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论语》6.29

【论语详解】《论语》6.29

00:00
04:32

高老师“钉钉”APP线上直播课开播,喜欢者可加“钉钉”好友15164529901,进群听课。内容涵盖五大板块:

1.《古文观止》研读

以《古文观止》所选篇目为研读对象,重视对文章历史背景的考察,重视对具体文言语词、句法和翻译的讲解,重视对文章思想的提炼。

2. 中国文化趣谈

以古代相关文献为基础材料,抓取具有价值且富有趣味的问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以高老师行旅为核心,讲授他在文化圣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结合经典作品,讲授行旅中的文化攻略。

4.经典名著导读

以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为研读对象,宏观上研究其成书过程、思想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微观上将对其重要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5.中国作家专题讲座

以中国文学史第一流作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二十四史”中的相关传记,讲授作家生平经历、思想特征,并重点研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家好,欢迎收听水滴语文,我是高老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分享论语的第篇第二十九章,这章比较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品德,达到了极致的状态但是老百姓很久就已经缺少这种中庸的品德了。这里涉及到这么几个问题,首先什么是中庸?第个问题,为什么孔子对进行最高的至”这个形容词来对它进行评价?第孔子为什么说老百姓缺少中庸已经很久了


首先我们说什么叫中庸中庸这个词我们可以看是由两个字来组成的,一个是,一个是庸”。“中”就是中间庸”,我们现在有个词叫平庸平常,也就是说做事也好理想追求也好,要保持中间的平常的状态,这就是中庸。但是我们理解中庸,还不能简单地把事物统一一看,然后除以二取一个中间状态就可以了。中庸实际来说是做事的一种度。


整个世界上我们要做事的话,你过度肯定是不可以,但是你没达到这个程度也不行。论语中还有一个词叫过犹不及,以后我们要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以学习为例,一个人努力学习,从晚上点学到十二点,这是不是一种努力?可能就是过度了因为人到了点或十点半之后就应该休息点学到点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说这两种行为都不是中庸”。那么有同学说我就学到点半,有同学说学到点,有的同学说学到九点五十,只要保持你自己的合理的度,这就是中庸。所以说,“中庸在生活中,它是达到了一个最完美的一种行为。


孔子说为什么他对中庸的评价是用至”这样一个形容词?“至”是极致是最高的意思。论语中孔子评价人用至”只出现了一次,就评价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说泰伯,他的品德是最高的,他三次把天下让给了别人老百姓都找不到一个什么话来评价他的这个至”出现第次就是用在中庸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完美的事物没有完美的理想完美的标准,如果说你完美的心态在这个世界上追求某些行为或实现自己理想的话,最后肯定是头破血流,这是不可以的。所以说没有完美,你追求完美,最后一定是失败的中庸的状态,不以完美为标准,最后一定拿到事物的成功。这是孔子用“至”这个形容词来评价“中庸”


第三点,孔子说为什么百姓很长时间就缺少这种中庸是底层的百姓,前面我们不断的在讲这个问题,孔子是不认可小人不认可百姓的,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你跟他谈论很多高深道理,他不懂所以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中人以下的小人百姓你不能跟他谈高深的道理对于中庸这样一个高深道理,他们很久以来就已经缺少了,为什么?因为百姓做事更多的是追求极致,要么就是最好,要么就是最坏。如果没有最好没有最坏的话,他们不就放弃了,这其实都不是中庸”。所以说民鲜久矣”这里体现了孔子对老百姓的一个基本的评价他们不懂什么是中庸孔子也说了,说不能够和他们谈论一些高深的道理,作为中庸这种高深道理,不能跟他们谈,他们不懂,他们已经缺少了。


这是孔子对中庸的认知,它是最好的是极致的、是最高的但是可惜的是百姓都不具有。 1306字)


课程录音:高政锐(微信15164529901)

音频处理:苏丹 邢春宇

文字转换陈妍竹妈妈

文字一校毕淑萍 

文字二校滕亚慧

工作协调朱明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