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伐蜀:司马昭的政治困境

37.伐蜀:司马昭的政治困境

00:00
12:57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接着讲三国。

上一讲中,我们说到,高平陵之变后,曹爽被杀,司马懿虽然掌控了大权,成为首屈一指的权臣。然而,司马氏的权威并不稳固,内外借有反对司马氏的人,最著名的就是淮南地区发生的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淮南三叛的主角分别是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其中王凌和诸葛诞是明确的士族出身,而毌丘俭则很有可能也是士族出身。这就证明了,司马氏并非得到士族的拥戴,他只是权力集团,而不是权力阶层。但不管怎么说,从司马懿平定王凌到司马昭平定诸葛诞,淮南地区的反抗情绪和势力终于被打压下去了。而早在毌丘俭起兵之前,前大将军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幼帝曹芳被司马师废黜,到司马昭时期,可以内部权力已经整合完成,完全可以代魏称帝了,司马昭也确实有这个心思。可是,司马昭却和曹操一样,直到去世都没有跨出这一步,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完成。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到底在顾忌什么?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司马昭本来是有机会称帝的,然而就在万事俱备的时候,却了一个变数,这个变数就是曹髦。曹髦是曹丕的孙子,父亲是曹丕第五子曹霖。本来,曹髦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先是魏明帝早死无嗣,只得从宗亲中找一个人来继位,就是曹芳。后来曹芳有心对抗司马师,被司马师察觉,从而废黜。然后,又从宗亲子弟中找了一个孩子来继位,就是曹髦。曹髦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三岁,但无论才学还是心智,他都远超一般的孩子,甚至比成人还犀利。史书上说,他对儒家经典,比如《尚书》《诗经》《易经》十分熟悉,甚至能和已经成名的学者讨论学术。同时,曹髦也很有政治手段,前面说过,为了平定毌丘俭的叛乱,司马师亲征淮南。可是,毌丘俭虽然被平定,司马师却也病入膏肓,甚至连洛阳都回不去了,只能留在许昌残喘。为了后事,司马师将司马昭叫到洛阳,亲自嘱托,并把印信交给他。对于此事,曹髦反应很快,他知道这是个机会,于是就下诏让司马昭暂且在许昌留守,不必着急回洛阳,并且抽调了一部分军队回来。只要司马昭长时间不在洛阳,曹髦就有机会发动政变,清除司马氏。然而,司马昭识破了这个计划,火速赶回洛阳,让曹髦落空了。此后,曹髦就再也没有对抗司马昭的机会了。

随着司马昭的权势越来越大,曹髦完全沦落为傀儡,这个时候司马昭离称帝,就剩一步之遥了。只要他像曹丕那样,进行一番政治作秀,就能顺理成章的代魏自立。然而,司马昭却没有想到,曹髦不仅聪慧,而且性格刚烈。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被司马昭摆布,做亡国之君,居然在不能调兵的情况下,亲自率领为数不多的宫廷卫士和奴仆发动政变,要除掉司马昭。当时,曹髦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站在马车上,率人冲出宫去。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曹髦虽然以天子之威,击退了几波敌人,最终却死在长戈之下,杀死他的人叫成济。皇帝居然被杀了,这差一点把司马昭逼上绝路,为了平息影响,他只能一方面把成济当成替罪羔羊,另一方面又逼着太后出面解释此事,说高贵乡公出兵是为了弑杀太后,成济等人为保太后才不小心失手杀了曹髦。即便如此,负面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除,根据史书记载,曹髦下葬的时候,洛阳百姓人山人海的围观,有的人议论纷纷,有的人甚至掩面哭泣。很显然,苍白的解释,不能遮掩弑君的罪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马昭这个时候已经是晋公了,按理来说升为晋王应该是顺利成章的事情,曹操213年时加封魏公,216年就封魏王了,前后只有三年时间。司马昭本来公元258年就要封晋公,结果因为曹髦之死而停止,但直到264年,司马昭才成为晋公、晋王,前后相隔6年时间。司马昭加封晋王后第二年,也就是265年就去世了,把称帝的机会留给儿子司马炎。

好,我们现在回答了,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甚至迟迟不能封晋王的问题。答案就是,曹髦被杀给司马昭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困境。而为了走出这种政治困境,司马昭必须以功勋说话,只有建立一定的功勋,才能重新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因此,就有了公元263年,邓艾、钟会、诸葛绪灭蜀的行动。在这三人之中,钟会和司马昭关系最近,也最能理解他的政治困境,所以被任命为主帅,邓艾和诸葛绪都是偏军,在军事上处于辅助地位。

根据战前的谋划,钟会率主力十万,从秦岭直入汉中和姜维对峙,邓艾、诸葛绪则各领三万军队,从陇西绕道,突袭姜维的后方,阻止他退回剑阁,将其在汉中围歼。然而,这个计划一开始就不顺利,姜维见魏军大军压境,知道不能正面对抗,于是果断放弃部分前沿地区后撤,中途又以佯攻计策,让诸葛绪回方,耽误其进军时间,让其无法完成对蜀军的夹击。这样一来,在魏军完成围攻前,姜维就带着蜀军主力退守到剑阁天堑。剑阁地势险要,两侧都是高山,只有中间可以通过,因此李白才在《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加上,诸葛亮曾经在此处重点建设防御措施,设置了三十里长的防区。因此,尽管钟会和诸葛绪的兵力加起来有十三万之多,却拿姜维没有办法,伐蜀之战陷入了困局,魏国方面甚至有退兵的想法。然而,最大的变数就处在邓艾身上。

前面说过,邓艾原本的任务是从陇西绕道,阻断姜维的归路。但现在,姜维既然已经退守剑阁,那么邓艾继续行军和钟会汇合,就失去了意义。于是,邓艾临时决定,继续从西边绕道,经过阴平,绕过剑阁,、直取成都。没想到,邓艾的计划出奇的成功,当他带领一支奇兵,翻山越岭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的涪城时,守将马邈以为魏国大军已经突破剑阁,大势已去,立即投降了。随后,邓艾又在绵竹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让成都彻底的陷入了无将可派的地步。同时,前面也说过,益州本地的豪强、士人对于蜀汉政权并不支持,因此刘禅陷入了刘琮当年的境地,最终选择投降了,蜀汉政权也就此灭亡了。

灭亡蜀汉政权之后,司马重新建立了他的政治威望,开始得寸进尺起来。当相国、魏公、魏王,几个月时间,就把曹操几年走的路都走完了。接下来,只要等待时机成熟,司马昭就可以称帝了。然而,就在司马昭加快政治进程的时候,他并没有注意到,在伐蜀的过程中,一个深刻的危机已经暴露了。这个危机是什么,我们下一讲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