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149【前140年】刘彻任命董仲舒为江都国国相|【柏杨曰】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资治通鉴149【前140年】刘彻任命董仲舒为江都国国相|【柏杨曰】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00:00
10:33

柏杨版资治通鉴文稿 

“皇上跟政府官员,是人民效法的榜样和远近四方崇拜向往的对象。近处的人看见模仿,远处的人遥遥学习。所以,在高位的人,怎么可以有平民的行为!盖迫不及待地追求财富,唯恐物质缺乏,是平民的事。而光明正大地追求仁义,唯恐不能教化人民,是政府官员的事。《易经》说:‘负且乘,致寇至。’‘乘’,指正人君子的官位。‘负’者,指平民小人物做的事。也就是警告:居于高位的官员而跟平民一样,去做生意,灾难必然降临。居于高位的官员,就应该有正人君子的操守。就是公仪休不当鲁国宰相(相),他也不会干商人的事(鲁国【首府曲阜。山东省曲阜市】宰相公仪休,回家时看见家人在织布,大不高兴,回头就走。他的妻子正在吃自己庭院里种的葵菜,公仪休把它们拔掉,生气说:“我已领有国家的薪俸,岂能再伤害织妇和园丁的生路?”)。


“《春秋》有‘大一统’理论,大一统者(封国都受制于中央政府,不能独断独行),是天地之间的正常轨道,从古到今,通畅无阻的大义(“大一统”是《春秋公羊传》主张,董仲舒专门研究《公羊传》,所以每每引用其中学说)。而今教师的来源不一,每人的议论见解,又迥然不同。一百家学派,就有一百种治理国家的方法,结论各异。以致在上位的,不能坚持一个方向。法令制度,屡屡变迁。在下位的,则苦于不知道如何遵循。我很愚鲁,但我认为应该这样:凡不在六经——《易经》《礼经》《乐经》《诗经》《尚书》《春秋》之内的其他各家学派的学说,以及跟孔丘思想相违背的学说,都应根绝,不准他们跟儒家学派的学说同时并存。那些邪恶荒唐的知识消灭之后,政令和纲纪,才可以统一,法令才可以明白,人民才知道行动规则。”


刘彻认为有理,遂任命董仲舒当江都国(首府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国相(相)。


会稽(江苏省苏州市)人庄助,也参加这项“贤良对策”考试,擢升高级国务官(中大夫)。


宰相(丞相)卫绾上奏,说:“各地所推荐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才,凡是研究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言论,都是乱政之辈,请一律罢黜。”刘彻批准。


董仲舒年轻时,专攻《春秋》,六任帝(景帝)刘启时,担任研究官(博士),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严守礼教,学者们都像尊敬教师一样尊敬他。后来担任江都国国相,侍奉江都王(易王)刘非(六任景帝刘启子)。刘非是现任皇帝(七任武帝)刘彻的老哥,一向骄傲凶暴。董仲舒用礼教辅佐,不时规劝,很受刘非敬重。


柏杨曰:董仲舒这项“对策”,经刘彻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产生,曾发出万丈光芒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沉没。代之而起的,是漫长单调的儒家思想的黑暗时代。在此之前,中国学术界跟古希腊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此之后,中国人开始被儒家学派控制,随着岁月的增加,控制也越严密,终于完全丧失想象的空间,奄奄一息。而儒家是祖先崇拜、厚古薄今的,造成中国的停滞,并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凡是促使中国进步的任何改革措施,儒家系统几乎全都反对。使中国人因为被斲丧过度的缘故,对任何改革都畏缩不前,使现代化工作进展至为迟缓。而儒家学派的始祖孔丘,虽然他也崇古,但这位心胸开阔、见解智慧以及教人不倦、使人敬佩的教育家,在儒家学派造神运动下,被塑造成为一个不可侵犯的圣人,因而也承担阻碍进步的恶名,使人惋惜。


儒家一提起嬴政的“焚书坑儒”(参考前二一二年),便怒发冲冠。可是却抓住机会,借刀杀人,用政治手段,置其他学派学者于死地。不过采取的是慢性谋杀,人们却看不见血染钢刀,不过事实已经说明,儒家学派没有能力单独存在,他必须跟权势结合,并且付出结合的代价,不久就沦为既得利益当权派的打手。


名义上,这项对策考试,由皇帝刘彻亲自主持。但本年(前一四○年)刘彻才十七岁,不过高级中学二三年级学生,还不能作这项重要抉择。所以事实上是宰相卫绾为首的一群儒家系统所搞的政治诈术,利用幼主,达到他们排斥异己的目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思想统一,因为思想统一会使智商衰退、思考能力消失。我们不能想象,如果不发生这项浩劫,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模样。但一想起春秋、战国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不禁怦然心动,充满向往。


春季,二月,赦天下。


西汉政府铸三铢钱。


夏季,六月,宰相(丞相)卫绾免职。六月七日,刘彻任命魏其侯窦婴当宰相(丞相)、武安侯田蚡当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


刘彻一向喜爱儒家学派的学说,窦婴、田蚡,也有同好,于是共同推荐代郡(河北省蔚县)人赵绾当最高监察长(御史大夫)、兰陵(山东省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王臧当宫廷禁卫官司令(郎中令)。赵绾建议兴建皇家大会堂(明堂,胡三省认为“明堂”是:“王者之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好像是天文台兼教育部。但未央宫已有金銮宝殿,却特别强调“明堂”作为封国国君朝觐之所,恐怕是一个展示权威的庞大建筑,夸耀天下。跟秦王朝的阿房宫,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明堂”出自儒家学派建议,同样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反而成了仁政),用以作为各封国国君朝觐之用,赵绾并且向刘彻推荐他的教师申公(名不详)。


秋季,刘彻派人携带绸缎宝玉等礼物,并派出车轮用蒲草包裹(防其颠簸)的安车(有坐位的马车),驾四匹马(古代安车都驾一马,这次用四马,表示尊崇),前往鲁国(首府鲁县【山东省曲阜市】)迎接申公。申公既到首都长安,晋见刘彻,刘彻询问治乱的契机,申公本年八十岁,回答说:“治理国家,不在多说话,而在多做事。”这时,刘彻正喜欢文学词藻,听到申公的话,觉得有点不太入耳,沉默不语。然而既已请来,也不能太过冷淡。于是任命申公当中级国务官(太中大夫),住在鲁国驻京(首都长安)宾馆,参与研究有关兴建皇家大会堂(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规章、改变历法及改变服装颜色等大事。


本年(前一四○年),首都长安特别市长(内史)甯成有罪,被剃光头发(髡),颈戴锁链。


资治通鉴原文 

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无可为者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及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匡正,王敬重焉。


春,二月,赦。


行三铢钱。


夏,六月,丞相卫绾免。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分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分俱好儒,推毂代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臧为郎中令。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且荐其师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以迎申公。既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馀。对曰:“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


是岁,内史宁成抵罪髡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眼睛疼疼

    诚如柏杨先生所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思想上统一,无异于带着手铐脚链赛跑,被人追上只是时间问题!个人觉得思想统一还是要看“术”的层次还是“道”的层次! 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如对外战争),全国上下思想统一其实并不是坏事!如果全民大多数对于这个事情认可,就能够产生很强大的力量!但是如果在根本思想上完全统一,那么这个思想就会成为无法碰触的图腾,那么任何创新都会被找出与这个根本思想想抵触的地方,从而被扼杀!无论这个思想是神学、资本还是什么主义,都有类似的功能! 不过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根本思想,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重点是这个根本思想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修订,要允许不同的声音!

  • 随时跑路来看看

    柏杨这是典型的用今人的思维,甚至现代科技建设成果基础上,去要求数千年前的古人。在当时经济情况以及当时交通技术,不统一文化思想可以吗?中国文化在数千年一直世界领先,难道清朝的罪要千年前的汉朝买单。

  • 彦颜妍眼

    好像也可以用到当代社会啊

  • 一万零一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营养液咻咻咻

    柏杨先生的一个主观点:儒家文化是酱缸!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