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中药炮制:烹饪是如何启迪中药炮制的? | 本草纲目 | 健康养生 | 中医中药

【基础篇】中药炮制:烹饪是如何启迪中药炮制的? | 本草纲目 | 健康养生 | 中医中药

00:00
15:35

《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交流群,欢迎广大喜爱中医药的伙伴加入!赵中振教授是一位接地气的学者,诚意与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朋友们交流知识和观点!如有中医药方面的问题,也为大家答疑解惑。加微信 ZhangZF0422 回复“赵中振:《本草纲目》”即可入群。
(本群组建立目的非商业、非代表喜马拉雅app、不提供问诊服务,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共同学习《本草纲目》、交流心得、弘扬中医药文化。)

——————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药的炮制。


常有外国朋友问我,中药与西方的传统药相比,有什么特色,我常说有两大特色,复方与炮制。简单说,二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减毒与增效。


之前我到土耳其,在路边小摊上,曾见到硕大的板栗,有多大,小鸡蛋那么大。立刻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糖炒栗子,忍不住马上买了一包。但当地人只会简单地烤一下,吃到嘴里又涩又难咽,虽能解饱,也不香也不甜。土耳其烤栗子与糖炒栗子的区别,是有没有经过炮制呀!


1

说到炮制和我们的做饭最为相似。


记得大学时候搞新年晚会聚餐,学生们都到炮制教研室去借锅碗瓢勺,因在炮制实验室里,酒醋盐姜蜜油都有。特别是熬过膏药的锅,满满的都是香油、芝麻油的味道。


《本草纲目》里1892种药, 三分之一标有“修治”,修理的修,修治也是炮制的意思,里面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等等。


古代的大部分的炮制方法我们今天仍在用,我数了一下,有144条。


例如姜制、甘草制、胆汁制、炒制、蒸制等。


李时珍在整理这些炮制方法的时候,还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比如李时珍首次提出,甘草“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就是炙甘草的功效偏向补中,生甘草的功效偏向泻火,这都李时珍从平时行医的经验中总结而来的。


2

说到炮制,不得不提到一本奇书,《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我在讲《本草纲目》附图的时候,曾介绍过《本草品汇精要》,明代的官修本草,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草木绘图的最高水平。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从《本草品汇精要》里仿汇了855幅药图,同时新增了224幅炮制图,同样由宫廷画师完成。展现了明代各种炮制场面和炮制器具,完成于明代末年,都是非常珍贵的。


2002年,时隔400多年,这本书,终于重见天日。又过了十年,2012,经过郑金生教授对这本书进行了考证、校勘,重新整理出版,对于了解古代的炮制工艺非常有帮助。


3

下面我们以附子为例,结合这本图谱,来说说中药的炮制。


前面谈到中药的毒性,我曾提到过乌头,因原植物母根的形状,像乌鸦头,就称其为乌头。其子根依附于母根,母子相伴,所以称之为附子。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有一张附子炮制图,把附子炮制的每一道工序都画了出来,这幅图中一共有7个人物:


1.第一个人用刀削去附子的边角与外面的粗皮;

2.第二个人在用刀将附子切成一片片;

3.第三个人在小溪中,舀活水入木桶浸渍;

4.第四人把清洗后的附子放入竹笸箩上晒干,图上还画了一个火红的太阳。强调一定在烈日当空时晾晒;

5.第五个人在用小火炒制;

6. 六、七两个人是一组,他们在屋内配合做一项工作,一人掘浅坑;一人蹲下身来准备把附子放入坑,掩埋好,自然放置十天。


那就是一部图解中药附子炮制的标准操作规程。有图有文,生动形象,详详细细、可以参阅这本奇书。


30年前,我曾到四川省北部的江油县调查,那里是大诗人李白的故乡,也是古今附子加工方法最齐全的地方。


川北有一个地方叫彰明,现在置于江油市下属,从宋代开始,四川就是附子的道地产区,宋代就有一篇《彰明附子记》。


当地过去加工附子的都是一家一户的小的生产作坊。好似进了贵州的茅台镇有很多的茅台酒厂一样。为了商业竞争与临床用药的需要,产生了许多规格的附子饮片,有白的、黄的、黑的,顺切的、横切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0多个炮制规格。


目前最常见的附子炮制品有哪些呢?我们研究组曾对香港与内地市面上出售的附子饮片进行了调查,发现最常见的附子炮制品有三种,即“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也是《中国药典》收载的炮制品。


通过我们对数百个附子样品进行比较,炮制过的附子,毒性可以降低70%~80%。但同样,炮制不规范的品种,同一名称不同质量的,生物碱含量能够相差到180倍。


我觉得,炮制的规格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规范、质量稳定、可控,使医生心中有数,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


4

在中医药发展历史上,很多人的名字是与学科联系在一起的,王孝涛教授就是一位。


王老是中药炮制界的元老,1955年参加了中医研究院的筹备, 1958年在中药研究所创建了中药炮制研究室,也是全国的第一个炮制研究室。


1982年,我考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那一年,研究所只招了两人,我们很幸运,全所的老前辈都很热情,有机会接触很多大专家,接受个别指导,享受学术小灶,得到了全面营养。


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情的长者。他拉到他的办公室聊上一阵儿。主要听王老讲,一谈到炮制,他就会滔滔不绝。讲起中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言语间流露着老人对事业的热爱。


他送了我一本厚厚700多页黄皮简装内部出版物一本《历代炮制资料辑要》。那本书,是十年动乱期间,就是他一个人,一本一本翻阅古籍整理出来的,十年功夫整理出来的。


1990年,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共同发表了《关于中药品名标准化》的建议。对23组常用中药处方名、中药品名、中成药制剂名称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标准化的建议。


受王老的影响,我后来又跑了不少炮pao制加工厂。转眼间,30年过去了,随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完成,当年的很多建议,如今已经付诸实施了。


王老醉心工作,积劳成疾,导致颈椎滑脱,一只眼睛也几乎失明。我们说王老对行业的问题了如指掌、看得准。他自嘲说,我这是一目了然,并自封雅号一目翁,他还刻了“一目翁”一方印章给我们看。


王老虽年迈、体弱、多病,但他十分乐观,在事业上总是激情燃烧。2014年我带电视台去采访老人家时,他那时已经是手机不离身,嘴里还不时蹦出来的词儿,比我还新潮。


10年前,网上传言说:王老早就足不出户了,借此机会,我也向关心王老的朋友转达一句,王老虽年过九十,依旧每时每刻关注着炮制学科发展。专业上的事,他是每天必问,有时他还忍不住,跑回中药所看看。


现在养生是人们的热门话题,我说养身先养心,事业的执着,修炼出了王老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5

2005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草药论坛协调会上,我担当中药炮制组的组长。我记着王老的嘱托,在会上呼吁国际上认识炮制的重要性。我还在国际著名的“药用植物与天然药物研究期刊Planta Medica”发表有关炮制的专论。


为了促进中药炮制知识的普及,我曾编著了一本《百药炮制》的小书,这本书的英文版马山也会出版了。




在介绍道地药材一集时,我推荐大家有空可到北药都河北安国,去看看药材栽培情况。说到炮制,我又建议您去南药都江西樟树去看一看了。


我专程到过江西樟树,在中药炮制行业中独树一帜的。在那里您可以看到传统的樟帮派、建昌帮炮制的工具﹑刀法﹑辅料﹑工艺等。


“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


这样的饮片看上去类似工艺品,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难以置信。


小结:

时代在发展,中药炮制的工艺也在不断优化,机械化的导入也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国药老字号同仁堂有一幅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正道出了我们中药人的坚持和信念。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9900brpx

    上载的18集全部听了。有的听了两三遍。这么大块头儿的巨著,又是医学医药专业,一直是高山仰止。现经中振先生化繁为简,白话闲叙,有趣有知识,让圣典普及,普惠众生,功德无量!期待中振先生的本草纲目200讲!

  • 志飞0422

    中药专业的听了,收获也很大

    赵中振教授 回复 @志飞0422: 中医药博大精深,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探索。互相切磋,请多指教。

  • 瓦尔d湖

    中医药爱好者致敬中振先生,受教了

  • 无忧陈陈

    赵教授讲的太精彩专业了,要是能的多出些就好啦

  • 临渊海

    啥时候能让咱们国家重视中医药,其实外国现在好多都已经抢先注册了。连美国人都会针灸了。咱们国家现在还有多少会的

  • 缁衣山人

    研一的时候买了老师写的《百药炮制》,很喜欢这本书,也很喜欢老师主编的《中药材鉴定图典》,很实用的一本工具书。看到本科时的中药炮制老师分享了老师的这套音频课,然后就买了,收获很大,谢谢老师的分享。

  • 小白兔的影子

    谢谢前辈老师,恭喜赵老师的书早日出版

    芳儿爱读书 回复 @小白兔的影子: 书出版了吗?书名是什么?

  • 慎独自律有加

    感恩老师的饶有韵味的播讲,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回味无穷,喜欢。赞了

  • 迷斯特高_dk

    炮制啊,想起来之前腌糖醋蒜,用盐水洗,用白开水泡了再装罐,半个月就可以吃,后来有一次偷懒,直接装罐泡,一个半月蒜都还很辣

    赵中振教授 回复 @迷斯特高_dk: 多谢分享!

  • 听友148304648

    诗话本草纲目(90) ——题中振《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 中药炮制 伊尹烹饪治大国, 制药料理起沉疴。 蒸炒炙焙煅烧炮, 小技不凋生姿色。

    赵中振教授 回复 @听友148304648: 多谢刘斌教授鞭策,真乃画龙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