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蝉》:品行高洁,流芳千古

第五讲 |《蝉》:品行高洁,流芳千古

00:00
11:37

课本内外 

《蝉》

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郦师点拨 

这是一首咏物诗,题目就叫蝉。前两句首先形象地描写了蝉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不描写蝉最引人注目的翼,也就是它的翅膀,反而抓住它身体中状如仕生官带的针喙来写。“垂緌”是指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因为有伸出来的触须很像下垂的冠缨,当然也有说法是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而“清露”就是清纯的露水,“疏桐”是指高大的梧桐,“流响”则是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得很远。

诗人虞世南在这里遣词造句是非常的讲究,一个“清”字一个“疏”字,可见蝉所生活环境的清高挺拔,蝉的生活习性高洁清爽,而一个“流”字则写出了传播的久远。这里写蝉声没有让我们感到丝毫的烦躁,反而能体会到一种高远清朗之意,这就体现出了诗人过人的功底。在观察之外更是对蝉所代表的人格精神的塑造,这样就和第二联也就是第三第四句有了最好的结合。


第三第四两句其实也是写蝉的特征,可是更多的带有托物言志的深意。诗人说禅的声音远远的流传,不是因为人们常常以为借助秋风的传送,而是出于居高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了。讲的都是君子的修养,强调因为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凭借,也自能声名远扬。这两句中也各有一个字,一个“自”,一个“非”,一正一反突出强调人格的力量,品行的重要,而这其实也正是作者以禅来自诩的真实的内心写照。


虞世南作为唐初的诗人,是博学多能,和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为此,唐太宗曾经称他有“五绝”,说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可称“五绝”,并赞叹说“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最后我们要来讨论一下中国古代的诗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写蝉,选择了蝉来写?在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中国古代独特的蝉文化。首先在古人看来,蝉从地下的洞里蜕变而出,代表重生和复活。因此在古代的墓葬里,我们经常会发现墓主口含玉蝉,寄予了重生的期望。另外一点就是禅蜕变之后爬到树端,每日高声歌唱,古人认为蝉不食他物,只饮清露,也就是虞世南诗中提到的清露。蝉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但是蝉既饮露又引吭高歌,再加上蝉翼轻薄,在古人眼中这样穿越生死,饮露高歌的蝉,简直就是君子的化身,永生的希望。因此人们咏蝉是想借助蝉的特征来表达对于高洁人格的追寻。这其实不光是咏蝉诗,也是中国古代许多咏物诗的共同特点。



思考探究 

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咏物诗”,和这首《蝉》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