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编撰者:欲成大事,这点非常重要【司马光家书(上)】

中国最大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编撰者:欲成大事,这点非常重要【司马光家书(上)】

00:00
12:25

今天我们要讲讲司马光的家书,提到司马光的名字,我们一般会想到两件事,第一,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叫做“司马光砸缸救友”。后来这段故事还被春晚的小品编成了桥段,可见确实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提到司马光,我们想到的第二件事就是他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部书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公元959年后周灭亡,前后一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把这1000多年的历史按年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载,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前因后果都记载得详详细细,交代得清清楚楚。所以后人评价“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他给自己规定每天修改一卷,如果白天事情太多,工作量没有完成,他一定会秉烛夜战,坚持到深夜也要把当日的工作量完成了。因为怕自己睡过头,耽误了编书的工作,他专门请人做了一个光滑的圆木枕,睡在枕头上稍微一翻身,头就会滑落,紧跟着人就会从梦中醒来。司马光给枕头起了个名字叫做“警枕”。 他就是这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了19年,才编出了《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著作。根据史料记载,在编著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而且所有的修改都是用正楷字完成的,没有一个草体的字,可见其严谨认真的程度。司马光不光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格。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写给儿子的这封家书。开篇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家本来就是贫寒简朴的人家,世世代代都以清白相传,而我自己生性就不喜欢华丽的东西。在童年时代,如果有长辈给我穿上装点有金银饰品的华美服装,我往往会害羞脸红,并且会把那些金银饰品拿掉。20岁的时候我侥幸考中了进士,在参加皇上赐的“闻喜宴”的过程中,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带花,同榜考取进士的朋友就提醒我,花是皇上赏赐的,不可以不带,于是我这才带上一朵。我平日所穿的衣服,只求能御寒,平日所吃的饮食只求能填饱肚子,不过我不会故意穿那些污浊破旧的衣服,通过违反风俗来博取虚名。我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顺着我的本性罢了。


通过以上这一段文字,大家能看到身居高位的司马光生活是非常简朴的,不过他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别人的讥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面对别人的讥笑,司马光是个什么态度?原文是这样的,“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家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人以奢侈浪费为荣,而我心里边以节约朴素为美德,有人嘲笑我顽固不化不开通,我却不认为这是缺点。


接下来司马光引用了孔子的几句话来回应他人的嘲笑。原文是这样的,“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那么我们来分析这三句话,第一句来自论语述,而原文是这样的,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这段话通俗理解内容是这样的,奢侈了就会变得骄傲自大,节俭了就会流于寒酸简陋,与其骄傲自大,我宁可寒酸简陋。


第二句“以约失之者鲜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因为谨守俭约而犯过失的人那是很少有的。第三句是“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句话也出自《论语里仁》,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个读书人如果一边立志追求仁德正道,一边却又以吃不好穿不好为耻,非常不喜欢简朴的服装和饮食,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和他谈论道的。 说到这里,大家看到司马光给我们描述了一种人,这种人什么样子呢?一方面口口声声追求大道,另外一方面又奢侈浪费,既讲究服装又讲究饮食。对于简单朴素的东西,表现出非常反感和排斥的样子。


司马光就认为这样的人既不值得去交流,也不值得去交往。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并不是真心追求道德修养,他只是做出一个表面文章给别人看,就算是他真心追求道德修养,他也追求不到,因为连俭朴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大道。所以司马光对这样的人下了5个字的结论——未足与议也,意思是你根本没必要跟他去交流,跟他张嘴聊天都是浪费。接下来司马光就发出了一句感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认为节俭是美德,而现在的人竟然因为节俭而互相讥笑,真是奇怪!


接下来,司马光根据切身感受讲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他是这样说的,近年来的风俗就更加的奢侈,奔走的仆役都穿着像长官那样的华丽衣服,耕种的农民都穿着丝做的鞋子。我记得在天圣年间,我的先父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客人来访一般都会准备酒菜招待客人,有时为客人斟酒三遍,有时五遍,最多不超过七遍。酒都是集市上买来的酒,果品只是梨、栗子、枣、柿子这一类东西,菜肴也只是肉干、肉酱、菜汤一类的普通菜肴,所用的器皿都是一般的瓷器和漆器,当时的士大夫家都是这样做的,人们也不会因此互相嘲讽,互相讥笑。


那时聚会的次数多,而礼节殷勤,东西虽然微薄,但是人情很浓厚,但是近来的风气有明显的改变。士大夫家如果准备的酒不是官制的好酒,如果准备的果品菜肴不是远地而来的奇珍异果,如果准备的食物不是很多品种、各种味道,如果盛食物的器皿不是摆满了桌子,那么就不敢招待客人。因此常常要筹备好几个月,才敢发请帖请人。


那么对以上这些情况司马光是怎么评价的呢?原文是这样的,“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糜者鲜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不这样去做,人们就争相批评他,嘲笑他,认为他很小气很吝啬。所以放眼望去,不追随这种奢侈风气的人,现在大概已经很少了。接下来司马光发出了一声感叹,“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风俗败坏到这个地步,身居高位的人即使不能去禁止,难道还忍心去助长他吗?


在说到嗟乎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司马光有一种拍大腿感叹的感觉,他对社会上这种奢侈浪费的风气是非常反感的、是非常反对的。同时,他认为一些身居高位的人应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上边领导怎么做,下边的人就会怎么做。所以司马光的观点就是,我们这些当领导做官的人,即使不能用制度手段去禁止这种奢侈的风气,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去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风气。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俗语,“成由勤俭败由奢”,无数历史经验证明了,奢侈浪费是事业衰败的起点。另外,大家还记得在前边讲到诸葛亮《诫子书》的时候,里边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保持勤俭是培养道德品行的一个重要过程。一个人一旦习惯了奢侈浪费,那么他的道德修养就会滑坡。大家看到了从事业层面讲,奢侈浪费是事业滑坡的起点;从个人层面讲,奢侈浪费是道德滑坡的起点。司马光在家书当中很认真的强调了一件事,身居高位,有资源、有权利以后,应该注意杜绝奢侈,保持勤俭。那么接下来他从正反两方面举了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案例,这个内容我们要下一次再讲了。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now_LL

    赵老师的书听的停不下来 呜呜

  • nt钱钱

    节俭是美德!怕的是作茧自缚,那人生就毫无趣味了!

  • 小葡萄Claudia

    成由勤俭败由奢,今日立秋,老师辛苦了

  • 恩维空间

    司马光儿时救友的故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Snow__White

    说到《司马光砸缸》,倒是让我想起了高中那会儿,一次语文测验,有一题是问,司马光的字,听语文老师说,隔壁室内设计班的一个同学写了,“砸缸”。因为司马光砸缸。

    星辰喧OAO 回复 @Snow__White: 这个同学太聪明了 人家说得对,苏轼苏子瞻,李白李太白,周瑜周公瑾,这不都是这样吗?

  • ForeverYly

    赵老师这个怎么不出书呀

  • Candery

    在当今仍值得借鉴,宣扬

  • 今天再见_kz

    感谢赵老师,感恩赵老师分享司马光,勤俭节约的故事,原来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先生写的,感恩赵老师,祝赵老师一家幸福安康

  • 恩维空间

    这个不是司马光砸缸,是砸瓮。

  • 恩维空间

    这是小学教材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