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文武兼备又善始善终的人并不多,北宋的范仲淹是其中的一位,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他做地方官,勤政爱民;做言官,直言敢谏;做宰相,大胆革新;守边关,固若金汤;写文章,名满天下。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过范仲淹写的著名文章《岳阳楼记》,其中有两句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另一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觉得,这两句话可以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座右铭,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
今天我们就抽出时间来解读一下范仲淹的家书,这个家书是他写给儿子侄子和兄弟的,原文是这样的,“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要理解这一段家书,我们还要讲一个跟范仲淹有关的典故,这个典故叫“划粥割齑”,范仲淹自幼父亲早亡,他的母亲不得已带着他就改嫁了。范仲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贫寒当中度过的,他外出求学时借助在寺庙里,每天的伙食问题怎么解决呢?范仲淹的方法就是用小米熬一些比较稠的粥,然后把它冷却了,等粥凝固以后,用刀把它切成四块,早晨吃两块,晚上吃两块,这就是一天的伙食,所吃的菜就是最廉价的腌咸菜,范仲淹把这些咸菜剁碎了,跟粥和在一起吃,于是就留下了这个典故——划粥割齑,齑就是腌菜的意思,割齑就是把腌菜剁碎了,划粥当然就是用刀把粥划成四块,由这四个字可见范仲淹生活的清苦程度。
有一次,有位同学发现范仲淹每天都吃这个,这位同学自己家境比较好,他就想帮范仲淹改善一下生活,于是他就从自己家里拿来了很多好饭好菜送给范仲淹,结果第二天他发现自己送来的饭菜都没有动,范仲淹还是喝粥吃咸菜,这位同学就感觉很纳闷,甚至有点生气,他跟范仲淹说:“你这个人有点太清高了,我从家里给你带一些饭菜,是我的一番好意,你怎么能一口都不吃,这简直是瞧不起我!” 接下来一激动他就想跟范仲淹绝交,看到这位同学有点生气,范仲淹就连忙解释,他告诉这位同学:“我不是不想吃你的饭菜,问题就在于我如果今天吃了你的好饭好菜,以后再喝粥吃咸菜,我就吃不下去了,那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所以,我就忍住了好饭好菜的诱惑,继续喝粥吃咸菜,希望你能理解我,不要生气。”
这样清贫的生活范仲淹一直坚持了三年,在贫寒的生活当中,范仲淹努力读书,坚持学习并且立下远大的志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定要学有所成,做一些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 后来经过一番勤学苦读,他果然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看到范仲淹青少年时代苦学的故事,不禁让人想到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这样,在舒服的温室里边,只能培养出柔弱的花草,在风雨的考验之下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
一代名臣范仲淹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确实经历过非常贫寒困苦的生活,他在给孩子们的家书里边回忆了当初的生活。这段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当初我们家曾经非常清贫,那个时候我和你们的妈妈一起赡养我的母亲,你们的妈妈亲自烧火做饭,我预先要尝一下饭菜的口味,那个时候家里的食物从来没有充裕过,现在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我有了丰厚的俸禄,想用来赡养母亲,可是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你们的妈妈也早早的去世了。我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有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而你们这些孩子却早早的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经受必要的磨练。通过这一段话大家能感受到,范仲淹还是认为年轻人就是要经历点艰难困苦的磨练,仔细想一想确实是这样,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人身上的优点都是在艰难困苦当中培养出来的;人身上的缺点都是在荣华富贵过程中滋生出来的。年轻人如果荣华富贵享受太多了,就会不长本事,光长毛病。
接下来,范仲淹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尚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吴中的亲族很多,和我们关系有远有近。然而,从血缘的角度来讲,都是祖宗的子孙,当然不应该有亲疏之分,既然从祖宗的角度讲无所谓亲疏,那么那些忍饥受冻的人,我们就应该去救助。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提一提范仲淹的身世问题,范仲淹两岁丧父,四岁的时候为生活所迫,他的母亲不得已改嫁。 范仲淹的继父姓朱,所以范仲淹自己也改名叫朱说。范仲淹母亲携子改嫁并且让儿子改性,这件事情在范氏家族当中引起广泛的争议,甚至于有些人对他们母子就特别排斥,所以范仲淹才说“宗族甚众,与吾固有亲疏”。不过范仲淹又强调了,从血缘关系上讲,大家都是一家人,无论是谁有了困难都应该伸手帮他一把。
接下来,他又说“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范氏家族从祖先到现在积德行善100多年,到了我这一代我自己得以当朝为官。如果我比较自私,独享富贵,不体恤宗族,将来我死了以后有何颜面去地下面对祖先,又有何面目到家庙里边去?
范仲淹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公元1050年,他出资购买了1000多亩土地,设立了范氏义庄,用义庄土地的地租来赡养和救助宗族里的贫困族人。范氏义庄创造了一个奇迹,从北宋一直到民国持续800多年运作良好,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私人的民间慈善机构。
接下来,范仲淹对孩子们的言行又做了提醒,“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京城这个地方与别人交游,不要高谈阔论别人的是非短长,这里可不是轻发议论的地方,你也没有身处言官的位置,姑且去温习文字,提升自己的心灵,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求自立自强,为自己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人处世应该着眼于大节,千万不要私下议论别人的是非曲直,以免因为博取小的名声而招致大的羞辱与悔恨。大家看到了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在告诫孩子们,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管好自己,少说别人。
接下来范仲淹又说了“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固得免祸。”这段话的意思是,少来往于京师,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应该想到有可能存在祸患。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多次经历风波,是因为善于在贫穷困苦时忍耐,因此得以免除祸端。在这段话里边,范仲淹提到了自己所经历的风波,确实从27岁考中进士到55岁主持庆历新政,范仲淹在职业生涯中遭遇过很多次风波,有人做过统计,在他刚步入职场的时候,曾经在八年之间连续三次被贬。
1029年,范仲淹上书建议太后还政于仁宗,随后被贬;这件事情刚刚过去不久,仁宗皇帝要废掉郭皇后,在废皇后这件事情上,范仲淹和皇帝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再次被贬;到了1035年,范仲淹又因为上奏《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专权再次被贬。大家能看到,范仲淹的职业生涯就像一个正弦曲线一样,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起用、被贬,再起用、再被贬。不过,范仲淹每次被贬都受人尊重、受人称颂。当时的人们用光荣的“光”字来形容范仲淹被贬,第一次被贬称为“极光”,就是极其光荣;第二次被贬称为“愈光”,就是愈加光荣;第三次被贬称为“尤光”,就是尤其光荣。所以,范仲淹三次被贬也形成了一个典故,叫做“三光风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范仲淹敢说真话,为国为民没有私心;另外一方面,范仲淹清正廉洁,一尘不染。所以在家书当中,范仲淹跟孩子们也谈到了这件事。他说:我因为能忍住贫穷和困苦,所以就免除了祸端。这句话里边就透露了一个信息,范仲淹的对手想抓住他的把柄,但是因为他廉洁自律,所以对手抓不到把柄。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1036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以后,好朋友梅尧臣给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灵乌赋》。在这一篇文章里边,好朋友就提醒范仲淹,不要学乌鸦总发出不祥的叫声,应该学学喜鹊,发出一些悦耳的叫声,这样才能消灾免祸。收到这篇文章以后,范仲淹也回了一篇文章,题目也叫《灵乌赋》。在这篇文章里边,范仲淹非常有骨气的讲了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就告诉好朋友,直言敢谏、实话实说,这是我的信念所在,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即使招致祸端,我也不后悔,我还会坚持这样做。
接下来,范仲淹对即将上任和即将参加殿试的侄子嘱咐了几句,侄子小名应该叫大参。所以范仲淹说,“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士望。”这段话的意思是,侄子上任以后必然会受到信任和支持,要一心勤学奉公,尽职尽责,不要担忧前途,特别是千万不要写信求别人推荐提拔自己,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是最好的出路。
在这段话里边,范仲淹就提醒年轻人,不要总想着托关系走捷径,应该扎扎实实提升自己,把本职工作做好,这才是正道。这可以说是范仲淹自己的切身体会。范仲淹的职业生涯是从基层地方官做起的,他每到一地都是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在泰州做地方官的时候,他修筑了范公堤;在邓州做地方官的时候,他关心百姓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兴办书院,深受百姓的爱戴。而且范仲淹不光做过文官,他还做过武将。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要任务是镇守延州,防备西夏的进攻。到任之后,范仲淹认真分析了形势,提出了积极的防御战略。他一方面加紧练兵,努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一方面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使得整个防线固若金汤。
当时北宋和西夏有两次著名的战役,一次是三川口战役,一次是定川寨战役。北宋军队都吃了大亏,两次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范仲淹的策略就是积极防御,以守为攻,稳扎稳打,这个战略效果特别好。当时西北流行一句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还认真分析了东京汴梁城也就是开封府的战略位置,他认为这个地方四周无险可守,是个四战之地,非常不利于防守。他给皇帝提了一个建议,就是经营洛阳城,以洛阳为陪都,太平时期呆在开封,一旦天下有事,赶紧搬去洛阳,那个地方比较有利于防守,可惜的是建议没有被采纳。范仲淹太有眼光了,如果当时他这个建议被采纳了,后来可能就不会发生靖康之难,东京汴梁被金兵攻破的事情了。
范仲淹身上有一点特别让人佩服,无论是做大官还是小官,是做文官还是武官,是做京官还是地方官,他总是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所以虽然是寒门出身,白手起家,无权无势,而且还屡次遭到对手的打压,不过最终范仲淹还是做到了枢密使和参知政事的位置。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职场经验,他就提醒孩子们,一定要勤学奉公,恪尽职守,认认真真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是本分,这也是本钱。把这些做到了,自然会有提拔的机会,不要总想着托人拉关系走后门,那个不是正道,而且不长久。接着他又告诫孩子们,参加殿试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文采,态度上应该谦虚谨慎,心存敬畏,这样做才符合你的身份,符合大家对你的期望。这其实是在提醒年轻人,不光要展示才华,而且要展示态度。有些年轻人很有才华,但是态度上不端正,过分狂傲,过分自大,这都是非常不对的。
在讲完这些内容以后,范仲淹还语重心长的强调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什么呢?我们要留给下一次再讲了。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讲。
期待出书
HelenFang 回复 @Candery: 我都等了3 年了,也不知啥時候出書。
范仲淹的家书!
范仲淹大诗人
每一篇我都是听了不止三遍,没听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谢谢赵老师
做好当下 莫问前程
精彩
范文正
自2014年起,开始听赵老师的书,周而复始,受益匪浅。
好
可以一遍一遍的听。一次一次的进步。 谢谢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