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内外
《花之歌》/纪伯伦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郦师点拨
《花之歌》可以说是纪伯伦作品中最优美最有韵味的抒情散文诗之一了。
纪伯伦是感情充沛的诗人,他的人生遭遇非常坎坷。但他虽然经受了人间的不平与丑恶,可是却能始终对家乡、对大自然、对人间美好,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真爱。他在故乡美丽的大自然怀抱里度过的童年时光,和故乡那些引人入胜的风光,曾经给予过他无数的启迪,为他的文章言辞和绘画色彩,注入了难以言尽的美。因此,对大自然的纯粹的爱,还有对故土的深沉的爱,还有对人类的博大的爱,可以说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从全诗来看,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是,诗人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我们知道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优点,就在于有助于作者或者是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而这首诗的全文都是花的自述,是诗人用一种非常唯美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四季轮回。
他开篇就说:“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而第三段说:“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就这样在四季的轮回中,在四季的轮转中,花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价值。所以他接着说:“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就是所谓价值,正如高尔基在他的《文学书简》中说过的:“艺术的精神,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你心中所有美好的东西,把人身上所有的最珍贵的东西,高尚的、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中可以说就完美做到了这一点,这正是他的诗歌创作的优异特色。在实现这一初衷时,诗人其实充分通过意象的组合来强化诗的感觉,让一幅幅画面不经意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英国诗人休姆曾经把诗歌意象看成是“精确的视觉形象”,并认为这种新诗能够提供给读者以“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示”。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强调的也是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像纪伯伦的诗中便存在着许多的“精美图示”,仿佛画家用调色板调出的一幅幅五彩斑斓的人生小景和自然风光。
他说:“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这样的美其实是那么自然,自然到如同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所想所思,让我们可以读了这样的诗,感同身受。
当然纪伯伦他诗歌的美还不仅仅在于描写,还在于带给人类美的感受的同时,也期待着人们能够去体会存在与失去,能够产生真正的思索与思考。在诗人看来,他希望人类能够像花那样:“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这一点太深刻了。他希望能够以花之美,为人类树立一种美的风范,让人类像花那样走向真善美的巅峰。
诗人用花的生命来暗示着人的生命,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其实任何事物不也都是从开始走向结束的吗,问题是如何面对这样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呢。
思考探究
同学们可以找一找纪伯伦的其他诗歌对比来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创作风格以及诗中情感和哲理的抒发。
闪亮闪亮_qz 回复 @王丽_uu: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不过这应该不是“华夏”一词的唯一解释🍀
清_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