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何为“真正的生活”?

文学|何为“真正的生活”?

00:00
16:38

何为“真正的生活”?

——解读格非长篇小说《月落荒寺》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林培源  朗读/朱向青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学出现了大量书写城市生活的作品,其中又有不少作品以描写现代人精神生活而著称。今天为大家解读的《月落荒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只有十二三万字,篇幅并不长,但小说结构精巧,语言优美,叙事流畅,是一部有着哲学思辨色彩的长篇小说。


       《月落荒寺》这个名字,乍听上去带有些神秘和荒凉,带有强烈的画面感。阅读后会发现,这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和悬疑结构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格非先生。格非1964年出生于江苏丹徒,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以《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之后,他并没有停下创作的笔,而是再接再厉,又写了《隐身衣》《望春风》,《月落荒寺》是他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隐身衣》的姐妹篇。为什么说这两部作品是姐妹篇呢,原因就在于,这两部小说虽然相隔七年出版,但它们所讲述的故事是有内在联系的,《隐身衣》中出现的神秘人物,一个毁容女子,在《月落荒寺》中重新出现,并成为故事的主角。


       可以说,这两部作品构成了有趣的对话,就像我们常见的电影中的前传和正传,据说格非先生还在潜心构思,打算再写一部,构成新的“三部曲”。


       在上世纪80年代,他与《活着》的作者余华、《红高粱》的作者莫言等人,一同被称为先锋派,但大多数当代读者对他的熟悉,却是从新世纪以来他创作的《江南三部曲》开始的,三部曲由《人面桃花》《山河如梦》《春尽江南》,如果说《江南三部曲》是书写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史诗,那么《月落荒寺》则更像是一曲小调,它保持了格非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先锋笔调,同时又展现了对当代生活和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



       那么,这部小说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它向读者传递了怎样的思考呢?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故事。我们知道,好的小说,总是讲述一个好的故事,而好的故事,一定蕴藏着深意。


       《月落荒寺》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呢?


       小说的主人公名是个名叫林宜生的中年人,他原籍苏州,年轻时候在南京求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北上,成为北京一所理工科大学的哲学教授,虽然他讲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但他并没有任何成就感,直到进入新世纪,在商业浪潮和“传统文化热”的推动下,林宜生才咸鱼翻身,利用自身的学科和知识优势,到全国各地讲课,挣得盆满钵满。


      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林宜生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展开的。


       林宜生是社会转型期校的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他既获得了学院体系的好处,又充分利用商业社会的规则,四处讲学、演讲,收获了丰富的物质回报,然而,当他在物质层面得到巨大满足后,却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频繁的出差使宜生付出了代价,他的妻子白薇出轨,与一名加拿大人远走异国,留给林宜生一段无法修补的生活,更让林宜生棘手的是,儿子伯远不服管教,宜生苦口婆心地说教,也拿儿子没办法。可以说,林宜生就是这样一个遭遇了中年危机的男人,其中代际的冲突,也是小说描写的一个侧面。


       在和妻子白薇离婚后,林宜生遇见了楚云。小说的核心情节,就是林宜生和楚云的相遇与分别。小说开头为我们呈现了一副美好的日常生活的镜像,林宜生和楚云到茶社喝茶,在四月的晴天里,他们赏花、品茗,探讨生活的真谛,林宜生当时患了忧郁症,吃了药之后,他迷迷糊糊趴在茶桌上睡着了,等他醒来,楚云已经悄然消失。


        楚云离开后,林宜生开始了对楚云身世的追寻。在这个故事中,楚云是个孤儿,被人收养后和哥哥相依为命,哥哥长大成年,变成了黑社会头目,而楚云在留学归来后,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


       与此同时,这部小说还写到了林宜生身边的不同阶层朋友,比如商人、艺术家等,可以说,围绕林宜生的家庭和婚姻生活,《月落荒寺》也展开了对外部社会的深刻描写,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商人等群体,也构成了我们城市生活的一个面向。


       其次,《月落荒寺》以感人至深的笔调,讲述了楚云坎坷崎岖的命运,读来叫人深思,也叫人感叹不已。这部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古典美,读来耐人寻味。但小说的叙述并不因循守旧,而是充满了悬念,甚至带有一丝侦探小说的味道,一旦翻开,很容易被它所吸引。


       再者,《月落荒寺》还写到了大量的古典音乐知识,书名《月落荒寺》的来历,就和古典作曲家德彪西的一组乐曲有关。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林宜生参加了在正觉寺的一场音乐会,当音乐会进入高潮的时候,主人公对人世的感慨,对往事的追忆浮上心头。当林宜生和楚云再次相遇,已经是七年以后了,此时的楚云嫁了个老实木讷的丈夫,而林宜生也有了妻子。


       其实,从2012年的《隐身衣》到最新的《月落荒寺》,格非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为了凸显这个问题,小说花费了大量笔墨,书写了主人公林宜生和楚云截然不同的人生。林宜生被动地接受生活,他利用自身在大学体制的优势,追名逐利,逐渐迷失了自我,而楚云,则对世界的危险和复杂保持了警惕,他们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而其实,这也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小说家所思考的的问题。


       小说里有一个情节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主人公林宜生有个儿子,有一天,在接儿子放学回家的时候,林宜生遇到了儿子同学的父亲,这位父亲是个科学家,得知林宜生是哲学教授后,这位科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文学作品中总会出现那么多悲剧故事,作家为什么总是描摹生活的负面内容?


       面对科学家的疑惑,林宜生引用了法国知识分子、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45年的一次演讲,并告诉科学家说:“生活从来都有两种。一种是自动化的、被话语或幻觉所改造的、安全的生活,另一种则是‘真正的生活’,而文学所要面对的正是后者。”


       对这段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对楚云来说,生活是危险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对林宜生和他的朋友们而言,不管你是一个知识分子、政坛人物、商业精英还是艺术家,其实都要面对现代性这台巨大的机器。《月落荒寺》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在追求一种“自动化的、被话语或幻觉所改造的、安全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意味着财富、荣誉和权力,但实际上,这些人不过是将自己逼进了一座“深渊大饭店”。


       “深渊大饭店”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意象,它是由“深渊”和“大饭店”构成的,这个意象象征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一方面富丽堂皇,一方面又充满了诱惑和危险。用它来形容《月落荒寺》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再恰当不过。


       和林宜生相对比,楚云代表了生活的另一个面向。在《月落荒寺》中,她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她的形象也因此最为动人。


       在关于《月落荒寺》的自述中,格非说:“我希望重新让小说回到神秘的过程,重新来看待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其实包含非常多的层面,这样才能在今天这样一个新闻媒体包括自媒体占主导的话语空间里,重新寻找(到)小说写作的动力。”


       其实,不管是科学话语对社会的入侵,还是像格非说的,我们的社会中“新闻媒体/自媒体”占据了主导空间。


       实际上,作为一个小说家,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对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考。


       对格非来说,他在进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的是,以科学、理性、资本、消费主义等为代表的现代性,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是不是也让我们的生活陷入到一种盲目和迷失当中呢?


       现代性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警惕的,就是避免掉入现代生活营造的假象,现代生活容易简化人性和生活的复杂,从而遮蔽了我们对世界真正的认知。


       所以某种程度上,文学作品的存在正是为了抵抗这样一种遮蔽。


       这也是《月落荒寺》值得每个深陷生活的困顿的读者阅读的原因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