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中药命名:药无重名惠万家

【基础篇】中药命名:药无重名惠万家

00:00
13:20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本草纲目》。

大家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看到的第一项是什么?是释名,解释的解释。

药名的含义,有的浅显,有的隐晦,隐晦者不可能、看一眼就明白,李时珍对这些药名作了解释。

这个药名是怎么来的。这是最见功力的一部分,是精品中的精品。读懂药名、对于了解药性、对于记忆及应用都有很多帮助。


1

在中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非常复杂。释名的意义、不仅是简单地解释了名称的由来,而且还解决了名实不符的大问题。


先说一个药,葎草,草字头,现在一般的药店可能见不着它,下面是纪律的纪律。酿造的啤酒的啤酒花,就是它的兄弟。


葎草在南、北方都可见到,这是一种蔓生的植物,它的茎枝上有细刺,北方人称他为拉拉秧。在麦田当中特别多,当年我插队到农村麦收时,我们的手臂被拉拉秧划出一条条血印子,至今难忘! 


这个药,但它的历史悠久,作为民间草药至今也还在使用。可清热解毒。


过去一般认为葎草是出自,唐代的《新修本草》。经过李时珍的考证发现,在南北朝的《名医别录》就已开始记载。


最早的名字的叫“勒草”,“勒”就是勒令的勒。南北朝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一度这个药不太常用,医家慢慢把它忘了,不认识这个草了,就把它归到了“有名未用”一类。


直至唐《新修本草》见到民间有这个药,以为是新药,就给出了 “葎草”这样一条。这样一个药就变成了两个药了。一直稀里糊涂地过了1000年。


终于到了李时珍的时代,他仅用寥寥数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时珍怎么说的呢?“此草茎有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勒”至今在南方某些地区有刺的意思。 李时珍是湖北人,他从方言的变异,他推导出了“勒草”就是“葎草”。李时珍将两者合二为一。这是纠正命名的混乱,也是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一大贡献。把中药的名称,该分的分、该合的合。


2

我们首先看看中药命名有哪些规律呢?


第一种,是用颜色来命名。


如白芷、丹参、还有黄连、黄芩、地黄、玄参等。


1. 白芷:芷为芳香之意,不是纸张的纸,白芷的颜色是白的,气味是芳香的,《楚辞里面就有》所以把它叫做白芷。


第二种,是用味道来命名。


1. 龙胆:它的根有一点像龙须一样,因为它的味儿非常的苦,就像胆汁一样,所以就称之为龙胆。


2.细辛:它的须根很细,味道非常的辛辣,只要尝一次这个味道终身都不会忘记。


第三种,是用形状来命名。


1.海金沙:金沙江的金沙,来自蕨类植物,孢子非常轻,似粉末状。传统的变戏法的,魔术师向火上撒了一把沙子,看到噼噼啪啪还冒火星,用的不是沙子,而是海金沙。


2.虎杖:这种植物的茎表皮,很特别,茎表面有着像虎皮一样的斑纹,粗大的可以当手杖用,所以就叫做虎杖。


此外,还有虎掌、乌头、鸢尾、白头翁等。


第四种,是结合产地来命名。


川芎、川乌、川贝母等皆因产于四川而得名;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等,广藿香、广陈皮皆产于广东;这些药物都具有产地的标记,一般都是道地药材,比如巴豆生巴郡川谷,阿胶出山东东阿,党参出山西上党,信石出于信州,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此外,还有一些外来的中药:中药名称中有“胡”“海”“番”“洋”的,大多为外来中药。


第五种,是从物候的角度命名。


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


夏枯草每至夏至而枯黄萎谢而得名。


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


夏天无,由于它的地上部分一到初夏季节就枯萎而难觅其踪,故得名。


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


以上列举了五种,接下来再说五种。


第六种,是结合功效命名。


如益母草:顾名思义,对母亲有好处,能活血调经,为妇科良药。


骨碎补:意思是可以断裂的骨头愈合,用于治疗骨伤。所以叫做骨碎补。


番泻叶:(这个名字好!)番,指外来的,代表功效是泻下,药用部位为叶。三个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此外,防风、续断、阳起石等。


第七种,是文化衍义命名。


山药也是一样,原名薯蓣,因避唐朝天子唐代宗李豫名讳“ 豫”而改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避宋英宗赵曙名讳“ 曙”而改为“山药”,前后两次转译,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上次谈到中国古书时,我说过我国封建社会,幸好只有2000年,要再长点儿的话,很多的古医书和中药都会面目全非了。


第八种,有的是外来语命名:正所谓胡语无正音。


如没药:没药就是没有的没,但不能念没药。当地的发音为myrrh,不要把它念错了,这是跟着佛教传入中国的。


如曼陀罗就是洋金花,梵语的名字叫 Mandala,又如诃子:言字边,右边是可以的可字。又叫(诃黎勒):harada。


第九种,由民间传说命名。


如《本草纲目》第十五卷,转载了南北朝《南史》中的一段传说:今天我们和南北朝干上了。


“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他小时候上山中砍柴,看一大蛇而射之,蛇遁去。看来贵人都会遇到大蛇,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斩白蛇起义。


第二天刘裕到山林中去找,看到两个青衣小童子,在捣草药。于是上前询问。小童答到。我们的主人被刘寄奴射伤,捣药为之敷伤。刘裕上前驱散了小童。将这种草药带回去。此后凡遇金疮之症,都使用,效果很好。后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 


《本草纲目》中,这样的小故事还记载了很多。


关于中药的名称,不可画蛇添足,虽说中药是草木为主,很多中药本来是没有草字头的,包括人参,现在很多人在处方中都加上了草字头。


比如石韦:是一个利水通淋的很好的药,因为该植物喜欢长在石头上,叶子具有柔韧性,就像加工后的皮革。韦编三绝的韦,所以把它叫做石韦。加个草字头儿就是错别字,写成石苇,芦苇的苇了。那就把原本的意思曲解了。


又比如白及,及格的及,白是指它的颜色,及是指它的块茎一年长一块,一节接一节接在一起称之为及。白及的及也是没有草字头的,辛夷也是一样,味道辛辣、花蕾表面如初生草木状,毛茸茸的。但没有草字头。不可写成“荑”。


中药释名问题,并不是到《本草纲目》就结束了,李时珍没有说到的地方、或是解释得不够准确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这项工作仍在继续。


十、中药的药名,还有很多我们不清楚的,在应用过程中,随时留心,会有很多新的感悟。


比如古人有对生殖器的崇拜文化,并将其作为图腾,表现对繁衍后代的重视。很多以此命名,但又含蓄表达,这类在中药中不在少数,如虎鞭、驴鞭、海狗肾,都是指动物的生殖器。


另外,肉苁蓉的别名为什么叫“寸云”,一寸两寸的寸,云雨的云。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请教了师兄郑金生教授,郑教授做学问向来是刨根问底的,他告诉我,肉苁蓉从内蒙经过山西由晋商输入内地,山西话苁蓉就发音“寸云”。因有南、北肉苁蓉之分,所以药材行还出现了南寸云,北寸云。


名称乱,不仅中国乱,外国也乱。世界上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0万种,英文名字就有160万个,平均每个植物有5-6个别名。瑞典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200多年前创立的双名法,国际上现在有一个植物命名法规,标准名都要用拉丁文来命名,现在生物界的动植物在基原上已经实现了一种植物一个名称。今后植物名不再出现混淆了。



卡尔·林奈


我们的中药名、是和临床应用紧密相关的,今后也要做到一药一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我的恩师谢宗万教授生前倡导的:药不重名惠万家。为达到此目的,我的老师整整用了整整六十年,可见难度之大。澄清中药品种混乱,从药名做起。


小结:

中药的命名,有历史的渊源,也有文化的内涵。了解了名称的由来,不但便于了解其特点、增强记忆,还可以得到很多的乐趣。


李时珍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编著《本草纲目》的初衷,就是要澄清中药的混乱,而释名,正是李时珍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


后面我们介绍到具体的中药时,也将从《本草纲目》的【释名】开始讲起。


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刘纪青诗青

    为赵中振老师“中药命名”章节配诗! 中药命名 中药品类似繁星 起名之处最见功 色味物候与产地 三言两语怎说清

    发仔_jx 回复 @刘纪青诗青: 每一节课都能见到你的评论

  • 张麦m

    喜欢赵博士的声音,更想学习其内容

    赵中振教授 回复 @张麦m: 共同学习,请多指教!

  • 小白兔的影子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也为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敬业点赞。

  • 高藏虎

    请问老师,“酿名斋”这三个字怎么理解?

    赵中振教授 回复 @高藏虎: 是的,应加个引号,探寻每个中药名称背后的密秘

  • wlydnaw

    特别喜欢每集结尾的音乐

  • 听友148304648

    诗话本草纲目(143) ——题中振《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 中药命名 中药名称掌故多, 且听纲目具言说。 草呼葎勒本同物, 贝唤平川分异郭。 龙胆细辛依味记, 钩藤虎杖借形托。 欲知诸品此间事, 宗万文书堪久酌。

  • 听友445045777

  • 309ioa03whqylumt7fmb

    主播讲的真好

  • Crystalzhang29

    这一课知识丰富,收获颇多!

  • Crystalzhang29

    了解这些药名的由来,便于深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