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SET】这种“奇葩”动物,或许能够拯救那些癫痫患者

【知道SET】这种“奇葩”动物,或许能够拯救那些癫痫患者

00:00
08:40

先聊点题外话。


最近一个月来,多地相继出台了“禁野令”,凡是未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一律禁止食用。


在这贩卖“野生动物”人人喊打的当下,阴影之中却传来了低微的哽咽与叹息。“卖不了、放不得、养不起”这是许多农户所担心的问题,产业“亮红灯”但相关配套政策尚未落实。一些贫困地区的养殖户面临转产退出难题。以贵州为例,该省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种类主要是竹鼠、豪猪、果子狸、蓝孔雀、眼镜蛇等都不在目录中,2019年,贵州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业直接收益达4亿元。


感觉不多是吗?我再给点数据,根据2017年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业产值就已超过5206亿元,其中食用动物创造产值约1250亿元;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专兼职从业者有1400多万,其中食用动物产业从业人数达626.34万。


1400万人的生计,超过5206亿元的产值,这绝不是一个“可以随时挤掉的痘痘”,新中国不是一天建成的,产业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监管部门作为整个产业链的一部分,决不能在问题出了以后就把自己分离出来说:“我是监管部门,我的职责是监管,现在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而我要说:“不,没有产业,哪有你的饭碗呢?”


无法协助产业发展的监管,谁来监管?而一个产业的发展不是朝九晚五,也不是下午2点以后上班,更不是一周休息两天,而是7*24小时永不停歇。那为什么一个按理来说时时刻刻都在构筑和完善的产业,突然就要出现这种“一刀分地球”,“两道切宇宙”的规定呢?到底是过去的工作没做足,还是真的这么巧,赶在这个时机灵感迸发了?


其后背的原因,相信谁都明白,那一定是既复杂,又充满养殖场里特有味道的。


当然,我们作为被监管的对象,自然也有方法来协助禁野这件事情的推行,让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动物界的“奇葩”

提问!什么动物长得又丑,不会得癌症,可能也不会衰老,但是给他吸点新鲜空气就会发疯?

什么?肥宅?别逗了,疫情之后谁不是肥宅?


这种“奇葩”动物,或许能够拯救那些癫痫患者




事实上,这种动物叫做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它绝对算是动物界的“奇葩”。全身褶皱,突起的“龅牙”,这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貌甚至还让美国议员韦克斯曼在互联网上火了一把,具体原因看下图:


这种“奇葩”动物,或许能够拯救那些癫痫患者




有研究表明韦克斯曼正是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天赋,触发了一种叫做“丑的补偿”机制,才能够在40年的白宫生涯中顺风顺水,网友们给这种机制编了一个名字,韦克斯曼效应,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找找看。


不过我们今天的主角是裸鼹鼠,它的视力极差;对酸和辣引起的酸痛以及灼痛感,没有反应能力。但是,它们的寿命远超其他啮齿类动物,并且人类至今尚未发现它们衰老的迹象。


一些研究发现,裸鼹鼠的DNA修复能力极强,且伴侣蛋白(chaperones)含量高,能避免蛋白出现折叠错误。而裸鼹鼠体内透明质酸的含量更高,抑制细胞快速分裂、防止细胞过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因此,人们至今没有找到裸鼹鼠患癌症的证据。


同时,作为一种完全群居的哺乳动物,数百只的裸鼹鼠会同时居住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中,并且分工明确,它们有裸鼹鼠王后、负责繁殖的雄性鼠以及工鼠,而幼年的裸鼹鼠会在排泄区滚来滚去,这样既能够获得群体的标记气味,也能通过食用成年鼠的粪便获得能帮助它们消化硬根和块茎的肠道细菌。


同样是哺乳动物,我们人类如果进入缺氧环境,会出现脑损伤甚至休克。但在地下环境中生存的裸鼹鼠却能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生存,甚至在无氧的条件下也能存活18分钟之久。


为什么裸鼹鼠会拥有这些能力呢?

大自然是残酷的,为了适应环境,动物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实现演化,我们人类基因中的很多突变,都会导致严重的生理缺陷或疾病。而裸鼹鼠也是如此,其特殊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因为它们体内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


当非洲裸鼹鼠离开群体聚集的洞穴深处,越是接近洞口,就越容易癫痫发作。这一症状出现的原因,通常是大脑中神经元的异常放电。通过研究,一种名为R952H的基因所发生的突变,被证实与这一现象有联系。


这种“奇葩”动物,或许能够拯救那些癫痫患者

环境温度为42℃时,2.5%的二氧化碳能抑制裸鼹鼠产生癫痫。



目前,研究人员只在裸鼹鼠和少数人类中,发现了这一基因的变体。


正常情况下,这一基因表达的钾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2(KCC2)主要负责在神经细胞膜表面跨膜转运氯离子。当上游神经元将抑制性的神经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时,神经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GABA,并被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收,这时KCC2转运体能将膜外的氯离子运输到膜内,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但是,在基因变体R952H产生的KCC2转运体中,有一个精氨酸(Arg)被组氨酸(His)替换。当神经抑制结束后,KCC2转运体不能将氯离子重新运输到膜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氯离子无法排出,因此在神经元内不断积累,这时神经递质GABA将无法对下游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这可能会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在室温条件下导致裸鼹鼠癫痫发作。


那为什么平时不会发作呢?

裸鼹鼠居住在地下,低含氧量,高二氧化碳浓度,会让裸鼹鼠出现高碳酸血症。这种症状正好能抑制鼹鼠体内神经活动,抵消由KCC2转运体功能降低导致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将裸鼹鼠的神经活动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这种3500万年前开始演化的小家伙,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生物演化过程。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环境通过筛选物种体内的基因,使更能适应的物种生存下来。但裸鼹鼠更像是因为这种突变基因,才能够存活至今的,它们通过演化出类似于蚂蚁和蜜蜂的群居性生活方式,实现了物种的延续和繁殖。


尽管其貌不扬,但这并不妨碍它们获得了远长于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寿命。


而研究裸鼹鼠,也能为人类带来种种好处,在人体内,R952H基因也会出现突变,这会导致携带者出现高热惊厥、癫痫、自闭症谱系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而基于这项新的研究,人们或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式,帮助具有相同基因变异的人。


所以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我们能从其他物种身上学到的东西,是不可估量的,找到更合理的共存方式,才是更长远的路。



栏目简介

这种“奇葩”动物,或许能够拯救那些癫痫患者



知·道SET(Science,Education,Time)是一档综合科普栏目,内容包含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生命等学科,提供多视角,跨学科的科普内容,让更多人提升对科学的认知和兴趣。发现新知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看懂身边事。


关注我们/收听节目

喜马拉雅FM搜索:知道SET

微博/微信搜索:知道朝歌文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