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大暑养生穴位及食补疗法

第24讲:大暑养生穴位及食补疗法

00:00
06:07

大暑时节,人体元气不足,若是经常喋喋不休地大声叫喊,必然要消耗肺气,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百病丛生。中府穴是肺经的募穴,就是肺气血直接输注的地方,所以可以用中府穴来调节肺所主的“气”,如咳嗽、气喘、胸满痛、气胀、呼吸急促等肺部病。经常按揉中府穴是很有好处的。如剧烈运动后气喘,可马上按揉中府穴,只要找对穴位,一般 2 分钟左右,气喘就能得到缓解。


中府穴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 1 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中府穴510分钟,长期坚持。

拔罐方法:用拔罐器将气罐吸附在中府穴上,留罐5~10分钟,隔天1次。

刮痧方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中府穴3~5分钟,隔天1次。

按摩方法:合并食指、中指,用两指指腹揉按中府穴100次,每天坚持。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暑气很盛,心气比较容易亏耗。很多人在夏天自制“解暑茶”,无非是乌梅、陈皮、菊花、冰糖之类。其实,有一味中药是必须放的,就是麦冬。因为麦冬不仅能补阴,而且还能入心经,而夏天正是中医所说最容易引起心火的季节。在炎热的夏季,往食物中加入适量的麦冬,能起到润肺清心的作用。



麦冬:性微寒;味甘、苦;归经肺经、心经、胃经;无毒;取6 12 克,煎汤内服。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用于治肺燥干咳、吐血、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虚寒泄泻、湿浊中阻、风寒或寒痰咳喘者禁用。


推荐麦冬茶:麦冬适合搭配玉米须、桑叶、绿茶饮用。可取58粒置于杯中,用少许开水冲泡饮用。


 有句俗话:“大暑小暑,热死老鼠。”三伏天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针对这种现象,有些人采用的方法是熬。然而熬只会损害自己的脾胃,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大暑时期胃口变差的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医认为,大暑期间的厌食症状,多与脾胃受寒有关。有一款生姜大枣粥,驱寒功效很好,是很好的健脾养胃食疗方,对夏季厌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治疗方法:姜 15 克,大枣 5 枚,粳米 100 克。做法:将姜洗净去皮、切成姜丝,大枣洗净去核,粳米淘洗干净。粳米放入锅内,加入清水 1000 毫升烧开,放入姜丝、大枣,小火熬煮成粥。每日 2 次,早晚温热服食即可。


 妙方巧治本季常见病中暑。中暑是发生于夏季或高温作业时的一种急性病症,属于中医学“暑厥”“暑风”“闭证”的范畴。长时间受到烈日曝晒或气温过高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临床表现轻者可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见突然昏迷、肢厥、面色苍白、呼吸不匀、血压降低、高热等症状。本病患者以老年人、身体虚弱者及长期卧床的病人与产妇为多见。


 治疗方法,青竹叶方:青竹叶 1 把,鲜藿香叶 30 克,茶叶 10 克,青蒿 15 克。先将竹叶、藿香、青蒿三味加水煎汤,取汁冲泡茶叶,代茶饮用。


 饮食原则:防中暑,冬病夏治。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因此大暑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阶段。高温和潮湿是大暑时节的主要气候特点,注意防暑降温刻不容缓。对于大暑期间出汗多的现象,我们要重视补水,平时多喝开水就好,必要时应该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推荐以下三种食材:

1. 姜。中医认为姜味辛,性温,有开脾健胃、止呕解毒等功效;而姜皮味辛,性凉,具有行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之说。


 2. 莴笋。中医认为莴笋味甘、苦,性凉,入肠、胃二经,具有利五脏、通经脉、清胃热、清热利尿的功效。可用于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等症。


 3. 猕猴桃。西方医学认为,莴笋含钾量较高,有利于促进排尿,减少对心房的压力,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极为有益。猕猴桃也称猕猴梨、藤梨、羊桃、奇异果等,可入药,同时因其维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被誉为『维C之王』。中医认为,猕猴桃味甘、酸,性寒,入脾、胃二经,可用于烦热、消渴、黄疸、痔疮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