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148【前140年】董仲舒答古今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148【前140年】董仲舒答古今治国之道

00:00
11:49

柏杨版资治通鉴文稿 

“平常不培养知识分子,却打算遴选到贤能人才,就好像不去雕琢玉石,而要求它呈现美丽的光彩形象一样。培养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莫过于设立大学(太学)。大学是贤能人才的制造场所,推行教化的根本基地。而今,一个郡或一个封国的人口,相当众多,教他们遴选知识分子前来参加皇帝的考试,竟一个人都选不出来,圣王治国的方法,眼看面临失传。因之我建议陛下:兴建大学,敦聘有学问的教师,大量培养知识分子。经常考试垂询,向他们提出问题,使他们得以显示才干。这样,就可以在其中物色到英才。


“现在的郡长(郡守)、县长(县令),都是人民的导师和表率,秉承陛下的德意,传播教化。如果导师品质低下,则陛下的德意不能传播,恩惠不能到达民间。现在的情形是,他们既不能教化人民,又不能严格执行国家法令,反而虐待人民。官吏狼狈为奸,上下勾结,人民贫困孤单,受尽欺凌,重重冤苦,没有地方可以申诉。以致失业流离,完全违背陛下爱民的原意。是以暴戾之气,充塞社会,人民生活困难,得不到照顾。都由于地方官员昏庸,弄到这种地步。


“地方官吏的来源,大约的说,一是宫廷禁卫官(郎中)和皇家警卫官(中郎)。一是郡长(太守)等级的高级官员(二千石)们的子弟。一个人想当禁卫官或警卫官,必须有相当的财产(参考前一四二年五月)。问题是,有财产的人,未必贤明。古人所谓‘功劳’,从他能不能胜任他的官职,鉴别高低,不是说只要混日子就够了。从前,能力低的,虽然做了多少年,仍应当他的小官。能力强的,虽然当官没有多久,仍可以高升到做皇上的助手。所有官员都竭力尽智,专心于他的工作,追求成果。现在却恰恰相反,当官都在鬼混日子,日子混得长久,累积起来,成了‘资格’,就可升迁。于是廉耻淡薄,贤能的和庸碌的没有分别,真实遂被淹没。


“我诚然愚昧,但我建议陛下:下令各封国(王国和侯国)、各郡以及部长级以上官员(二千石),每年都要在基层职员(吏)中或民间,遴选两位贤能人才,送到首都(长安),充当皇家卫士(宿卫),使他们学习大臣们管理国家的方法。所推荐的如果贤能,给予赏赐;所推荐的如果是愚笨邪恶之辈,给予责罚。必须如此,地方政府首长(二千石)才会尽心尽力,寻访贤能人才。天下的知识分子,才可以受到政府差遣。政府也可以集中天下所有贤能人力,则三王(姒文命、子天乙、姬发)的盛世,很容易达到;伊祁放勋(尧)、姚重华(舜)的美名,也很容易享有。主要的是,不要以年资作为升迁标准,而应注意到工作的能力。酌量他的才干而授予官职,考察他的品德而决定他的前途。那么,廉洁的跟无耻的人,自然离开,贤能的人跟庸碌的人,不致混杂不分。


“我听说过:积少可以成多,累积零星小钱,可以成为巨富。所以圣人无一不是突破黑暗,得到光明,从微小的地方着手,勋业终会照耀寰宇。所以,伊祁放勋(尧)不过一个酋长,姚重华不过深山一个农夫,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而是因为德行不断增加,才能如此。自己亲口说出的话,没有人能吞回去。自己亲身做出的行为,没有人能掩盖得住。‘言’‘行’两件事,是管理国家的关键,正人君子们可以用它改变天地。综合很多小的才智,就能建立伟大的勋业。能够在细微末节的行为上谨慎,他的品德自会显耀于世。一个人不断地累积善心,好像春天后的白昼,每天加长,并没有感觉。一个人不断去做邪恶的事,好像用火去烧油脂(像点燃蜡烛),每天耗损,也同样没有感觉。就是这个原因,使伊祁放勋(唐)跟姚重华(虞)得到美好的名誉,而姒履癸(桀)、子受辛(纣),则陷于使人悲悼戒惧之境。


“快乐而不淫乱,反复做善事而不厌倦,就是所谓的‘道’。只要把握住‘道’,千世万世,都不会败坏。而竟然败坏,是因为丧失了‘道’的缘故。从前圣明君王的‘道’,必定有被忽略的地方,政府才走错了路。改正它也很容易,只要注意到忽略之处,用它来矫正弊端,就可恢复正常。三王(姒文命、子天乙、姬发)的‘道’,不是同一个来源,但并不相反,反而互相补充,因为每人所遇到的困难不同,对应的方法也不同。孔丘说:‘无为而治(用“不做任何事情”的态度管理国家),莫非是姚重华!’姚重华改变正朔(重新厘定历法),改变衣服的颜色,只是顺服上天的旨意,其他一切,都遵循他的前任伊祁放勋所定的制度,为什么还要更张!


“所以,圣明君王在名义上虽然改变制度,实质上却仍保持原来制度。然而,夏王朝提倡忠心,商王朝提倡恭敬,周王朝提倡礼仪,只是为了补救上届王朝的缺失,才提出新的重心。孔丘说:‘商王朝继承夏王朝的制度,增加或减少的部分,一目了然。周王朝继承商王朝的制度,增加或减少的部分,也一目了然。将来继承周王朝的政权,总离不开这个轨道,虽到一百代的后世,也可以预测。’这段话指出,以后百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都不会超出三王(姒文命、子天乙、姬发)的范畴。夏王朝继承姚重华(舜)时代的政治制度,而孔丘却没有指出有什么增减,因为他们所用的方法完全一样,提出的政治号召,也完全相同。


“‘道’的最初源头,出于上天。上天不变,‘道’当然也不变。所以姒文命继承姚重华,而姚重华继承伊祁放勋(尧)。三位圣明的君王(姒文命、姚重华、伊祁放勋),遵守的是同一的‘道’,没有弊端可以补充,孔丘也没有指出他们的增减。由此可以看出,继承的如果是太平盛世,‘道’相同;继承的如果是乱世,‘道’改变。


“而今,西汉王朝在大乱之后兴起,如果能稍微减少一点周王朝礼仪上的复杂琐碎,而提倡夏王朝的忠心,则古代就是现代。想起来,同是天下,用古代标准衡量现代,为什么相差那么遥远?为什么败坏堕落到这个地步?我想,是不是现代人已失去了古代管理国家的方法?违背了上天的规则?


“上天有它的分际,赐给它锐利牙齿的,就不赐给它尖锐的角。赐给它一双翅膀的,就只准它有两条腿。所以,接受重要的,不能同时要求次要的。古代发给官员俸禄,不许他出卖劳力,不许他从事工商,也是接受重要的,排除次要的,跟上天的旨意相同。而现代官员,却大小通吃,既要重要的,又要次要的,连天堂都无法使他满足,何况人间?平民所以怨声载道,生活贫困,原因在此。这些官员们,身受宠爱,有荣耀,又居高位,家族温饱,又有优厚的俸禄收入,却借着雄厚的财力,从事工商末业,跟平民争夺利润,平民如何能够抵挡?最初不过小小困顿,久了终于陷入贫苦。有钱的越发有钱,贫苦的日益悲愁。悲愁到不愿活下去,宁愿去死,他还怕什么犯罪?这正是刑罚虽然多而且又重,犯法的人反而成正比例增加的缘故。


资治通鉴原文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王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敝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馀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虖!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随风而逝sy

    这几段都比较难懂

  • 眼睛疼疼

    董仲舒这一段的重点,其实都是着重于人!提出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制度!可惜由于时代的限制,他还是没有能够提出通过公平的考试来选拔人才,还是主要通过培养和推荐来选拔人才! 不过那个时候读书的人也不太多,能够读的起书的人都是有些背景和势力的,所以推荐的范围也基本上都在这些人群之中! 人才的选拔对于任何一个集团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真正的人才被埋没打压,最后和最高领导无意中对话就一展抱负!其实这个最高领导就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集团内部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不是存在很大问题,是不是需要改善!

  • 杜亚超_杜三虎

    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