王的财产分给穷人,由人民会议来讨论决定,而不是由元老院决定,这就彻底得罪了元老院。随之谣言四起,说提比略有称王的野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阴谋同元老院如影随行。想起凯撒之死……历史的相似总让人惊叹。波利比乌斯仰慕的权力制衡,是不是会走向反面呢?且听老师下回分解。

  • 长安喵_9j

    罗森斯坦的推断逻辑是很成问题的,他必须先证明年轻人极少或者完全不用参加劳动,才能证明年轻人死的多对小农影响不大。

    刘津瑜_Jinyu 回复 @长安喵_9j: 谢谢!您说的是正确的。他的推论主要是依据罗马的婚姻模式,因为罗马男子成婚的年龄比较晚,甚至晚到30岁(女子结婚相对比较早),所以他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再生产方面。不过我同意您的这个角度。

  • 11111111_6a

    谢谢。

  • JO_JO_36

    韩国日本等一大票名义上的国家,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樱花美男 回复 @JO_JO_36: 见解独到

  • 乾坤一夫

    喜欢刘老师的课,讲解一字一板,清晰明了;声音磁性十足,悦耳动听。

  • 听友195378008

  • 游戏不聊天

    老师讲解的很深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