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讲《付嘱品》讲法的要义:“皆取对法,语出尽双”(下)

第五十四讲《付嘱品》讲法的要义:“皆取对法,语出尽双”(下)

00:00
09:14

        原文: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 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

        大千世界,凡事都是相对相待,彼此依存。但是世间之人往往执着于自己的喜好与厌恶,以己度人,量物审视,在心里只有绝对,没有相对,所以顾此失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相。我在《惠能的世界》那本书里面,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就说惠能在这里想要对这十个徒弟表达的,其实跟庄子说的“莫若以明”思想极为相似。“莫若以明”是什么意思呢?在庄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当时的诸子百家经常会为了一个问题,争执讨论不休。例如,当时的显学儒墨两家争得最厉害。墨家说儒家的不对,儒家说墨家的不对,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那么庄子就用“莫若以明”,为他们的各执一偏指引了一个正确的说法。

        庄子的那个时代太遥远了,我还是把庄子要说的那段话转换到我们现在的语境下吧。比如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甲和乙两个人在争论一个问题,乙有乙的看法,甲有甲的看法。正好在他俩争论的时候,丙来了。丙如果站在乙的角度,那他肯定会说乙是对的。他若是站在甲的角度,就会指出乙的不对。还有,如果丙不同意甲与乙两人的看法,他肯定会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这个对错的标准在什么地方呢?那怎么办呢?庄子说,大家这样争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争不出一个结果来,还不如听我一句劝,用“莫若以明”的方法试试看。意思是说最好的方法是以此来明彼,以彼来明此。比如甲与乙,还有丙在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庄子来了,他首先会把他们仨骂一通,说你们仨都不要争论了,甲你要设身处地站在乙的角度考虑问题,看看乙有没有道理。庄子这么一说,甲就试着做了,觉得挺有道理,心想难道是我错了吗?庄子接着说,乙你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也试着站在甲的角度来看看,乙也试着做了,觉得也很有道理,他就想我当时跟甲争论干吗啊?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的。庄子的这种劝人之说,太高明了,于是他就非常浪漫地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莫若以明”。

        庄子的这个说法,在惠能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惠能要我们“出语尽双”,讲话不能讲绝了,要顾及两边。为了把话说得更清楚些,他就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了三十六对例子。告诫他的这十位弟子,日后在生活当中遇事的时候,或是被别人问佛法的时候,就要想到事物的另一方面。这样的话不至于走极端,说起话来就会圆满。

        刚才说了哪些是三十六对法,现在来看一下这三十六对法的妙用。惠能说了,谁要是能懂得运用这三十六对法,“即道贯一切经法”,就可以知道原来一切的经典、佛法,其实都是从这个道理上生发出来的。那么你做起事来就会“出入即离两边”,不会固执己见。而这都是“自性动用”,是你自性当中生出的用而已。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就会“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打个比喻,我看到一个貌美如花的少女,很喜欢,多看几眼,好好地欣赏,但不能说我多看几眼就犯色戒了,这叫于相。若说这个美女我非得到不可,被她迷住,心跑到她的身上,怎么都回不来了,这样的话,就滞留在上面了。所以,我多看她几眼,但我不执着,这就叫“于相离相”。又比如,大家都说开奔驰坐宝马,有一天你坐在宝马车里面觉得很舒服,可以享受一下、赞赏一下,但你不能说我也马上想要辆宝马,这可不行,因为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之外,这也叫“于相离相”。《坛经》当中出现的“住而不住”“念而不念”也都是这个意思。“内于空而离空”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要能在空当中而不执着空象。佛教的“无常”“无我”说了,什么东西都是没有常性的,都在变动不居之中,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什么都是假象,都是空的,这是让你了解了万事万物“空”的本性。但是,不能说既然什么都是空的,都是不真实的,那我还要它干什么?有这种想法也是不行的。所以,你要追求一种空,一个什么都不要的状态,这也是一种执着。最好的办法是,当你面对这个空的时候,既要离开它,也要面对它,因为它毕竟是假象,不是真实的。佛教当中有一种说法叫“假有性空”,虽然本性是空的,但是它又是以一种假有的相状呈现着,这就叫“内于空而离空”。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如果你对内外相都执着的话,就会生出一种邪知,邪知就是不正确的认识。同样,“若全执空,即长无明”,你如果执着于空,追求一个什么都不要的“空”的状态,你的“无明”就会出来了,无明就是愚昧、愚痴。“执空之人有谤经”,如果追求一个什么都不要的“空”的状态,你肯定就会说什么都不要了,经典也不需要了,也不需要去学了。这是在诽谤经典。进而,你就会“直言不用文字”,认为反正一切都是空的,那要文字干什么,干脆佛经也不需要了。这样的话,有人就会说“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既然不需要文字的话,人也不要讲话了,不应该说话了。因为你一开口说话,就是语言,这也是文字,所以开口说话也是一种文字之相。又会有人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直道”就是正确的佛教义理,这里是指禅宗的顿悟法门。禅宗里面有“不立文字”的说法,但有人就会抓住这一点,说“不立”本身也是文字,所以还是没有离开文字。总之,你不要说话,一说话就是语言,也是文字,你若说不立文字,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这种情况下,你对文字就有了成见,见人就会“谤他言著文字”,毁谤、讥笑人家都住到文字上。“汝等须知”,你们这十个人务必要知道,如此执着于“空”相,把佛教理解成这样子,“自迷犹可”,若是“又谤佛经”,那就麻烦大了。

        为什么会麻烦大了呢?要想知道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