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论语7.34)

【论语详解】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论语7.34)

00:00
04:37

高老师“钉钉”APP线上直播课开播,喜欢者可加“钉钉”好友15164529901,进群听课。内容涵盖五大板块:

1.《古文观止》研读

以《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为研读对象,重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考察,重视对具体文言语词、句法和翻译的讲解,重视对文章思想的提炼。

2. 中国文化趣谈

以古代相关文献为基础材料,抓取具有价值且富有趣味的问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以高老师行旅为核心,讲授他在文化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结合经典作品,讲授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4.经典名著导读

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研读对象,宏观上研究其成书过程、思想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微观上将对其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5.中国作家专题讲座

以中国文学史第一流作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四史”中的相关传记,讲授作家生平经历、思想特征,并重点研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的第七篇的第三十四章。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首先说,如果认为我是圣人,我是仁人的话,我怎么敢当呢?“岂敢”,怎么敢,就是不敢的意思。我是一个什么人?叫做“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是满足,我是一个学习工作不满足,教育别人不疲倦的人。则可谓云尔已矣,不过就是如此罢了。


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公西华,他的一个学生,他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善于外交的这么一个学生。我们前面讲过说他曾经出使到齐国,冉求给了公西华母亲很多粮食,孔子还不高兴了,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就是这个公西华。公西华说,老师,您这些优点正是我们学生所学不到的。还是认可孔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这里首先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已经有人把他视为圣人和仁人了。但是我们整个《论语》我们发现,孔子把人分为这么几等,最高的是圣人,其次是仁人,再次是君子,最低的是小人。圣人只有上古时期的尧、舜、禹才可以达到;仁人孔子亲口认可的有六个,伯夷、叔齐、箕子、微子、管仲和比干。那么他认为他自己,包括他对他的学生的期望都是成为君子,通过自己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上的君子,这个君子就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人。他是不认可小人的。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已经有人说孔老师您是圣人,您是仁人。孔子马上就说,我怎么敢当呢?我不是,我只不过是一个努力工作的,教学生不疲倦的君子罢了。


这里表现出了孔子的一种谦虚。孔子,在很多方面都是很谦虚的,但是只有一方面不谦虚,我们不断的讲就是他的这种勤奋、努力,不谦虚。他说过这样的话,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诚信的人,但是他们一定没有我努力。这是孔子对努力的认可,那么除了自我努力之外,对其他方面孔子是非常谦虚的。


在《论语》的第十篇的时候,当孔子见到自己老乡的时候,当时他已经很成功了,但是他就像一个不说话的人,在老乡面前。这和中国很多人,有钱了,当了大官了,之后在自己老乡面前耀武扬威的人完全是不一样的,他就是这么一个谦虚的人。但是他在谦虚的过程当中,他的学生就说了,老师,您的这种行为,我们学生也学不到。什么行为?就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在《孟子》当中,孟子引用子贡的话,对于这句话进一步来进行了一个解释。子贡是这样说的,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子贡这个人特别会说话,孔子对他的评价就两个字叫“言语”,会说话的人。学习你不感到满足,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 因为学习是没有边界的,一个人一辈子你要学,知识也学不尽的。你学也就满足了,其实你是一个愚蠢的人,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


所以说,子贡就说了,学不厌,智也,学习不满足,这是一种智慧,教不倦,仁也,教导学生不感到疲倦,这就是仁德,全身心的把老师的这种精神,这种思想放到了学生身上,这就是仁,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你又是一个智慧的人,又是一个仁德的人,夫子就是一个圣人。


即使孔子不认可自己的这种圣人和仁的身份,但是子贡觉得,你的这种“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也是一种圣人,这也是后代我们把孔子称为一个圣人,它也是成为了我们后人所尊奉的万世师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1390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刘睿昂妈妈

文字二校:滕亚慧

工作协调:朱明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