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钉钉”APP线上直播课开播,喜欢者可加“钉钉”好友15164529901,进群听课。内容涵盖五大板块:
1.《古文观止》研读
以《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为研读对象,重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考察,重视对具体文言语词、句法和翻译的讲解,重视对文章思想的提炼。
2. 中国文化趣谈
以古代相关文献为基础材料,抓取具有价值且富有趣味的问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以高老师行旅为核心,讲授他在文化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结合经典作品,讲授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4.经典名著导读
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研读对象,宏观上研究其成书过程、思想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微观上将对其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5.中国作家专题讲座
以中国文学史第一流作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四史”中的相关传记,讲授作家生平经历、思想特征,并重点研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汉语当中的修辞。
首先,我纠正一个前两天的小问题,我最开始把这个修辞定义为现代汉语的修辞。后来,我就考虑到,我们现代汉语当中的修辞把它放到古代汉语当中完全是实用的。而且我们中国的语言是从古代到今天,它有一个前后的相继性,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古汉语就没有我们现代的汉语,古汉语仍然活在我们现代汉语的语境当中。所以说,这个修辞,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它都是通用的。我们前面讲过的比喻、比拟、借代,在古汉语当中也有很多很多的例子。今天,我们讲两个修辞,一个是夸张,一个是对偶。
首先,看一下夸张。为了表达某种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这就是夸张。这个夸张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扩大,把事物往大了写,当然也可以把事物往小了写,还可以把事物往前写,就是时间的一种超前性。
我们举三个例子:第一个,把事物往大了写,像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上面流下去了,有三千尺那么高吗?有像银河从九天往下落那么高吗?没有,他是往大了写,写出了瀑布的这种宏伟壮观。往小了写的例子,我们看一下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但是,在红军眼中,不过是像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一样。小的波浪对红军来讲就无所谓,这里就表现出了红军的豪迈的、高大的、英雄主义的这种思想。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但是在红军看来,不过是脚下滚过的泥丸一样。这个泥丸就是泥球。如果说,我们小朋友,假如说,你三天不洗澡的话,你轻轻的在身上一搓,就能搓出个小小的泥球来,这就是个泥丸。但是,那种乌蒙山的高大磅礴,在红军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小泥丸一样,这就体现出了红军的一种豪迈的情感,这是把事物往小了写,这也是一种夸张。还有一种夸张是一种超前性的描写,有一个句子: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了。作者站在麦地当中,麦苗的成长、收割、研磨,得经过蒸才能出现白面馍馍。但是,作者超越了一系列实验的过程,看到麦苗就嗅到了白面馍馍的这种味道了,这是一种超前的夸张。
在进行夸张描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夸张就要有理有据、有节有度。并不是说任何的时候你把它脱离了本真的这种现实,往大了写、往小了写就是夸张。我举个例子,他讲到他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似的喷射出来。这个明显它就不具有夸张的这样一种效果。眼泪像自来水似的喷射出来,首先。没有那种美感,没有那种画面感,也体现不出这种表达效果,就失去了那种度。
第二个,夸张要明确,不能够又像夸张,又像事实。比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种夸张说是事实也可以,说是夸张呢还不够。我们要夸张,要注意这两个问题。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对偶的修辞,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当然,说这有点复杂,我想同学们都读过李渔的《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里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和量词都分别的相对,这就是一个基本的对偶。我们可以举几个对偶的例子,第一个,《诗经》当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就是最早的具有对偶性质的这种句子,“昔我往矣”和“今我来思”这是对偶,“昔”是指时间性的一个词,而“今”是指时间性的一个词,“昔”是以前,“今”是现在。“往”和“来”这都是相对的词。“矣”和“思”,它都是语气助词,这就是对偶。还有这种成分性的对偶,像鲁迅先生的一个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和“正视”是对偶,“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也是一种对偶。
对偶当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有一类叫做流水对的。虽然,并不是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是句子意义和语法结构上上下相承,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两句不能脱离、不能互换、不能颠倒,这形成了一个流水对,这也属于一种对偶。
比如说,像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第二首,“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这两句,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对偶观点来看,它并不具有对偶的特征,但是它是前后相贯的。“你看看石头上那个月光照到藤萝上,已经映到了水前的芦荻的花上了。”这是一种逻辑的相承性。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你想看得远一点怎么办?“更上一层楼”。这也是一种对偶的方式,也就是说流水对就有一种逻辑上的一个特征。 (1863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张澍
文字二校:杜玉芹
工作协调:朱明英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是流水对吧
高政锐 回复 @阿尔法_bv: 是的
讲的真好。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这两句,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对偶观点来看,它并不具有对偶的特征,但是它是前后相贯的。“你看看石头上那个月光照到藤萝上,已经映到了水前的芦荻的花上了。”……………这个翻译怎么感觉有点不通顺,换一种理解“看,原来照着石头上藤萝的月亮,如今映照着岸边的芦荻花” 可以么?
高政锐 回复 @jac柯: 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