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从瑜伽的角度如何看待生命

14. 从瑜伽的角度如何看待生命

00:00
15:34

一、瑜伽的世界观


作为学派的瑜伽,它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两大思想派别:数论派(sāṃkhya)和吠檀多(vedānta)。


1.数论和瑜伽


数论哲学和瑜伽哲学是姐妹关系,有人直接称瑜伽为“有神的数论派”,称数论为“无神的瑜伽派”。


在数论哲学中,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个为“原人(puruṣa)”,绝对的精神体;另一个为“原质(prakṛti)”,纯粹物质,或者称最原初物质。只有原人和原质发生了某种形式的“接触”,这接触就是第一因,它导致了原本平衡、稳定、隐没的原质发生了运动。原质的稳定结构松动,平衡性被破坏,被称为三种基本材料的三德(tri guṇa)——悦性(tattva)、动性(rajas)和惰性(tamas)的比例由平衡走向失衡;只要三种基本材料比例发生变化,整个原质就开始运转,生发出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


无论哪一种物质,三德都会有,一个也不会少,只是比例问题。


对于我们而言,如果真是这样的世界构成,就是要全力认识自己的来处,努力发现背后的运行机制,这样才会克服由于自身生命局限所造成的人生困惑,也就是必须认识到潜藏在背后的原人形态。


2.吠檀多和瑜伽


吠檀多哲学的世界观,简而言之就是“梵我如一”。梵,通俗的说就是除了你以外的所有,或者说除了我以外的所有外部,我以外的世界就是“梵”。“我”,是个体生命的终极内在。


梵我合一,就是外在和内在的不二性,他们是一而不是二,就是我和外部世界,在本质面是一样的、相同的、一体的。


有一派吠檀多哲学家认为这个世界是幻化的世界(māyā),这个世界本质上是虚无。另一派吠檀多哲学家则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认为世界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二、瑜伽的个体生命观


基于数论哲学的瑜伽世界观,人就是那被称为悦性(tattva)的要素多了些而惰性的要素少了些,而人之所以是生命的原因则全赖原人对原质的影响。


悦性为主的人类并非全体一致,也是因人而异。


开展悦性,成为对生命质量有要求者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个工作被称为“净化(sauci)”。


在瑜伽中,人的概念是一个不断轮转的生命体,只是每一次轮转的生命形式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生命形式会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瑜伽哲学认为人的行为都会留下某种痕迹,这痕迹被以某种形式贮藏起来,而这痕迹是有导向好和坏的区别的,好和坏的道路则是个体生命体自己决定的。好的道路是,首先通过遇到经典和遇到善知识,知道了人的运作原理,从而通过瑜伽行法去重塑生命,洗擦掉旧有的、不净痕迹而注入新的积极要素,在这一改变重生之路的尽头,就是一个新的生命形式的出现,但洗擦这根本的痕迹的过程是艰难的,非大勇士无法进行彻底的改造,这一彻底摆脱这种运作机制的效能,在瑜伽经中称为独存(kaivalya)或解脱(mokṣa)。


所谓的生命净化的净化物,在瑜伽中称为“潜在的势能(saṃskāra)”,瑜伽所谓的净化其实就是指对此的净化,所谓的改变就是指对此的改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inni活宝

    老师说话如同唱诵诗歌。

    范塬 回复 @winni活宝: 边说边唱

  • 燕瑜伽

    原人与原质的关系,希望用生活例子解释更清晰一点,方便理解。

  • 微宏999

    或许你连理解都不能理解它,但我能理解你。一一这句话好强大!手动档点赞👍

  • 12121OK

    确实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