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司马懿究竟是什么身份?

43.司马懿究竟是什么身份?

00:00
08:06

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史学大家陈寅恪,他的原话是:“东汉儒家大族之潜势力极大,虽一时屈服于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故必伺隙而动,以恢复其旧有之地位。河内司马氏,虽即承曹睿之庸弱,渐握政权。至杀曹爽以后,父子兄弟相继秉政。不及二十年,遂成帝业。”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士族原本有很大的政治权力,但是在乱世中,却被武力强势的曹魏寒族政权给压制了。但是随着曹魏政权后来逐渐衰落,士族出身的司马氏,趁着这个机会,在士族集团的支持下,又占了上风,成就了帝业。

简单来说,“士族”指的是,当时长期参与政治,并积累了一定政治资源的家族。比如,袁绍和杨修所在的家族都是士族。三国电视剧里,袁绍总是挂在嘴上说的“四世三公”,就是彰显他士族身份的一个标志。“四世三公”的意思是,连续四代都有成为“三公”的人,“三公”指的就是司徒、司空、太尉这三个最高的行政官职。由于“三公”的职位被一个家族长期垄断,这个家族就积累了很强的政治资源。袁氏和杨氏是顶尖的士族,除此之外,还有“累世九卿”和“累世郡守”,也就是长期出任九卿和郡守的家族。这些家族的政治势力没那么大,所以是二级或三级士族。而这样的家族,在当时还有很多。“士族”已经成了一个集团甚至阶层。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士族多到可以形成一个阶层呢?这还得从汉朝的选官制度上找原因。汉朝施行的制度是“察举制”,每个正式官员都可以举荐人才。一个人被举荐之后,就会成为候补官员,在通过一些简单的考核之后就能参与政治。在当时,举荐标准主要是两个方面,才与德。如果一个人在才能和品德方面被认为达到了一定标准,就可以被举荐。

这个制度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偏差。最大的问题是,举荐的标准,它没法量化。怎样是有“才”,怎样是有“德”,全看推荐人怎么说。实际操作起来,只要被举荐的人没有什么明显的瑕疵,就都能留用。所以你看,这就从择优变成了取及格了。又因为没法量化,被推荐人的政治起点,很大程度上得看是谁举荐的。这样一来,人际关系就变得特别重要。

大部分拥有举荐权的人,都会举荐自己的亲朋故旧。而等到这些人进入政治,掌握举荐权之后。他们就又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回报当初举荐自己的人,让这些人的后代也可以进入官场。这就是当时官场的潜规则。

当这种规则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就形成了很多掌握政治资源的家族,袁绍的袁氏和杨修的杨氏就是其中的代表。曹操的高级谋士荀彧,来自颍川荀氏;诸葛亮,来自琅琊诸葛氏;大都督陆逊,来自江东的陆氏。这就是士族的由来。在政治利益上,他们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依赖,所以算是一个阶层。

士族是有政治资源的家族,那对应的寒族就是缺少政治资源的家族。比如曹操就是寒族出身。曹操是宦官的养孙,他们家只有父亲曹嵩当过“三公”之中的太尉。这样出身的人,在身份上不被士族接纳。比如,袁绍曾经骂曹操是“赘阉遗丑”,说他是宦官的后代。从这个角度看,“官渡之战”也是寒族与士族的决战。最终曹操胜出,这就造成了“士族屈服于寒族”的局面。

当时很多士族都依附于曹操。比如杨修、陈群、荀彧这些人都来自士族。所以陈寅恪才说,司马懿所在的司马氏也是士族。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并不是个人或单个家族的篡权,而是士族恢复政治上的旧有地位。但是,这本书就颠覆了这个观点。

最大的疑点是,司马氏其实不属于士族。刚才说过,士族有一个特点,就是要长期的参与政治,并形成一定的政治网络。但是,司马氏不具备这个特点。首先,司马氏原本是武将出身,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均是东汉的征西将军。从司马均往上,历代也都是武将。司马氏开始出现文官,是司马均获罪自杀之后的事,而且也没有达到“四世三公”的级别。其实主流士族并不认可司马氏。即使嘴上认可,心里也不是真正认可。在当时,士族为了达成更强的政治联盟,通常都会联姻。谁也不会轻易把女儿嫁给别人,所以,婚姻关系是真正承认对方地位的体现。事实就是,没有一家士族跟司马氏联姻。司马懿的妻子是普通官吏的女儿,他的儿子司马师,娶的是曹魏宗亲,并非士族人家的女儿。可见司马氏从来都不是士族,也没有进那个圈子,也就更不可能代表士族取代曹魏政权。

如果我们遵照陈寅恪那个逻辑,司马氏是士族,那后来的西晋就是士族的天下。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应该重新评估西晋政权的性质。这个政权的背后,没有来自士族深厚政治资源的支持,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非常脆弱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波队试驾

    大佬 加快更新频率吧,想听你的讲座专门买的,苦于更新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