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汉语的修辞: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大语文】汉语的修辞: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00:00
04:45

高老师“钉钉”APP线上直播课开播,喜欢者可加“钉钉”好友15164529901,进群听课。内容涵盖五大板块:

1.《古文观止》研读

以《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为研读对象,重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考察,重视对具体文言语词、句法和翻译的讲解,重视对文章思想的提炼。

2. 中国文化趣谈

以古代相关文献为基础材料,抓取具有价值且富有趣味的问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以高老师行旅为核心,讲授他在文化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结合经典作品,讲授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4.经典名著导读

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研读对象,宏观上研究其成书过程、思想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微观上将对其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5.中国作家专题讲座

以中国文学史第一流作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四史”中的相关传记,讲授作家生平经历、思想特征,并重点研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继续讲汉语当中的修辞,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五个比较重要的修辞,下面四个相对比较简单,我们今天一起把它讲完。


首先看一下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排到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我们看一下例子,第一个说: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片海一座山一首交响乐。这里边的一片海、一座山、一首交响乐,它做整个句子的宾语,这个内容是相似的,这就是排比,都出现了“一”这个词。再看一个例子: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这里边有很多“无语”,有很多“却”,已经超过了三个以上的短语和句子了,那么这里它就是一种排比,比较简单。


接着看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语词或句子,这就是反复大家注意排比是有同有不同,而反复它一定是重复的,全是相同的。比如说朱自清先生的《春》,他开头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边的“盼望着,盼望着”就是一种重复的使用,为了突出这种语气,这就是一种反复。反复还有间隔的一种反复,一个句子当中,比如说这样的例子:“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里你看“失去了东三省”说了两遍,这就是一种间隔性的重复,这就是反复。


接着我们看一下设问和反问我们说问句有三种,其中两种是修辞,这个疑问就不是修辞了比如说两个人见面,第一次说“您贵姓啊”是一种疑问,这不算是修辞而设问和反问就是修辞。设问,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没有疑问,我自己问了,然后自己回答设问的例子,我们《论语》当中也有,比如说我们前面刚讲完的孔子的话,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说仁离我们远吗?这是一种问句,但是下边孔子答没答?答了,他没有直接说不远,他是这么说的,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我想做到仁,这个仁就来了,那么言外之意告诉你远吗?不远。


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在现代汉语当中也非常多,比如说“竺可桢走北海公园,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竺可桢是著名的物候学家,他走北海公园是为了做科学研究,如果你直接这么说的话,这个句子它就没有一种力量,就不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他首先问一句“他是为了观赏景物吗?”然后自己回答说“不是”,然后他告诉你是什么,使得文章有一点小小的波澜,这就是设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就是没有疑惑我还要问,但是反问的最终的意思是达到一种肯定的目的,它起到更加重点的突出和强调作用。《论语》当中曾子说过这样的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结果是什么?首先我为别人谋划,难道不忠诚吗?这就是一种反问,实际是告诉你,我很忠诚的。与朋友交往难道不诚信吗?告诉你是非常诚信的“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的知识,难道得不到复习吗?是一定能得到复习的这就是一种反问的修辞。


现代汉语当中也有,比如说有这样的句子:事情变成这样,难道你就没有责任吗?这种反问的意思就是你一定为变成这样事情负责。这是今天我们讲的四个比较好理解的简单的修辞。1365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 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 张佳卓

文字二校: 滕亚慧

工作协调: 朱明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林都败酱草

    高老师的声音听起来真亲切,毕业四年,睡前听一听 反刍知识的同时 还有缓解焦虑的功效,希望水滴语文越来越好

  • 上旋_

    谢谢 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