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SET】一个饮食习惯,每年拯救45万中国人,你有吗?

【知道SET】一个饮食习惯,每年拯救45万中国人,你有吗?

00:00
06:36

我们每天都在吃盐,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是到底有多不好?我们又多吃了多少盐呢?


今天我们就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告诉大家如何一年拯救45万中国人的生命。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成分是氯化钠,70岁以下中国人的致命性中风几乎有30%可归因于高钠饮食。


而中国人的平均纳摄入量,已经超过了世卫组织建议上限的两倍。


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40年来中国成年人每天平均摄入的食盐在10g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食用量上限是5~6g/天,高风险人群更需要适量减少食盐摄入,建议低于3.8g/天





在吃盐量这件事情上,北方人略微胜出——平均每天吃11.2g盐,南方人平均每天吃10.2g盐。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是,3~6岁儿童的食盐平均摄入量约为5g/天,青少年为9g/天。


中国膳食钠约70%来源于烹饪用盐,因此控制盐的摄入,是控制钠摄入的最佳方式。钾盐替代被视为潜在的减钠策略,但其获益一直缺乏足够的评估。


截图来源:BMJ



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使用数学模型,估算了使用钾盐的替代方案。数据表明,以含钾盐代替常规家庭食盐进行全国性干预,每年可预防中国约45万的心血管死亡和近75万非致命心血管事件。这项研究的作者还包括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数个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


在这项模型研究中,干预措施设为用含有20%-30%氯化钾的食盐替代100%氯化钠食盐,通过这些干预可将血压的平均收缩压(高压)降低5 mm Hg,舒张压(低压)降低2 mm Hg。


上述的降压作用每年可预防约46.1万例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20.8万例是中风死亡,17.5万例是心脏病死亡


而46.1万,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的11.0%。除了预防死亡,这些措施也可能每年预防约74.3万次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包括36.5万次中风、14.7万次心梗减少慢性肾病约12万例。





不过,虽然模型的结果振奋人心,但也伴随有潜在的风险。


那就是增加钾摄入量对慢性肾病患者的潜在风险,尤其是中国有相当多慢性肾病患者甚至还对自己的病情蒙在鼓里。而高钾血症可能会增加晚期肾病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模型估算的数据显示,1720万名慢性肾病患者中,钾盐的降压作用可以预防约3.2万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但钾摄入量增加带来的血钾水平升高可能会导致约1.1万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也就是说能够预防约2.1万例死亡。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表示:总体来说,模型显示这项干预措施能够获得较大收益。但对于慢性肾病患者而言,简单地建议避免改用钾盐,总体上可能没有好处,在改用钾盐的同时配合加强慢性肾病筛查和血钾水平监测,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风险。


上面所有的内容,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使用数学模型表明,如果普及改用低钠盐,可能将大大改善中国普通人群和慢性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


对于在家里做饭的人,可以采用这些减盐技巧:


·做菜时可以用控盐勺来控制加多少盐,防止食盐超标。

·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就不需要加入过多的食盐来增加滋味。

·使用其他调味品来代替盐,比如醋、葱、姜、蒜、八角、花椒、辣椒等。

·特别注意不要放过多其他含钠高的调味品或食品,比如味精、鸡精、豆瓣酱、咸菜、榨菜、腐乳等。

·肉类不宜过多,因为肉类烹饪时用盐较多,而蔬菜不易吸盐。

·采用蒸、烤、煮等多种烹调方式,丰富口味。

·烹制时等到快出锅时再加盐,可以在减少用盐的同时,保持咸度。

·用咸菜做配料时,可先用水冲洗或浸泡。

·实在口味重,而高血压风险又较高,可以选购高钾低钠盐,既满足咸味要求,又减少了钠的摄入。不过肾功能不好的人,钾盐要慎用。





另外还要注意,我们饮食中的钠除了以食盐形式加到菜里的以外,还有很多来自超市里买的包装食物和餐厅里的食物。即使不咸的食物也可能是钠的重要来源,比如面条、面包、饼干里也含有钠,如果吃得太多,也会成为饮食中钠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到超市去购买食品时,要学会看食品包装上的标签,比较不同产品中的钠含量,然后选择钠含量最低的品种。


如果觉得上述内容对你有用,记得点赞、关注和分享,如果有建议,也欢迎与我们联系或在评论区留言。最后,祝大家越活越健康。



栏目简介



知·道SET(Science,Education,Time)是一档综合科普栏目,内容包含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生命等学科,提供多视角,跨学科的科普内容,让更多人提升对科学的认知和兴趣。发现新知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看懂身边事。


关注我们/收听节目

喜马拉雅FM搜索:知道SET

微博/微信搜索:知道朝歌文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