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中国最早的生态思想(论语7.27;7.28)

【论语详解】中国最早的生态思想(论语7.27;7.28)

00:00
04:59

高老师“钉钉”APP线上直播课开播,喜欢者可加“钉钉”好友15164529901,进群听课。内容涵盖五大板块:

1.《古文观止》研读

以《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为研读对象,重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考察,重视对具体文言语词、句法和翻译的讲解,重视对文章思想的提炼。

2. 中国文化趣谈

以古代相关文献为基础材料,抓取具有价值且富有趣味的问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以高老师行旅为核心,讲授他在文化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结合经典作品,讲授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4.经典名著导读

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研读对象,宏观上研究其成书过程、思想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微观上将对其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5.中国作家专题讲座

以中国文学史第一流作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四史”中的相关传记,讲授作家生平经历、思想特征,并重点研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的第二十七章和二十八

首先我们看一下第七篇的二十七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钓”是指钓鱼,“纲”指渔网上的大绳他用借代的修辞代指渔网。钓而不纲”的意思就是孔子钓鱼而不用渔网来捞鱼。


我们知道钓鱼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一天只能钓几条甚至十几条,而用网来捞鱼,可能一网就能够把整个池塘的鱼走很多。俩的数量级是不一样的孔子钓鱼一定有个尺度弋不射宿。“弋”是指栓有生丝的箭矢,在这里用作动词,就是指射鸟。宿”栖息在鸟巢当中的鸟。就是孔子射鸟只射天上飞的鸟,而不栖息在鸟巢当中这里表现出了孔子射鸟也是有一个尺度的。我们说一下这句话的翻译,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这样翻译的,他说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不归巢的鸟


杨先生的论语译注是我们现在通行的最权威的注本最好的译本,但是也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正确的。我们看这一章这个翻译,它就有一个逻辑上的悖论首先我们说用大绳横段流水,这个是不可能的。一个绳子,你怎么把水给横断呢?然后你再怎么来取鱼?这个完全是没有逻辑关系的。而且说射鸟说不归巢的鸟,那么鸟在天空当中飞,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出巢还是归巢?所以说这个翻译是有点问题。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句话其实孔子他只是用鱼钩来钓鱼,而不用网来捞鱼他只射天上飞的鸟而不射栖息在鸟巢当中的鸟这里就表现出了孔子取舍外界动物的仁爱之心,或者说这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思想最早的环保理念这一章同学们注意一下


这里我们要说一个问题,像孟子说过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面对一个最权威的书,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第篇的第二十八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说了,一定有那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但我不是这种人不知而作之者,就什么不懂凭空创造的。比如说现在有人想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但是红楼梦没有读,他就开始写了,完全是凭空捏造的,这叫做不知而作但是孔子他说他不是这种人。那么孔子是什么人?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听说我一定多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而识之”,我多多,“知之次也”,这个“知”是指生而知之,就说我多闻多见我努力学习,我这种学习是比那种生而知之的要次一等的


孔子认为这个世界上从学习的角度来讲类,第类最高的就是生而知之,这是孔子自己说的,有的人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第类就是学而知之,是孔子说他自己就是这种人他自己也多次表现过这样一种态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都是学而知之还有一类人就是困而学之,平时不学习,遇到困难了才努力学习最差的一类人就是困而不学,说平时不,遇到困难也不学,放挺了,就是不学。孔子说,这种人说“民斯为下矣”,就是那种老百姓。


孔子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人是一个多闻多见一个特别努力的人,这里就表现出孔子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如何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努力的人,就在于他自己背后的勤奋和努力。(1373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毕淑萍 

文字二校:杜玉芹

工作协调:朱明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初代倾听者

    归巢的鸟也不是很难判别,傍晚鸟都要归巢,孔子所说不射归巢之鸟,大概是指傍晚不猎杀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