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家书当中谈到了北宋初年三位著名宰相的故事,一位是李沆,一位是鲁宗道,一位是张知白。
他是这样说的,听说从前李沆做宰相的时候,在封丘门内建造住宅,住宅的大厅有点窄,前面只能容下一匹马转身。有人说这也太狭小了,当时李沆笑着说,住宅是应当传给子孙的,这个房子作为宰相的厅堂,确实显得有点小,但是作为太祝官、奉礼郎的厅堂,就已经足够宽敞了。
参知政事鲁宗道做谏官的时候,有一次宋真宗派遣使者紧急召见他,使者在酒肆中找到了他。进了皇宫以后,皇帝就问他从哪里来,他就如实回答。皇上对他说,你是名望清高的官员,怎么能随随便便在酒店里喝酒呢? 鲁宗道回答说,臣家中贫寒,客人来了,缺乏器皿,也没有菜肴果品招待客人,所以只好到酒店中去招待客人。皇上因为他没有隐瞒就更加尊重他。
张知白做宰相以后,他的生活还像当年做判官一样,身边亲近的人就劝他说,您现在领的俸禄不算少,但是生活如此节俭,您自己虽然自信清正廉洁,可是外边有很多人讥笑您,说您跟汉代的丞相公孙弘一样,盖粗布的棉被都是假装的,是为了沽名钓誉,您应该稍微顺从一下大众的习俗。听完这种话,张公自己感叹说,以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锦绣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完全也可以办到。但人之常情就是从节俭进到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再退回到节俭就很困难。我现在的地位和俸禄哪里能永远保有呢?我自己也不可能永远活着。一旦我不当宰相了或者我不在了,那时家里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了,他们不能立刻适应节俭的生活,结果一定会无容身之地。这样一想的话,不管我当官还是不当官,在世还是去世,生活都是一样的,这不是挺好的吗?说到这,司马光发出了一声感叹,“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大贤之人的深谋远虑确实是平庸的人所想不到的。
刚才讲到的三位宰相都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要过奢侈的生活是完全有条件的,但是这三位清廉宰相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勤俭节约,而其中的道理也特别简单,他们都是在用发展眼光看问题,都是站在子孙后代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从发展眼光看,高官厚禄不长久。另外,就算是一直有高官厚禄,可是这生命也不长久,总有离世的那一天。
进一步来说,从子孙后代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们凭借着祖辈父辈的高官厚禄,已经适应了荣华富贵的奢侈生活。接下来,一旦高官厚禄不存在了,奢侈的生活没有了物质基础,那么接下来问题可就大了。人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再退回到俭朴,那就比较难了。于是子孙后代真的有可能混到没有容身之地的地步里去。所以从长远眼光来看,即使身居高位,也应该保持俭朴。
讲完这三位宰相的故事,司马光引用了一段名言,原文是这样的,“御孙曰: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 ”这段话里提到的御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有一句名言,“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司马光对这句名言做了解释,共是同的意思,节俭是德行共同的根本,人的德行修养都是从节俭中养成的,能做到节俭,欲望就少,有权有位的人欲望少了就不会受物质支配,就可以按照正道行事;一般人欲望少了,就能谨慎做人,节俭开销,远离罪罚,使家道丰厚起来,所以说节俭是德行共同的根本。
接下来司马光又说,“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奢,恶之大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奢侈的人欲望就多,有权有位的人欲望多了,就会贪求富贵,接下来就会贪赃枉法,招来祸事。而普通人欲望多了就会贪求财物,接下来败坏家业,丧失性命。这样一来,有权有位的人就一定会接受贿赂,而普通人在乡里就一定会做盗贼,所以说奢侈是很大的罪恶,因为它会带来道德败坏,会引发很多不良的行为。
讲完这个观点以后,司马光又讲了几个具体而生动的例子,春秋的时候正考父身居高位,靠吃稀饭过日子,孟僖子因此知道他的后代一定有通达事理的贤人出现。季文子做过三个国君的宰相,他的家属不穿丝绸,马不喂好的粮食,君子都认为他忠于国家。而管仲用雕花的器皿,结大红的帽带,在屋子的柱头和斗拱雕刻山形的图案,梁上的短柱都画着水藻的花纹,孔子就轻视他,说他气量狭小。公叔文子设摆豪华的宴会,宴请卫灵公,史鱼就判断他将要遭到祸事。果然他的儿子因为太富有而获罪逃亡。何曾每天吃饭要花掉一万钱,到他孙子的时候,就因为过度奢侈而败光了家业。 石崇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奢华,最终死于刑场之上。在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寇准生活豪华奢侈,在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但因为他功劳很大,所以大家也不敢说他不对。寇准的子孙承袭了他的这种作风,现在看,那些子孙大部分人都过得十分穷困。
在讲过这么多具体的例子以后,司马光做总结了,“其余以俭立名,以奢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其他类似的因为节俭而获得美名,因为奢侈而败家的人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姑且就举这么几个典型的来训诫你,你不仅自己要身体力行切实做到,而且你还要用这些例子来训诫你的子孙,使他们都知道前辈的节俭家风。
以上就是司马光写给他儿子司马康的家书的全部内容。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光没有亲生的子女,司马康是司马光哥哥司马旦的儿子,后来过继给司马光。史书上说,司马康敏学过人、博览群书,在司马光编制《资治通鉴》的过程中,他作为助手做了很多贡献。后来司马康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他清正廉洁,口不言财,受到广泛的赞誉。比较可惜的是司马康英年早逝,41岁就去世了。
关于他的去世,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司马康得了腹疾很严重,朝廷就到兖州去请当地的名医李积来为司马康治病。当时老先生年纪已经很大了,行动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担心他不能去给司马康治病,于是当地很多老百姓都找上门向李积求情。人们对他说,司马相公对我们有恩,现在他的儿子生病了,李大夫你要行行好,一定要去救他一救。通过这件小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光父子确实是深受百姓的爱戴,这就应了我们常说的“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老百姓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讲。
这一封家书是我们高中的课文(台湾),至今记忆犹新
🌼🌱☼🕊ᑋᵉᑊᑊᵒ ᵕ̈ spring◡̈⃝
让我想到王莽
好
好
古人家书蕴含深刻道理
这个背景音乐叫什么?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