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 不二法门
“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龙树就是依“究竟中观”而建立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见;“究竟中观”的要害就是“无生”——“一切法无生”;
2、 佛陀让我们凡夫理解“一切法无生”的善巧就是“缘起”;
龙树《中论颂》皈敬颂·第二颂(鸠摩罗什译本):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北京大学叶少勇教授译为:
佛说“如是之”缘起,戏论息灭而妙善,
是诸说者中最胜,于彼我致恭敬礼。
Pratītyasamutpāda:缘起
《皈敬颂》的两个要点:“无生”与“缘起”;缘生性空,缘起无生无自性的存在,其实就是根本不存在;说“缘起”就是为了说“无生”;
龙树在《中论颂》第二十一品的第十一颂(鸠摩罗什译本):
若谓以眼见,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
痴妄:moha,傻瓜。“究竟中观”就是以彻底地泯灭二边而达到真正的远离二边
的中观见。佛陀运用了一个巨大善巧——缘起,进而告诉我们“缘起”就是“无生”;
3、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就是以“根本就不存在”为其基本特征的,这就是“空性”;
空性就是中道;
龙树《中论颂》第二十四品的第十八颂(鸠摩罗什译本):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北京大学叶少勇教授译为
我们主张彼缘起,“本身”即是此空性,
此即假托而施设,此者亦即是中道。
Pratītyasamutpāda:缘起
Sūnyatā:空性。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
4、为什么要施设“究竟中观”这段法义?安立“究竟中观”是为了见实相,见诸法的真实性。大乘佛法横向的教理体系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破增益”;后一部分,佛陀告诉我们佛陀证悟的真实是什么——“补损减”;
权便中观——破增益;究竟中观——补损减
佛陀在二时教法里是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的;
《金刚经》第十七段: 鸠摩罗什译本: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玄奘法师译本: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 义净法师译本: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 在佛陀二时教法里,佛陀证悟的真实肯定不是凡夫的言语可诠表的,不是凡夫的思辨可触及的;
龙树《中论颂》第十八品的第七颂(鸠摩罗什译本):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能说,不能想。二时教法不能直陈,遮诠——不是什么——隐密相——指向真实
三时教法直陈真实,显了相。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共同点:无论是“直陈真实”,还是“指向真实”,都承认一个前提——必须完全的认同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根本不存在。究竟中观安立的必要性(作用):第一,通过彻底地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这才是彻底地解构凡夫境界,这是指向真实的前提;第二,正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这种“不二”模式(遮诠模式),在“究竟中观”里佛陀为我们凡夫指向真实。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佛陀二时教法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也叫做“不二法门”。而“不二”又分两个层次,就是“权便中观”和“究竟中观”,而龙树就是以“究竟中观”而建立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见。而我们上次也讨论了,这个“究竟中观”的要害就是“无生”,一切法无生。
那下边我们就要讨论,那佛陀是怎样让我们凡夫能够理解“一切法无生”的?佛陀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善巧来教化我们凡夫,让我们知道“无生”的?那么这个善巧,就是“缘起”。
上一节课我们引述了龙树《中论》一开章的《皈敬颂》的前两句。我们看这个《皈敬颂》的后两句,鸠摩罗什翻译成“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北京大学叶少勇教授,他的翻译是“佛说‘如是之’缘起,戏论息灭而妙善,是诸说者中最胜,于彼我恭敬敬礼。”
在这个《皈敬颂》前边两句,我们上次课引了,就是“八不”:一上来就说“不生亦不灭”,为什么?那么这两句讲的很清楚,是因为佛说了什么?缘起,鸠摩罗什译做“能说是因缘”。其实“因缘”这个词,叶少勇教授翻做“缘起”,对照梵文,就是“缘起”这个词,“Pratītyasamutpāda”,没有问题,就是“缘起”。也就是因为佛说了“缘起”,那么一切凡夫的戏论,都熄灭了。
而说这位缘起者——也就是指佛陀,那是一切说法当中排第一——最胜,因此龙树说:我恭恭敬敬地顶礼他。这就是龙树《中论》的一开章的《皈敬颂》,其实就是两个要点:第一,无生;第二,佛陀是怎么让我们了知无生的呢?因为佛陀说了“缘起”。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边的讨论,我曾经概括为八个字,叫做“缘生性空,缘起无生”。佛陀安立了一个缘生法的概念,说如果凡夫境界上还有什么是存在的话,那它只可能是缘生。但是缘生的法,是性空,是独立存在性没有,是无自性,可就出现了悖论:“存在”就是“有自性”,那么“无自性”也就是“不存在”。
所以“缘生性空”,这个缘起的道理,其实佛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所谓“存在”,是“无自性”的,这个无自性的存在,其实就是根本不存在,因此它的落脚处就是“缘起无生”。佛陀在大乘佛法里为什么要说“缘起”?其实就是为了说“无生”,因为只有讲了“无生”,才能安立“究竟中观”。只要你认同佛陀的缘起法,那么你最终就得接受“一切法无生”这个结论。
那么有很多人说,哎呀,我学习大乘佛法,觉得很多道理说得都特别好,比如说缘起法,说得特别好,但是我就是最后接受不了“无生”,为什么?因为我们凡夫境界,这桌椅板凳,这山河大地,这不都是我亲眼所见吗?
我这不是看得清清楚楚吗?你为什么非要说它从来就没产生呢?无生,接受不了。所以我们眼睛见到了这样一个凡夫的世界,就成为我们不愿意接受“无生”的最重要的理由。
那看龙树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龙树在《中论》第二十一品的第十一颂,龙树说——鸠摩罗什译的,“若谓以眼见,而有生灭者,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就是一个人你认为我现在眼睛看见了,有种种的生灭,而我就认为,这个生灭是存在的,那么龙树说“则为是痴妄”。
鸠摩罗什译的很雅,“痴妄”。其实这个词对应的梵文就是“moha”,这个词就是“傻瓜、傻子”的意思。那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经常有人说,哎呀,你这个讲佛法、讲缘起,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好像理论上无懈可击,说到最后让人听着,那是“无生”,可是你再说“无生”,我这不是亲眼见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吗?
是不是这个问题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个问题。而龙树的回答说,哎,这就对了嘛,这不就证明了你是一个傻子嘛!所以,我们以眼见这个世界有生灭,而我们就认为有一个生灭世界的存在,这恰恰说明我们是无明所障的凡夫,我们是傻子,我们颠倒梦想。
所以大家要理解了,“究竟中观”就是以彻底地泯灭二边而达到真正的远离二边的中观见,那就是佛陀运用了一个巨大善巧——缘起,进而告诉我们“缘起”就是“无生”,那么“无生”就是: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压根儿就根本没产生过,因此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以根本就不存在为它的基本特征,这就叫“空性”。因此,什么是中道?空性就是中道!
下边看《中论颂》第二十四品的第十八颂,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颂子,鸠摩罗什翻译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在这个偈子里,龙树回答了什么是中道。
叶少勇教授的翻译是“我们主张彼缘起,‘本身’即是此空性,此即假托而施设,此者亦即是中道。”这里边鸠摩罗什说“众因缘生法”,那么对照梵文,叶少勇教授翻译成“主张彼缘起”,那对照梵文就是“Pratītyasamutpāda”,没错,就是“缘起”这个词。说我们主张缘起,那么这就是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鸠摩罗什说是空,其实对照着梵文就是“sūnyatā”,就是“空性”。
所以叶少勇教授翻译成“本身即是此空性”,就是空性,缘起就是空性。“此即假托而施设”,那说“空性”,这也不过就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个假施设的名言安立,所以大家注意,我们在总结二时教法的修行口诀的时候,“四有四无”,第三句“只有能诠名言,没有所诠实义”,“空性”这个词,也只是能诠,没有所诠的义,不要把“空性”当为一个真实的存在。
所以我们的口诀的第四句,“只有离言空性,没有丝毫法生”,这个“只有离言空性”,是打上引号的,这是一个方便说法。这第四句为的强调的是没有丝毫的法生,强调的是“无生”。那龙树在这儿说,什么是中道?说“缘起”,它是“空性”,而这个“空性”,也不过是一个假名安立,这个“空性”还得空,这就是中道,这就是龙树解读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中观见解。好的,“究竟中观”的法义,我们暂时先讨论到这里。
那下边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要施设“究竟中观”这段法义?我学那个“权便中观”,学在“二谛”上讲中观、讲“不二”,我能理解,既不常也不断,多好啊,就是既不压左线跑、也不压右线跑,偏了左就往右打打轮,偏了右就往右打打轮,哎,走在中间,多形象啊,这个中道,我愿意理解,我愿意接受。
你非要推出一个“究竟中观”,泯灭二边,这个是实在太不好理解了。说那我只学“权便中观”,我不学那个“究竟中观”,可以不可以?各位,我要回答,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安立“究竟中观”这重法义,是为了见实相,见诸法的真实性。
大家都应该很清楚,在我们这个课上我反复强调,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横向的教理体系,我们把它分为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第一部分,佛陀干什么?就是佛陀他老人家掰开了、揉碎了,想尽了一切的办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安立了不同的名言系统,要干一件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凡夫你自以的真实的世界,其实根本不真实,甚至根本不是不真实的问题,是它根本就不存在! 这也就是我们要反复强调的,这就是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我们把它起名叫“破增益”,这是教理的前一部分。
那后一部分,就是佛陀给那些个通过前一部分的教理学习,已经从心底里彻底认同了佛陀关于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认同了佛陀这段教理的思想见解的人,佛陀给他们讲第二件事,就是佛陀证悟的真实是什么,我们安立了个名言就叫做“补损减”。
大家注意,我们的课讲到这儿,这个二时教法的体系,完整的体系就清晰了。权便中观,也就是以“二谛”的模式来构建的这段教理体系,是佛陀二时教法的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一部分,它的目的就在于解构,就是“破增益”。
那为什么还要安立“究竟中观”呢?其实“究竟中观”,就是佛陀二时教法的这个横向教理体系的第二部分,就是基于“空性”,进而引导着凡夫去见真实,就是指向佛陀证悟的真实、实相,这就是“究竟中观”这段教理的法义,也就是“补损减”。所以大家理解了,“权便中观”是“破增益”,“究竟中观”是“补损减”,这两部分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佛陀的二时教法体系。
那么这里边就出现了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就是佛陀在二时教法里边,他承认不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那么,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还是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念到了《金刚经》的第十七段经文,我们刚刚念过的那句经文,鸠摩罗什译做“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玄奘翻译这句话是“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义净法师翻译“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所以你从《金刚经》的这一段话上,可以非常地清楚,什么是如来?
如来就是诸法的真实性。所以二时教法是承认佛陀所证悟的真实,可以假名安立这个真实的存在,这是第一点。第二,那么在佛陀二时教法里,他认为佛陀的证悟的这种真实,那肯定不是凡夫的言语可诠表的,不是我们凡夫的思辨可触及的。龙树在《中论》的第十八品的第七颂当中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这是鸠摩罗什的翻译。
所以从这句话你可以理解,龙树承认有佛陀证悟的真实,叫“实相”,“实相”这个词,是佛陀二时教法里,对佛陀证悟的真实的用的最多的名言。但从《中论》的这句话上来讲,龙树又想告诉我们,这个“实相”是“心行言语断”,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也就是佛陀证悟的这个“实相”,对于我们凡夫来讲,我们不能说、不能想,不是我们的言语可能诠表的,不是我们凡夫思辨可以触及的,所以这个“实相”不能直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但是呢,又不能完全不说,不说怎么引导着众生见真实?因此在二时教法里边,它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方式,“遮盖”的“遮”。什么叫遮诠?就是它“不是什么”的方式,用这样一种隐秘的方法,佛教叫“隐秘相”,而说诸法的真实性。
在这一点上,就有区别于三时教法。三时教法认为,这个真实性确实是不能说,但是虽然不能说,我们必须得说,因为要度化众生,而且还得直说,所以叫“直陈真实”,所以叫“显了相”说法。
当然,二时教法因为这个真实不能直说,不像三时这样地直陈真实,它只能用一种遮诠的方式,隐秘相说法,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指向真实”,这是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的区别。当然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你是“直陈真实”,还是“指向真实”,都有一个前提,这是二时教法跟三时教法都承认的。
这个前提是什么?就是你必须完全的认同,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根本就不存在。你只有认同了这一条之后,才能“直陈真实”,或者“指向真实”。
所以大家就理解了,这个“究竟中观”安立的必要性,它的作用:第一,就是通过彻底地泯灭凡夫的二边见,泯灭了、彻底泯灭了二边见,这才是彻底地解构凡夫境界。相比“权便中观”,那“权便中观”是基于“二谛”说法,“二谛”的“世俗谛”。
什么是“世俗谛”?就是佛陀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随顺众生,向我们凡夫有所妥协,有所迁就而建立的道理,这是我们前边一再强调的。因此只要有“世俗谛”在,那么这种解构就肯定不彻底,那么凡夫见解构的不彻底,就不能讲实相,而安立“究竟中观”的作用,就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而最终彻底地解构凡夫见解,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迁就了,一丁丁点儿都不再向凡夫妥协了,是彻底的解构,这是指向真实的前提。
那么“究竟中观”安立的作用第二,正是以泯灭凡夫的二边见,这种“不二”模式,这也就是遮诠模式,那么在“究竟中观”里边,佛陀为我们凡夫指向真实。
好的,前面这几讲的教理的学习跟讨论,大家要给予极大的关注,这是佛陀二时教法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法门的精髓。当然,我们在这个喜马拉雅 FM 这个课上,也只能表达到这个程度了,因为这是个普及课。
如果你想把这个“究竟中观”,能够更系统的、更全面的把它学习好,那么我建议大家去阅读北京大学叶少勇教授的一部著作,就是《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京东淘宝当当
于老师,想加入群一起讨论学习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193210558: 群已解散
老师,关于“空”的法义,我想再请您解答一下,我怕我理解错了。听了您的课,佛陀说空,是为了解构我们凡夫世界的存在,一切法无生,凡夫世界的存在其实是不存在的,“空”就是不存在——请问于老师,我这种理解正确吗?主要我现在有些疑惑,我听了两个学佛多年的人说,佛学里的空既不是没有也不是有,而是超越没有和有的因缘和合(这么讲时也引用了龙树《中论》);还有一个人讲空不是不存在,而是说没有本质、没有实体,世间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本质都是无常,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你的认知带给你的,都不是真的。——于老师,我的脑子有点疑惑混乱,并不是质疑您讲的,只是怕我愚笨,理解上出现偏差,请您再为我开示一下,麻烦您了,谢谢!
于晓非_ 回复 @一月映山河: 请把喜马拉雅“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学习一下,这个问题就会解决。
敬请关注 净名精舍 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Zj4_fwlA8Mhju8ZxJBptYg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顶礼于老师🙏🙏🙏请问《楞伽经》什么时候开始讲?吉祥的日子快到了吗🙏
于晓非_ 回复 @明月盈盈: “《楞伽经》导读”课程已经上线了!
您推荐的那本叶少勇先生的著作,通俗易懂吗?适合我们这些初学者吗?
于晓非_ 回复 @一月映山河: 学术著作
几十年学了无数知识,做了无数探萦索,依然糊涂非常励害,20多年前鼓足勇气买了一套有关佛学的书,看r#10多年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因看不明白,不敢深信.…见于老师讲佛哩理心底基喜,没有丝毫迟疑,盼了多年的机缘终于来了..:
可配合看看《叶少勇:“万法皆空”——佛教哲学中“空观”的起源与沿革》这篇文章,里面讲到从小乘的“人空法有”,到龙树的“人法皆空”,再到瑜伽行派的“言说法空、离言法不空”,最后由清辨引入二谛学说,发展成基于世俗谛和胜义谛上的“缘起(有)、(自)性空”。 百度搜索一下。
想要深入学习《金刚经导读》,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扫码入群学习。
于晓非_ 回复 @美羊羊_od: 再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