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过故人庄》:田园生活中的诗意

第七讲 |《过故人庄》:田园生活中的诗意

00:00
13:20

课本内外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郦师点拨 

历史上对于这首诗的评价,都是说它“平淡中有深味”,让我们领略到优美的农村风光和田园气息,给人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比如清代的大诗人沈德潜就称赞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闻一多先生则评价这首诗是“淡到看不见诗”。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景象是那么的朴素平凡,而讨论的话题是那么的日常简单,可是读过了之后,我们的的确确又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独属于诗歌之美。


那么这首诗歌的诗意诗味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有哪些意向。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四十个字,却像是一幕微型短剧,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看似平淡,却又充满情谊。从故事的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和结束,可以说每一联正好是故事发展的一个阶段。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诗人受故人之邀,这里的故人、田家、鸡黍几个核心词语,一下子在我们眼前就展示出了一个田园世界,也调动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今天有的同学是在乡村学校读书的,对这样的场景可能更有感觉。很多同学则是在城市里的学校学习读书,但也应该会有去农家乐度假的经历,所以多少对田间生活会有一些了解。


这里“具鸡黍”的“具”这个字的意思是准备、置办。而“鸡黍”分别是指鸡和黄米饭,就是特别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当然要读懂这一句,这里头需要对“黍”这个字有所了解,黍其实是指黄米,它最初的字形很像成熟后散开了穗儿的黍的形象。所以黍又称稷或者叫糜,在古代被认为是上等的粮食,黍在中国种植大约有1万年左右的历史了。古代社会以农业为国家基础,所以江山又叫社稷。这一联中的“邀”字就体现了我和故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一个“黍”字则写出了故人待客的热情和诚意。


颔联也就是第二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在去往田家路上,诗人所感受到青山绿树这美景。绿树、青山、村边、郭外四个词语层次分明,而青和绿这样的色彩则暗示了时间大约应该是春夏之交。村边写近景,郭外写远景,一远一近并不仅仅是为了对仗工整,也顺便写出了因为环境优美,村边的树木很多,以至于将村子团团环绕的这种景象。而透视度好,能见度高,则使得村庄背靠的青山也能够看得清清楚楚。


这样一幅画面其实暗含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一种氛围。被绿树环抱着的村庄,加上天然屏障一般的青山,真是远离了尘嚣,给人们带来一个既陌生却又熟悉的世界。它的陌生在于这样一种宁静,是在其他地方一般难以感受到的;它的熟悉则在于因为处处呈现的蓬勃生机,让诗人和我们又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可以说一种良好的生态美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第三联也就是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诗人和故人身处田园共同体会浓郁的田园之乐。所以这一列可以说是故事的高潮了。“开轩”的意思是推开一扇窗,诗人和故人显然是在屋里头聊天,但透过小小的窗口,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田地近在咫尺,这也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他们讨论的话题。古人养蚕植桑是为了取茧,种植麻树则是为了取其纤维,因此桑麻都是古代为了解决穿衣问题而从事的农业活动。像《管子·牧民》篇中就说:“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因此桑麻便是借指农业活动。诗人和故人在聊的就是今年的庄稼收成如何?农事情况可还好吗?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了一天的聚会结束,诗人和故人告别,并相约不久的将来还要再次造访,这也就是故事的结束了。不过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是诗人与友人的情谊,以及诗歌的韵味却在无限的延展开去。


重阳日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登高,“遍插茱萸少一人”,插茱萸还有赏菊、饮菊花酒之类的习俗,而且是一个极有情义的节日。“还来就菊花”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浓厚的兴趣,以及与故人的兄弟之情。到这里故事就完整结束了。


当然除了故事的完整性之外,诗人采用的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也是感动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我”字让我们能够跟随诗人,从诗人的视角去体味田园之美。四联中四个场景其实采用了移步换形的笔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之美和情意之深。


前面我们已经逐一分析了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表面上看的都是农村最常见的自然之景,田家、鸡黍、绿树、青山、场圃、桑麻。那么为什么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来,再平常不过的景物,却能够形成《过故人庄》中独特的审美世界?


这其实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有关。孟浩然在唐代大诗人中,他的命运是比较背的,他常年屡试不第,科举考试怎么也考不上。后来除了短暂地入了张九龄的幕府,终生都没有能够进入仕途。这使他不得不发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感叹。但在故人的田庄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平等、真诚,求仕生活的疲惫艰辛,在田园风光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在农村恬淡的风情之中,作者体会到了那种悠游自在的自由之美。所以这一次偶然的田家之游,对于诗人来说,其实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农村庄园的拜访,而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是一种心灵的折服,表达的是一种透彻的领悟,是作者看透了世俗名利之后的觉醒,是“醉月频中胜,迷花不事君”的理由。


这里“菊花”的意向不仅色彩鲜明,在整体恬淡的风格上,涂抹出一片金灿灿的金秋色彩,也在闲适淡雅之美中凸显了情义之浓。除此之外,它还有另一重指代的意义,这里的“就”与“菊花”,其实都是多义词,菊花这一项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指菊花,也可以指菊花酒。因此一句就菊花可以是赏菊,也可以是指来饮菊花酒。同时菊花还暗含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的意境。正因为如此,这首看似描写了几个普通场景的小诗,却有了无限的韵味,还可以不断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思考探究 

同学们可以找一首其他的田园诗,和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对比来读,看看在不同的田园诗中,诗人想表达的深意有何相同与不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_如許

    一说起“黍”,就倍感亲切!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最爱吃的就是黍米糍粑和高粱糍粑,后来,因为村民不再种黍米和高粱,渐渐的,就很难吃到了,如今从超市里买的,总不如从前那种味道。诚然希望,在古诗词中,“斜”、“骑”等字的读音仍能保持它原有的“味道”,从我做起吧!“迷花不事君”,透彻的领悟,恬淡的风情,就算不能拥有一个农庄,哪怕只有一个角落,也要种上花,给心灵以港湾🌱今忍冬怒放——篱笆翠蔓绕秋光,细雨生凉自静芳,甚爱黄白姿雅逸,凌冬不凋透纱香。未到“就菊花”,便先“就忍冬”……郦老师,辛苦了🍵🍀

  • 洹畔观殷编辑

    郦老师:国家语委应该换成郦老师主政传统文化了!!!

    葳蕤830 回复 @洹畔观殷编辑: 就是

  • 甲林

    郦老师,为什么是还huan来就菊花,而不是还hai?老师说是读还hai……

    葳蕤830 回复 @甲林: 是读huan

  • 18060350vtq

    我老师教的青山郭外斜是读(xie二声)的。

  • 声声起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杯酒,饮下各自的喜乐哀愁

  • 想飞_26e

    老师,更新有点慢。

  • 晓月和风

    思考探究  同学们可以找一首其他的田园诗,和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对比来读,看看在不同的田园诗中,诗人想表达的深(诗)意有何相同与不同? 郦老师您好!以上内容是在本讲的文稿里的。请问:“诗人想表达的深意还是诗意?”如果是“深意”,那么“深意”怎么理解? 烦请回复!

  • 喜盈盈_77

    老师,能不能快一点更新呢?我们已经学到第二单元了

  • 啄木鸟530

    晚安

  • SEREIN_z

    老师,《三字经》里的稻粱菽,麦黍稷,分别是水稻,高粱,豆类,小麦,大黄米和小米(粟),对么?还请老师指教

    SEREIN_z 回复 @闪亮闪亮_qz: 谢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