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刘备犯了哪些错?

44.刘备犯了哪些错?

00:00
07:36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刘备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他的三大政治失误,如何使蜀汉失去了与吴、魏争霸的资本。

这三个失误,一是取益州后没有处理好善后问题,二是称帝。

我们先来看刘备取益州后的善后问题。他一度纵兵抢掠,和土匪没什么区别,还是经过赵云的劝说才罢手,可是已经大失民心。此外,他还把刘璋送到荆州软禁了起来,一点宗室的感情也没有。

刘璋父子,在益州已经经营了两代,夺取刘璋的基业,还软禁,公然与宗室为敌,让刘璋原先的手下相当不满,这为刘备未来的统治埋下了人心不稳的隐患。而且刘备没想到的是,当他日后当汉中王时,因为天子被曹操挟持,不能对刘备进行封授,只能靠另一种方式获得王爵,就是由和他同级别的诸侯来举荐。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非常少,刘璋算一个,但刘璋已经和刘备结了死仇,怎么可能举荐呢?所以称王的合法性问题,一度搞得刘备很尴尬。这就看出来他的政治眼光不足,如果他能意识到刘璋的政治价值,就应该在取益州后好好掂量掂量。

孙权占领荆州后,刘璋落入了东吴之手。孙权就把刘璋父子安置得很好,做出一副要让刘璋重新掌管益州的样子,利用他们在益州的影响力,策动反刘备的势力,给蜀汉政权找麻烦,还催生出了叛乱。两相比较,就能看出谁的政治手腕高明了。

对内的善后做得不好,对外也是如此。刘备取益州后,孙权迅速要求刘备让出荆州的三个郡,为此不惜派兵施加压力。在曹操可能要进攻益州的情势下,刘备不敢和孙权交战,只得和东吴谈判,划定新的势力范围,暂时化解了这次荆州危机。

关羽被杀的同一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这时刘备做了一个令人无语的选择,就是当皇帝,定国号为汉。这是他犯下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政治错误。

为什么这个举动很让人无语呢?我们还是要回到《隆中对》里去看。

《隆中对》里有一句话,叫作“汉室可兴”,也就是说大汉王朝可以得到复兴,认为刘备是“帝室之胄”,也就是汉朝的宗室。这个时候,对刘备有利的政治选择,应该就是以恢复汉王朝的秩序为旗号和目标,把主要的对手曹操定义为篡权夺位的权臣和奸贼。然后把孙权和其他势力叫作同盟,一起对抗曹操,将自己树立为汉朝代言人的形象,借此壮大实力。

在这一点上,刘备大可以学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在称帝前,是更始皇帝的下属,但刘秀当时既有强大军事力量,并且在征讨王莽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众多力量的拥戴,因此即便他与更始皇帝决裂,自立为帝,也并没有人说什么。因此《隆中对》在“汉室可兴”这个表述上很暧昧,并没有说要恢复什么样的汉室,就是为刘备留下了操作空间。

但是刘秀拥有人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先消灭了王莽的政权。而刘备则不顾消灭曹操,只急于实现军事上的“跨有荆益”这个短期利益,所以他并不拥有刘秀那样的政治资本,反而备受质疑。那么他称帝的举动,就更加重了这种质疑。

刘备对人们宣称,汉献帝已经遇害,天下无主,所以自己不得不当皇帝。其实汉献帝只是被曹丕供养了起来,所以刘备此举就给人以口实:天子还没死,就着急当皇帝,比为汉室报仇还着急。这个举动,割断了刘备与汉献帝之间的联系,直到刘备死前,他都未再有进攻曹魏的实质举动,那么他在称帝时喊出的“要代天讨伐曹家”就成了空喊。而且,天子已经死了,所以我才称帝,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所以他这个政权的正统性,就很成问题。

刘璋原来的部属,本来就对刘备夺取益州心存不满,他称帝的举动更让这些人非议。而后伐吴惨败,使得蜀汉内部的不稳定状态达到了极值。当刘备在白帝城郁郁而终时,这些益州人趁着国家疲敝,将对他当年豪夺益州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制造了一场叛乱。蜀汉不仅失去了进攻中原的实力,更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政权岌岌可危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