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为孩子焦虑的家长都应该跟“悠然见南山”的他学学【陶渊明家书(上)】

每个为孩子焦虑的家长都应该跟“悠然见南山”的他学学【陶渊明家书(上)】

00:00
14:41

今天我们来讲讲陶渊明的家书。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文平淡悠远,意味深长。在他的山水田园诗里边常用的意象是黄菊、归鸟、孤云,他的诗文风格和他的人生态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苏轼,都深受陶渊明的影响。我们大家都熟悉陶渊明的名句,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还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我觉得梁实秋对陶渊明的评价很到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平淡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我们读陶渊明的文字会感受到一种浑然天成、自然洒脱的风格。另外有人统计了,在他传世的140多篇诗文里边,有70多次提到了庄子和列子,可以说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陶渊明给他儿子写的一封家书。


陶渊明有5个儿子,其中还有一对是双胞胎。关于这5个孩子,他自己还写过一首非常有趣的诗来描述,这首诗写于陶渊明44岁左右的时候,当时他的大儿子已经有16岁了,最小的老儿子也已经有9岁了,这5个孩子分别叫舒、宣、雍、端、通,陶渊明自己是这么说的“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阿舒这个孩子已经16岁了,就没见过比他再懒的人,他特别懒惰。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志学”这个词来自于《论语》,专门指15岁,阿宣这孩子已经快15岁了,但是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写字;阿雍和阿端是双胞胎,都已经13岁了,但是连6+7这样的算术还算不清楚;“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阿通这个孩子9岁了,他是所有孩子里面最聪明的,但是一天到晚光琢磨吃。“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如果这一切都是天命的话,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姑且举杯饮酒,忘记烦恼吧。


通过这一段文字,大家看到了大诗人陶渊明在子女教育上的这些烦恼和困惑,跟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家长完全都是一样的。确实在子女教育这件事上要立目标,要努力要尽力,但是也应该知道适可而止,有些事是不可强求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陶渊明给这五个儿子写信,他是怎么说的,原文是这样的,“天地赋命 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天地赋予万物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自古以来的先贤圣哲有那么多人,请问有哪一个能绕开生死规律呢?


接下来陶渊明说,“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岂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在这里四友指的是孔子的几个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子张,泛指孔子身边那些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陶渊明就说了,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像子夏这样的孔门学生,亲身聆听圣人的教诲而有这样的见解,这岂不正说明了穷困通达是无法任意求得的,而寿命的长短也自有定数,无法向外强求。


这封信写于陶渊明的晚年,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陶渊明在给孩子们讲一个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重要的道理,在富贵和生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可以努力可以追求,但是也应该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要潇洒一点,要豁达一点,不能太纠结了。


接下来陶渊明说,“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年少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因为家境贫寒,所以经常需要东西奔走,为生计忙碌。而我这个人性格刚直,才学拙劣,跟世俗的东西多有违背。我为自己仔细考虑了一下,像我这样的人如果留在官场,必然陷入世俗的争斗,而遭遇不可预料的灾祸。于是我就勉强辞官,避世隐居,这样一来,就使你们几个孩子从小就过着饥寒的生活。


接下来陶渊明说,“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感动于东汉隐士王霸的妻子所说的一句话,淡泊自守,即使生活贫困,盖着破旧的棉被,又有什么愧对儿女的。我觉得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看来陶渊明是非常羡慕王霸夫妇避世隐居这样的做法的。


不过接下来陶渊明话锋一转,他也谈到了自己的烦恼。原文是这样的,“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这一句话里谈到了几个人,前面说邻靡二仲,靡是缺少的意思,二仲是东汉著名的隐士羊仲和求仲。这里所说的莱妇是老莱子的妻子,她的事迹记载在《列女传》里边,她特别支持丈夫避世隐居,远离官场,远离世俗生活。你看,陶渊明说了,我的邻居缺乏羊仲、求仲这样的高士。当初老莱子的妻子非常支持他避世隐居,但是在我的家里边,我的妻子对我就没有这种支持。抱着隐居的苦心,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我心里感觉到非常惭愧。


说到这里我们看到了寄情山水田园,向往隐居生活的陶渊明,其实他心里也装着自己的烦恼。大家知道陶渊明是非常不喜欢当官的,他特别讨厌官场的那一套。关于这一点 有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是这样的,话说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那一年的冬天,郡里的长官派来一名督邮,这个督邮级别不高,但权力很大,基本上就相当于下乡检查工作的特派员,这样的特派员可不好惹,他要在郡里太守面前说你点好话,你可能就提升了;但相反,他如果在太守面前说你点坏话,可能你这一年就白干了,甚至于要被免职。所以,县里的各级官吏听说督邮要来,特派员大人要来,大家都有点紧张。而这次前来检查彭泽县工作的督邮,是一个粗俗傲慢的人,他刚刚住进宾馆,就派手下人去喊县令陶渊明来见自己。


我们前面说了,陶渊明特别讨厌官场这一套,他既看不起趋炎附势的小人,狐假虎威的俗人,他也不愿意去做点头哈腰的那些事。所以,他心里装着老大的不情愿,准备来见这位督邮大人,不料想出门之前,他身边的官吏就提醒他:县令大人,你得穿上正式的衣服,见到督邮大人的时候,要注意服装体面,要注意言行举止,否则的话督邮大人一旦不高兴了,他来个小题大做,在上级面前说几句坏话,打个小报告,县令大人你的前途要受到非常不良的影响。

听完这样的劝告之后,陶渊明摇摇头叹口气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之后,只当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取出官印,封好了,又写了一封辞职信,然后转身就离开了县衙。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辞职行为,看起来确实很潇洒,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家里边确实就没有这五斗米,没有了县令的俸禄,孩子们不免陷入饥寒之中,没有生活来源,人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不管是活得有多么潇洒,他终归是要吃饭的。而且陶渊明家里边上有老下有小,还有那么一大家子人,陶渊明自己确实潇洒辞职了,但是家里边的生活来源一下子就受影响了。当然了,他的夫人就会不满意,就会有点怨言。你去追求诗和远方了,那诗和远方又不能当饭吃,五个大儿子都张着嘴要吃饭,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边断了生活来源,可怎么办?所以夫人的不满是有道理的。


陶渊明一下子就陷入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当中。所以,大家看陶渊明这封家书,前面赞叹王霸的妻子,支持王霸隐居,后边又感慨,老莱子的妻子很支持老莱子,而自己家里边就没有这样的支持,一下子,大家就能体会到,我们这位陶先生陶大诗人,他是在吐槽自己的夫人,同时他也是在感叹自己的处境,一个这样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居然混到了连吃饭也成了问题,连老婆孩子也养不起的地步, 这天下、这社会、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说到这儿,我们可以引用需求层次论来分析一下陶渊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先要满足低层需求,要吃得饱穿得暖,身体健康不得病,然后才会出现高层需求,理想信念价值观,追求自己的梦想,完成自我实现。诗和远方确实挺美好,但是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的话,诗是没力气写的,远方是走不到的。所以按照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低层需求是实现高层需求的一个物质基础,我们根本没必要把低层需求和高层需求对立起来,人生在世都是这样,先自立后自强,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


为满足低层需求而做的事情叫职业,为满足高层需求而做的事情叫做事业。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职业和事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我们想要做的,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在应该和想要之间应该把握一个平衡,把这种平衡找到了、把握好了。接下来,就可以潇潇洒洒去追那些高层需求了,这是陶渊明先生这封信的前半部分给我们的一些启发和启迪。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了,陶渊明先生所追求的高层需求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他自己在书信的后半段做了生动的描写,这部分内容我们就要留给下一次了。


好了,今天内容就讲到这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历代家书家训,咱们下次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周心怡_j0

    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他们身后的女性更加辛苦伟大。他倒是潇洒地采菊,妻子得在厨房里择菜;他悠然见南山了,妻子却得愁眉对着空空的米缸发愁,但她们得到的爱可能是最少的。

    夜岚卧听风雨 回复 @周心怡_j0: 👍👍👍

  • Snow__White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若是真的一心追求诗和远方,又非家财万贯,又何必娶妻生子,误人误己。

  • 夕降

    自己不出去工作,导致养不起老婆孩子,然后还埋怨世道不好,这样的心里的人现在也不少吧,搞不明白他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 侠菩提_1g

    自私的人,只管自己

  • nt钱钱

    在尽力与适可而止间找一个平衡点!

  • 海鴎飛处

    找到平衡点

  • 鱼航员玫瑰味的小

    陶先生不值得提倡

  • 夜岚卧听风雨

    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